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从两个角度界定义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以及后人对它的发展。我们现行党章上规定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广义上说的。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在我国,我们又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经列宁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二)21世纪为什么还要研究19世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3、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1、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有重点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2、要认真研读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3、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二、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一)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最丰硕的时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我国理论界从此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理论界最活跃、形成的成功也是最多的一个时期。2、特点:出现了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以20世纪70、80年代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起点,紧接着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生产力的标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和较为深入地研究。从90年代开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世纪之交,理论界又就深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调研。当前伴随着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继续升温。当前正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的研究摆在很重要的位置,适应了我国理论界发展的需要。3、出现了上述特点的原因:(1)外部原因。这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人最初接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经过俄国传入中国的。我们应当充分肯定俄国十月革命后给中国传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性作用。但是,随着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深入,我们逐步发现俄国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某些方面的诠释存在着问题。最早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上个世纪50、60年代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著作中尖锐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现在我国理论界对于这个外部原因的共识也越来越多。(2)自身原因。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不长,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准备也不足,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最主要是受“左”的思想长期影响等等,造成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和错误的认识。“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了极其混乱的程度。(3)现实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实践成了我国社会生活的主题。实践呼唤着我们要重新学习和不断深化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二)国外主要是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1、特点:复杂化和泛化复杂化是指存在着各种各样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流派。诸如有社会民主党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中又可以划分好几个派别:弗洛伊德派、存在主义派、结构主义派、新实证主义派和后现代主义派等)、绿党马克思主义、女权马克思主义,等等。泛化是指各种派别都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自己的解释。有的甚至摘取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段话或一个观点就冠以马克思主义。如,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权马克思主义等等。透过西方国家研究马克思主义出现的复杂化和泛化的特点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很大,尽管它还不是主流意识形态,但对于这个事实西方学术界和政界都是承认的。2、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态度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纷繁复杂现象,我们要冷静观察辩证分析并从中得出客观地结论。不要采取拒之门外或批字当头的简单化态度。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即搞“洋教条主义”,不要轻信甚至迷信西方各种思潮。三、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若干前言问题(一)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东方社会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1、打开东方社会之谜的钥匙: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论(1)最初的争论发生在20世纪初列宁和普列汉诺夫之间,两人围绕着俄国革命后实行土地国有化会不会导致“亚细亚复辟”发生争论。(2)第二次争论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由中国大革命失败而引发,从苏联开始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很快波及中国,并进一步形成了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和社会分期的大讨论。郭沫若、杜畏之、李季、胡秋原、翦伯赞和邓云特等都参加了论战。(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在探讨亚、非、拉国家社会发展前途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再次被人们提起。经过五十年代的酝酿,至60、70年代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为中心的大辩论。与此相应,国内论坛也进一步深化了30年代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4)20世纪80年代对亚细亚生产方式性质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具体化、全面化。争论最多的仍然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问题,有如下观点:第一种观点“特殊社会形态”说,是80年代初的观点,代表性论者有于可、王敦书、吴大琨、胡钟达等人。第二种观点“东方封建社会”说,这也是80年代初的观点,代表性论者是郭圣铭、庞卓恒、高仲君等人。第三种观点“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说,代表性论者是赵家祥。第四种观点,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古代世界(前资本主义社会)三种所有制形式中的一种形式”,代表论者是刘启良。第五种观点,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以村社为基础的封建制度”,代表论者是朱。(5)90年代以来90年代以来,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逐渐形成了理论综合的趋势。1999年,张凌云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两种涵义:“第一义:非资本主义的东方专制制度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第二义:人类社会由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过渡阶段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孙承叔在《打开东方社会秘密的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代社会主义》一书中,从广义与狭义、普遍性与特殊性角度来分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内涵,狭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其原始含义,又称为“原生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它是以土地公社所有、人们共同耕作为特征的、与最初定居生活相联系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一切文明民族都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广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又称“次生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前资本主义时期在东方落后农业大国中曾经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它是不同于西方奴隶制、农奴制、封建制的独特的生产方式。2002年9月,赵家祥、丰子义在合著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中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由于历史材料的原因,这个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形态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涵义并不完全相同。作者分四个时期考察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演变情况,并与此相联系说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逐步完善的过程。2、社会形态如何划分:关于三形态与五形态的争论与亚细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应该如何划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五形态说”不断面临挑战,越来越多的人从不同角度对其提出质疑。“六形态论”、“五形态论”、“四形态论”、“三形态论”都有人主张,但是,近年来,“六形态说”和“四形态说”的响应者越来越少,其原因恐怕是由于“六形态说”和“四形态说”并没有最终跳出“五形态说”划分方式,都是从所有制角度来思考问题,争论的结果也往往是无法相互说服。最近,又有人提出了“马克思社会形态两阶段论”,认为马克思的原意是将人类整个社会历史形态在第一阶序中划分为“经济的社会形态”和“非经济的社会形态”这两大阶段,其区别在于是否以物质生产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从其中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再作出第二阶序四种社会形态的划分。目前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相比较而言,倾向于“三形态论”或者将“三形态”与“五形态”结合起来说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说明社会形态如何划分的主流思潮。3、关于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争论(1)马克思有没有“跨越”理论?一些持肯定观点的论者认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无可怀疑的马克思的理论,他们认为,马克思晚年曾预言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提出了著名的东方社会可以跳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光辉设想,这一理论“为后来东方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持否定观点的论者则对上述观点提出疑问,认为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提出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学说,所谓的“跨越”理论实际上是后人加给马克思的。他们首先着重分析了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及正式复信,认为,正式回信只有短短600字,而三个回信草稿共15000多字。在草稿中出现的许多想法和假设,包括“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等关键的话,都没有写进正式回信,即使这样,马克思在回信中还嘱咐查苏利奇信“不宜公开发表”,这说明关于这一思想马克思还没有思考成熟。其次,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只有“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表述,从未出现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文字。这决不是在咬文嚼字。因为“跨越”和“可以不通过”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2)“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是什么?关于“卡夫丁峡谷”的含义理解也是千差万别。大多数人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角度来理解“卡夫丁峡谷”,不过具体说法不大相同:一种观点是仅从生产关系角度来分析,认为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即所有制关系和物质变换关系,跨越“卡夫丁峡谷”主要是指跨越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产关系发展阶段可以跨越,而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可跨越,跨越“卡夫丁峡谷”主要指的是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3)我们国家现在到底跨越没跨越“卡夫丁峡谷”?一是认为,中国并没有“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是正处于“卡夫丁峡谷”之中。如段忠桥在《对我国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思考》一文中认为,“我国至今还没有完全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二是认为中国社会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如布成良、陈海涛认为我国目前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是主体,不能因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而认为中国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三是“与跨越无关”说,如徐久刚认为“中国是在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走的一条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发展道路。”我国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因而根本不存在“有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问题的研究在我国经历了比较曲折的过程。建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受“左”的思想影响,理论界一度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是他们早期不成熟的思想,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放弃了这个思想。更有甚者认为,这个思想有唯心史观之嫌。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前进。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或本质规定。这个思想非常深刻,而且内涵丰富,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社会经济、政治的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