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教案年级: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现代新诗)第一课注意点:《沁园春·长沙》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本文的学习在整个高中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三维):(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了解与这首词相关的背景知识,能理解这首词的意思。(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中整体感知这首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最后能进行背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是人在这首词中寄托的豪情壮志。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这首词,把握意象,品味语言,体会整首词营造的意境(二)教学难点: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名家朗诵录音;课件PPT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流程:1.课前预习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自己诵读几遍。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开学时正值初秋,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回忆写秋天的古诗文……总之,在很多诗人笔下,秋天是悲凉、萧瑟、感伤的,刘禹锡却唱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笔下,秋天会怎样的?他又会写出何样的豪情呢?以此带领让学生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3.初读感知,对比感受课前已经布置诵读的作业,上课后再用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们自己感受词的韵味和豪情,自由诵读,然后分别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起来诵读这首词,并请学生评价,说说自己觉得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地方,如字音、重音、停顿等,教师点拨。然后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学生欣赏并评价。学生在感受到自己诵读的效果与范读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之后,教师进行鼓励和引导:在体会和感受这首词的已经和豪情之后,诵读效果肯定会有所进步。4.分析上片,诵读体会景色(1)首先重点赏析上片,请学生概括上片的主要内容?(湘江秋景)分几层?(三层:独\看\怅)(2)第一层三句显然不符合汉语与此排列规律,为什么?(为合乎“沁园春”词牌要求,复习词牌知识)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什么?(寒秋,(我)独立(于)北去湘江(的)橘子洲头。)“独”表明此人的孤寂之情,“去”展现江水的气势。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以词人为主体,江州为背景的画面。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词人如何“立”,画面如何展开,此三句如何读。教师指导:平和舒缓,气势渐起,表现词人的从容淡定。(3)第二层以“看”统领七句,明确诗人写秋景的视角和次序(“看”以下七句写景以空间转移为序;具体视角由远到近、由上到下、动静结合。从景物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枫林,有动态的“百舸争流”等,引用陆机《文赋》里的话,正可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如此写景也正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远望“万山红遍”(高)“万”写出山之多,群山;“红遍”言红之广“层林尽染”;“尽染”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之意,层林被染得渗透彻底近看“漫江碧透”(低)“江水”;“漫”写江水之满,“碧透”指水深而清,透彻见底“百舸争流”;“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仰视“鹰击长空”(高)“长空”;“击”写出了雄鹰迅猛矫健的雄姿俯视“鱼翔浅底”(低)“水面”;“翔”本指鸟在空中展开双翅不扇动,自由地翱翔,生动地描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游态,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竞”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动作之劲“争”“击”“翔”色彩之浓“红”“碧”数量之多“万”“层”“百”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这些句子都描绘出了一幅欣欣向荣、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学生可以在想象的基础上,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古人笔下的秋天有什么不同?明确:词人描绘的昂扬热烈的秋日下万物生机图,突破了传统诗词中常见的萧瑟衰飒的悲秋俗套,比杜甫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更绚丽,比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更有层次感。作者却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生机勃勃,意境高远,为什么?补充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由此可见,此时的毛泽东应该是豪情满怀,希望大有作为的。于是在他笔下的秋景也变得如此欣欣向荣!思考:景与情之间有什么关系?讨论明确: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而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等等。正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怎样读出这种豪情?指名朗读并作指导。明确:语速渐快,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其中“万”“层”“漫”重读,“百舸争流”应读出大气磅礴之势,“万类霜天竞自由”应读出彻悟、慨叹之情,也预示了革命的美好未来。学生齐读这七句。(4)面对如此壮丽的秋景,词人豪情满怀,自然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浩叹。那么,第三层也就是最后三句怎么读?补充:当时湖南军阀赵恒惕正四处搜捕毛泽东,要求“立即逮捕,当即处死”,而毛泽东隐藏在长沙并重游橘子洲写下此词。词人在如此境遇下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讨论明确:于疑问中有沉郁之气,语速较慢,声音略低,但那一丝惆怅不应掩盖满腔主宰天地的豪情。学生齐读。(5)在分析完上片之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消化、感悟,最后齐读上片,将三个层次的语气和情感都连贯起来。5.分析下片,诵读体会抒情(1)现在重点赏析下片,请学生概括下片的主要内容?(回忆抒情)分几层?(三层:携\恰\曾)(2)下片前两句,也就是第一层次在行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其过渡作用,是对上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回应,一个“忆”字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3)思考第二层“恰”字领起的七句表明这是一批怎样的往昔同学?可以看出毛泽东青年时代有怎样的风采?应该怎么读?讨论明确:这是一批青春年少,才华出众,热情澎湃,坚忍不拔的同学少年,为了革命理想,他们拼搏奋斗,宣传真理,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的文章,向军阀官僚展开英勇的斗争。(年轻有才华有战斗性有社会责任感)而当时的毛泽东青春勃发,以天下为己任。(补充背景材料:他曾在湖南主办《湘江评论》,他说:“这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管谁管?”这都能体现他胸怀天下,是一代英杰)朗读提示:语速渐快,语调高,气势强,豪情满怀。“粪土当年万户侯”句应读得斩钉截铁。学生齐读这七句。(4)最后三句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怎样读出这种情怀?讨论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出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此时此刻,我们正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无畏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最后三句展现的画面令人惊心动魄,含蓄地表明要投身于风起云涌的革命潮流驾驭乾坤的志向和气魄,气概豪迈,胸怀远大,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要读得激昂、高亢、震撼,特别最后四字一字一顿。学生齐读。(5)在分析完下片之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消化、感悟,最后齐读,将三个层次的语气和情感都连贯起来。6.上下连贯,再次感受上下两片都学完了之后,思考讨论:上片写景,下片写人,两者看似毫不相干,实则浑然天成,同学们梳理一下,看作者是怎样把两者连接起来的?讨论明确:上片,作者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的浩问。下片,作者作了巧妙的回答,应由“百侣”来“主沉浮”。因“百侣”生机勃勃,以天下为己任,所以足堪大任。再次听朗读录音,展开想象,再次感受词人的博大胸怀与气度。听完后进行整体的朗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上片前三句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表现出词人的从容镇定;中间七句语速渐快,情绪饱满,“万”“层”“漫”重读,“百舸争流”更应读出大气磅礴之势;后三句于疑问中有沉郁之气,语速较慢,声音略低,但那一丝惆怅不应掩盖满腔主宰天地的豪情。下片前两句平和舒缓;中间七句语速渐快,语调高,气势强,豪情满怀,激昂慷慨,充满自信,“粪土当年万户侯”应读得斩钉截铁;最后三句气概豪迈,胸怀远大,一定要读得激昂、高亢、震撼,特别是最后四字一字一顿,高亢有力,声可震天。】7.课后作业练习(1)背诵这首词并尝试默写(2)诵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三首毛泽东诗词并尝试背诵板书设计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