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群体心理与管理(二)一、群体动力二、群体人际关系三、群体意见沟通一、群体动力勒温:“群体动力”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或结果,用公式表示为:B=f(P,E)B是行为,P是个人(遗传、情绪、能力等)E是环境(心理氛围、群体压力、领导作用),f为函数。群体动力:即群体活动的动向,他认为群体不是单个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超越了总和。群体对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个体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于处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反应。群体动力的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等。1.群体规范的含义群体规范:指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群体的规范可能是正式规定的,也可能是自发形成的或约定俗成的。如“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群体规范的形成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一)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案例某单位青年职工楼的一层,门对门十间房,住了6个部门的18名青年职工。这是一个由年龄、地位和收入大致相同者组成的松散生活群体。单位用电规则规定:严禁使用电炉,违者重罚。然而除一间例外都有电炉,而且公开推广了一种偷电方法:在各自门外的电度表进出线间跨接了一马蹄形导线。月末单位动力科派人抄录电表时暂时拆去。半年中曾有两间房因忘了拆去被抓住,各罚款30元,大家表示同情。此外相安无事。每到吃饭时小炒大煮,充满欢笑。他们这种行为显然是与正式规范、特别是道德相背离的,但他们的规范是:群体规范案例(1)白用一点电微不足道,工资这么低还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就够高尚的了。(2)这年头人际关系第一,谁也犯不着反对别人,更不能去告状。(3)不与大家一致,要受孤立。人们对唯一不用电炉者说:“你真是洁身自好啊!”被问者立感压力,连忙辩解:“不不,我是懒,不爱做饭。”证明他的确没有揭发,算是对群体没有危险的人。2.群体规范的功能功能:维护、评价、约束和矫正具体表现:1、维系群体;2、使认知标准化;3、矫正行为;4、群体规范也有消极一面,即惰性作用。群体规范必须经过成员的内化和社会化,才能变成实际起作用的规则。内化就是被个体采纳、接受,变自己的观念并转化为社会行为。就你逞能,大家都是隔天生蛋,你为什么天天生蛋?群体压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关系而遵守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或认可的反应。群体压力的大小与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的距离远近成正比,不同的人在同一群体中所感受到的群体压力是不尽相同的(二)群体压力霍桑实验导致群体压力产生的原因:1)人天生就有一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他们是信息的可靠来源而怀疑自己的判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3)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母校”亨利·法布尔曾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然后在花盆的不远处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一连七天七夜,都未曾有一只松毛虫吃到松叶。相反,它们一直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饥饿劳累而死。法布尔毛毛虫实验中国人的群体行为究竟具有内聚还是内耗的特征呢?思考?中国——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日本——“每个单独的日本人,看起来像是一头猪,可是三个日本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英国——“一个英国人,一个呆子,两个英国人,一场足球,三个英国人,一个不列颠帝国”。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群体凝聚力,又称内聚力,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和向心力。表现:一方面是群体成员对群体所感受到的吸引力,从而自愿参与群体活动;另一方面是群体对其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的程度,从而把群体成员组织到群体活动中去(群体团结的力量)。群体内聚力是衡量一个群体是否有战斗力的重要标志。(三)群体凝聚力2.群体凝聚力的测量1)定量评价法:美国心理学家伊多奇提出。这种测量方法需借用群体成员相互选择问卷。其公式为: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间相互选择的数目/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数目2)问卷法:通过问卷,了解群体成员对一系列问题的真实态度。如:对群体目标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对群体现状的满意程度;当群体受到外部压力,特别是非正常压力时,群体成员的态度;对群体领导是否满意、信任和喜爱;对群体成员与个人成就关系的认识。群体凝聚力的测量(问卷)你对你的同学在大部分时间内的感觉如何?有以下9对形容词来形容。请就以下空格中选取一个最适当的空格作个记号,以说明你对同事的感觉。非常十分有点儿说不好有点儿十分非常合作———————不合作愉快———————不愉快吵架———————情投意合自私———————不自私爱挑衅———————和蔼可亲精力充沛———————无能为力效率高———————效率低聪明———————笨拙不帮人———————能帮人使用说明:对合作、愉快、精力充沛、效率高和聪明的记分是从最左边的7分;到最右边的1分;其它形容词则从最右边的7分到最左边的1分。内聚力的得分是以上分数之和。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领导方式群体的规模(压力)群体的目标群体奖励方式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成员满足其需要对群体的依赖性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其他因素4.群体凝聚力的种类自然凝聚力------来自归属的需要人都有归属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单独生活,就会萌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而回到群体中,就会充满信心和力量。群体自然而然对个人产生了一种吸引力。人必然依赖一定的群体,才能更好地生活。简而言之,人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每个人都需要别人,这就是团结的自然凝聚力。工作凝聚力-----人需要依赖工作而生存每个人都有获得良好工作的愿望,都希望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现阶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人们必须依赖工作而求得生存、发展,这就是团结的工作凝聚力领导凝聚力成功而有威望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领导者行为直接影响群体凝集。一个民主型的领导者,使群体内部的意见得到良好的沟通,群体人际关系和谐,成员心情舒畅,凝聚力就强。一个专制型的领导,群体内部就不易沟通,群体成员就会感到压抑,对工作也会感到乏味和无聊,因而群体凝聚力也差。放任型的领导,对群体成员无所约束,群体凝聚力也差。情感凝聚力群体内各个成员之间,成员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关系融洽,群体就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以情感为基础产生的,属于情感凝聚力力。5.群体内聚力与工作效率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检验了群体内聚力和不同的诱导对群体生产效率的影响内聚力与诱导关系低内聚力积极诱导高内聚力积极诱导低内聚力消极诱导高内聚力消极诱导积极诱导消极诱导低高内聚力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生产效率工作时间高内聚力积极诱导低内聚力积极诱导对照组低内聚力消极诱导高内聚力消极诱导实验表明:群体内聚力高低与生产效率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既可能带来高的效率,也可能带来低的效率。内聚力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与诱导有关,不论内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高内聚力群体更易受到诱导的影响,高内聚力组的积极诱导,其生产效率更高;而高内聚力组的消极诱导,其生产效率更低。(四)群体士气1.群体士气的含义群体士气,又叫团队精神,由群体的工作精神和成员对组织的积极态度组成。夫战者,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史密斯(G.R.Smith)认为,士气是对某一群体感到满足,乐意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助达到群体目标的态度。雷顿(A.H.Leighton)则认为,士气是一群人追求共同目标,持久地、首尾连贯地协力工作的群体能力。2.高士气群体的特征群体团结来自内部凝聚力,非外部压力群体成员没有分裂成为互相敌对小团体的倾向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群体成员间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群体成员都明确意识到群体目标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及领导者抱肯定和支持的态度群体成员承认群体存在的价值,具有维护群体存在和发展的意向(B)士气高,生产率也高。(A)士气高,生产率低。(C)士气低,生产率高。(D)士气低,生产率也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低高高生产率士气ABC士气与生产率关系D3.群体士气与生产率的关系3.群体士气的影响因素(1)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赞同程度;(2)成员对工作的满足感;(3)合理的经济报酬和奖励制度;(4)群体成员参与管理的程度;(5)有优秀得力的领导者;二、群体人际关系一位青年人拜访年长的智者。青年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也能使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说:“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即当你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做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你欣喜若狂时,把自己当做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些;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做自己,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做自己。”青年问道:“如何理解把自己当自己,如何将四句话统一起来?”智者说:“用一生的时间、用心去理解。”恐惧与亲和实验心理学家沙赫特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以62名女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处于恐惧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选择的百分比条件与别人呆在一起无所谓单独合群程度高恐惧组62.528.19.40.88低恐惧组33.060.07.00.35亲和的对立面:排斥、拒绝和孤独伯尔海军上将在《孤独》一书中讲述了他在北极探险期间,一个人独居6个月时的生活感受。这6个月,他是在被冰雪掩埋下的小木屋中孤独地度过的。伯尔是主动地要过与世隔绝的生活的,他想真切地体验一下孤独生活的和平与宁静,但不曾料到,他仅仅在冰雪下的小木屋里孤独地生活了3个月,就陷入了极度忧郁的状态,不得不在6个月后,悻悻地返回人间社会。1.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确立的社会心理关系。它反映了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类型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领导关系等。2.人际关系类型(1)按性质可分为社会性人际关系和自然性人际关系社会性人际关系:由于共同的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指经济、政治、法律、伦理等人际关系。自然性人际关系:自然形成的人际关系,主要指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社会性人际关系经济关系: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如买卖关系、合同关系、契约关系、借贷关系、分配关系等。政治关系: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阶级社会里,还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法律关系:依据法律规范结成的关系,如原告和被告的关系。伦理关系:以道德作为行为准则产生的各种关系,如三纲五常买卖关系合同关系契约关系借贷关系分配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自然性人际关系血缘关系:以血统为纽带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夫妻关系。地缘关系:以地域为纽带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有邻里、同乡等。业缘关系:以行业为纽带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自然性人际关系一般比较固定,不容易变更;社会性人际关系比较不固定,容易变动。请给以下人际关系进行分类①同穿一条裤子②举案齐眉③分外眼红④穿小鞋⑤相见恨晚⑥井水不犯河水⑦相亲相爱⑧分道扬镳⑨相濡以沫⑩口蜜腹剑(2)按效果可分为良好人际关系和不良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条件下,人们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工作积极性高。不良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猜忌、摩擦、冲突。不良的人际关系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影响生产效率。人际关系的九个层次(3)按形式可分为合作型人际关系和竞争型人际关系合作型人际关系: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竞争型人际关系: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