先秦文学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第二章上古神话•第三章诗经•第四章先秦叙事散文•第五章先秦历史散文•第六章楚辞绪论•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分期:•中国古代文学史断限:上古——近代,概括划分为:•上古文学:先秦文学、两汉文学;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特点是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至明中叶。文学自觉的时期,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近古文学:明中叶至五四时期。文学转型的时期。•近代文学: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二、最早的文学类型:原始诗歌和上古神话是最早出现的两种文学类型,它们最初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行的,从产生的先后说,诗歌应更早于神话。•三、文学艺术起源的原因:•游戏说:席勒和斯宾塞首先提出的理论。•心灵表现说: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巫术说:诗歌源于原始巫术的咒语。•模仿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编》、亚里士多德《诗学》。•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在审美观点来看待他们。”•《吕氏春秋淫辞》引翟翦:今举大木者,前呼“舆yu謼hu”,后亦应之。•《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几句话是根据《吕氏春秋•淫辞篇》来的,“邪许”本作“舆謼”。所谓“举重劝力之歌”,就是指人们集体劳动时,一倡一和,借以调整动作、减轻疲劳、加强工作效率的呼声。举重时是这样,舂碓dui时也是这样•《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其内容从八阕乐曲的题目来推测,“载民”是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是部落的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即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了原始人的宗教信仰。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二、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一、由巫到史•二、贵族文学的兴起•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主要创作者。•三、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上层贵族地位的下降和下层庶民地位的上升。于是兴起了士阶层。•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这样的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第四节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先秦文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化•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化•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化•四、楚地文化与楚辞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尚书.尧典》提出了“诗言志”说,认为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墨家尚质。不仅在生活层面主张简朴,在文学上也推崇简约、实用的表达方式。•孔子特别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提出“兴观群怨”说。•孟子特别强调人格与文格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解读作品之前首先应该“知人论世”。•道家推崇人的自然性情,认为只有真性情才有价值。道家将平淡看做是自然性情的极致。第一章上古歌谣•一、上古歌谣的保存•上古歌谣零散保存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之中,后代集中辑本有: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逯lù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二、上古歌谣的内容•1、再现劳动过程的:•《弹歌》(黄帝时):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òu。(《吴越春秋》)•去砍伐野竹,连接起来制成弓;打出泥弹,追捕猎物•2、征服自然愿望的:•《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周易》中《屯·六二》:屯如,邅zhān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这是一首抢婚的诗,一群男子骑在马上,迂回绕道而来,原以为是敌寇,等到闯进门来把姑娘抢走,才知道是为了婚事。反映了古代确实存在过的抢婚制度。诗短,但写得曲折形象,音韵和谐。•4、与战争相关的:•《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这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描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战争胜利以后,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卧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场面。•5、愉快的劳动生活:•《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kuī羊,无血。•牧场上男男女女们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见血;女的承筐装羊毛,不觉得有重量。轻快、生动,有情有景。•6、思恋之歌•《吕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大禹巡省南土,久不归,女乃唱了这首歌,渴望大禹归来。•三、上古歌谣主要特征:•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参考书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刘毓庆《古朴的文学》;第二章上古神话【教学设想】作为先秦文学的起点,要把远古神话的产生、发展、流变的过程梳理清楚。注意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外国神话作比较,探讨中国远古神话为什么不成系统和不发达等问题。重点和难点:几则神话材料的解读、阐释、理解。第一节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1、神话的概念(见教材P36)。•2、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3、神话的功能:神话对原始人很重要。•首先,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其次,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再次,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二、神话的保存:•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除了大量的神形刻绘外,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经》•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山海经》是保存远古神话最多的古籍。这部书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末期或西汉初期。关于它的作者以及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一部地理书,鲁迅说它是一部“巫书”。不管怎么说,它里面保存了很多远古神话,其中有不少神话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它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二节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1、创世神话•所谓创世神话,也就是关于解释世界起源的神话。最著名的便是《艺文类聚》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补:《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纪年历》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2、始祖神话讲《淮南子》中“女娲补天”、《太平御览》中“女娲造人”的故事。《诗经·生民》中记载的周民族始祖后稷的神话故事。•3、洪水神话讲《山海经》中“鲧gǔn禹治水”的故事(扩展到有关“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娶涂山氏”等禹的故事)。•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里的洪水神话,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的是人的智慧及抗争精神。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4、战争神话《山海经》中“黄帝擒蚩尤”的故事。5、英雄神话《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淮南子》中“后羿射日”的故事•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6、传奇神话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之一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及“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的故事。•欧(呕,吐)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山海经·海外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山海经·海外南经》)•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同上》)•厌(餍,吃)火国在其南,其为人兽身黑色,火出其口中。(《同上》)•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的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期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同样,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敬重生命、爱护人民的意识。•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抗争精神。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演变•上古神话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1、历史化这可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曲解、改造神话有关系。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儒家后学也多讲究经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例:•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子贡问孔子:“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见汪继培辑本《尸子》卷下)。•《韩非子》中记鲁哀公问孔子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解释为夔非一足也,夔有一,足矣。•2、文学化神话流变为寓言是文学化的主要表现。神话本身含有一定的哲理,后世思想家为宣言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常将神话改造为有所寄托的寓言,神话便文学化了。在先秦诸子著述中,尤其是寓言十九的《庄子》中,寓言不胜枚举,如鲲化为鹏、倏忽与混沌、藐姑射之仙、列子御风而行、望洋兴叹等。•《山海经·西山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shū,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山海经·中山经》: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荛ráo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丝,服之媚于人。•《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3、宗教化神话与原始宗教有如孪生兄弟,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含有宗教的因素,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为道教的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的具体表现。西王母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其典型实例。•《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庄子·大宗师》:夫道,……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汉武帝时,献青桃,颜容若十六七女子,甚端正。•《汉武内传》: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月亮神话的演变:•《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héng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注:姮娥,

1 / 30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