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对诸葛亮非常仰慕和推崇,这大概是因为生当安史之乱国家多难之时,渴望有诸葛亮那样的人物来挽狂澜于既倒,复唐室于盛世的缘故。特别是入蜀之后,身处蜀汉开国之地,目睹诸葛伟业遗泽之迹,痛思玄宗幸蜀之耻,悯己漂泊流离之苦,百感交集,深寄缅怀之思。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幅对联讲述了谁的故事?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六出: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发誓永不造反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指诸葛亮北伐曹魏,在五丈原病重,在帐中布阵,点燃七七四十九盏油灯借寿一心只为酬三顾:指诸葛亮一片忠心,讨伐曹魏,是为报答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恩情取西蜀:指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进攻西蜀的刘璋,夺得根据地定南蛮:指蜀国南部的民族地区叛乱,诸葛亮率大军平定东和北拒: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北面与曹魏对抗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指诸葛亮运筹帷幄,精通术数,有神机妙算之能水面偏能用火攻:指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周瑜谴黄盖诈降曹操,在江面上烧着了曹军的战船,大获全胜成都市南门武侯祠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门武候祠大街,始建于西晋末年,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候祠搬进了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四个大字。武候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候祠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五重建筑中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跨进汉昭烈庙大门,可见前方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东侧碑廊内那通唐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名匠鲁建勒石上碑,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所以后世称之为“三绝碑”。穿过过厅,可见两侧廊坊内各有14尊真人大小的塑像,这就是蜀汉文臣武将廊房。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候诸葛亮的祠堂,始建于西晋末年,到唐代已具规模,明初与纪念刘备的“汉昭烈庙”相并,成为君臣合庙。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武侯祠占地面积五十六亩(37000平方米),祠内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严谨,庄严肃穆。今存高达12米的刘备墓(惠陵)、蜀汉“直百五铢钱”和47尊蜀汉人物塑像等珍贵文物。尤以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和文、书、刻号称“三绝”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最为知名。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门外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被尊崇为中国的诗圣。公元759年12月,为躲避安史之乱,他从长安流亡到成都,第二年三月在浣花溪畔建成茅屋一座,自称为“草堂”。杜甫在草堂居住可三年零九个月,作诗240余首。很多诗都是以草堂为题、触景生情而作。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更成为后人推崇的千古绝唱。杜甫草堂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当年有多大规模,我们不得而知。现今草堂是合并了东邻的梵安寺和西部的梅园形成的,由大榭,诗史堂,纪念馆,柴门,水竹居,恰受航轩,总面积三百余亩。原草堂遗址建筑包括正门,大榭,诗史堂,柴门,工部祠五重建筑。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了解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2.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初步掌握怀古诗的表现手法,体会律诗中“起、承、转、合”四联的结构及其各自在创设意境上的作用,掌握怀古诗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或借古人以自况的手法。3.体会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古体诗(又称为古风)五言绝句七言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石壕吏》《登鹳雀楼》《回乡偶书》《过故人庄》《黄鹤楼》咏史怀古诗定义: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即凭借古迹咏史抒怀之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就古迹,怀古人,咏故事,抒写对前人优劣得失的褒贬,对天下治乱兴亡的见解,有的还寄托着自己的身世怀抱)。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技法指导:1.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2.这些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3.在表现手法方面,常有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用典、衬托、对比、寓情于景、欲扬先抑等。在语言特点方面,含蓄隽永、生动形象、雄浑深沉等。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其三,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再者,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杜甫(712~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大诗人。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曲诗歌的许多体制,在乐府诗、五七言古长篇、五七言律诗上都有巨大成就。前期的作品展示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代表作是《望岳》。安史之乱后,其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约有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与李白合称“李杜”。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杜甫虽然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春天,只身前往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武候祠瞻仰凭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转千啼,自鸣得意。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每首有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押韵(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平仄相间。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朗读诗歌,整体感知首联:寻访祠堂叙事(仰慕)颔联:祠堂春色写景(叹惋)颈联:丞相功业议论(歌颂)尾联:壮志未酬抒情(惋惜)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七律、怀古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自问自答点明地点描述景象凄凉冷落称赞业绩表达仰慕壮志未酬痛苦伤感起承转合第1、2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是“起”第3、4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是“承”第5、6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是“转”第7、8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是“合”《蜀相》前四句写武侯祠,后四句先概括诸葛亮功业,后述惋惜之情。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读诗回答问题:1.“两朝”指的是哪两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映阶碧草自春色,阁叶黄鹂空好音”运用了什么手法?反映了怎样的现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刘备、刘禅两代。反衬。现实是:祠堂冷清寂寞,人们无心踏青访古。痛惜、感慨。明确:最传神的是“寻”字。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信步由之。它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并因人而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对翠柏的描写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1.《蜀相》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之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称“丞相”——不称“蜀相”,显得亲切。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此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这两个字是全诗的诗眼。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以此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他为谁而绿呢(无人光顾)?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遗忘,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明确:不能。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之情。本诗运用的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