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反思范仲淹一、教材分析(一)课文内容•《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名篇。它寓情于景、景中见情,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同时,作者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豪迈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尤其值得我们仔细玩味,认真借鉴。(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2.正确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内涵。(三)教学重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四)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及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教法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1、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这篇文章较浅易。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2、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二)学法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情况和本文的特点,本设计拟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博大胸怀,并从中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阶段。作好课前铺垫,培养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同时,为深入学习文本奠定基础,我要学生:•1、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2、分为两组查找资料。一组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资料并将它写成《“岳阳楼”导游词》;另一组搜集范仲淹的有关资料,并整理成《走近范仲淹》。(二)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学生个体体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第一,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导入新课。我是这样做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提问:•我国有四大名楼,其中我们湖南就有一座,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岳阳楼)•同学们想到岳阳楼一游吗?那就请XX同学作我们的导游吧!•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岳阳楼(我则打开介绍岳阳楼的课件并配上音乐)。同学的解说,优美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岳阳楼位于今湖南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岳阳楼高三层,下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许多文人学士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岳阳楼声名益著,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成为游览胜地。•然后我利用名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引出课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理解作者感情,我再次设问:•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学生利用所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学生介绍后,我再完善有关作者范仲淹的资料(打开介绍作者的课件)。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27岁中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本课重点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我点击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作者记了岳阳楼的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呢?并找出文章主旨句。声情并茂的朗读,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阳楼,使学生完全置身于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中,学生能初步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请听朗读边听课文朗读边思考:作者记了岳阳楼的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呢?并找出文章主旨句。第三、选读、美读,把握作者感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选第三、四、五段探究朗读。选择相同段落的可组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美读探究,文本中的情景会跃出纸面,学生把自己带入“淫雨霏霏”、“春和景明”的情境中去,从而随“迁客骚人”或喜或悲,更能被作者积极向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所感染。同时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能力。第四、鉴赏课文,美点寻踪•问题探究1.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范仲淹选择从那一角度为岳阳楼作记?2.文中哪些独到之处使《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通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师生交流,达成共识,让学生说说对主旨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景意图,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第五、联系生活,畅谈忧乐观。•为了让学生实现与自我的对话,完成自我价值观的提升。于是,我说:请大家站在我们今天的时代,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评价。第六、拓展思维,丰富知识•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我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每一组都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利用网络,分别探究:(1)、我国四大文化名楼特征;(2)、与四大名楼相关的诗文;(3)、二至三位名人的人生观。然后安排学生在第二课时交流,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能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四、教学反思针对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爽口的特点,教学中,我很重视课文朗读,通过听读、朗读、选读、美读,以读促悟。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豪迈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但我的做法有些不同。在谈到对这一点的理解时,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文中哪些独到之处使《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二是:请大家站在我们今天的时代,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评价。目的就是让学生要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结果学生的交流和发言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特别是同学们谈到了:我们也许不能对国家有多大的忧患,但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班集体“先忧后乐”。我觉得他们的发言真正有了属于自己思考的东西,但我不作评价,而是让同学相互评说,自评、互评、师评、生评相结合。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风气异常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