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1.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错误。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因此,并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2.根据过度学习的规则,学习时复习的次数越多越好。错误。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熟以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越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而且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3.技能是习惯。错误。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而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特殊倾向。所以技能不是习惯。4.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错误。负强化和惩罚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提出来的。强化的意义在于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惩罚的意义在于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是两者在本质上的区别。5.备课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时教师应把全部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错误。备课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但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的工作,而不是把全部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错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生理基础,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7.德育就是品德教育。错误。二者不完全等同,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品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8.备课就是备教材。错误。备教材仅仅是备课的一方面,此外还有备学生、备教法。9.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但是,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慢班、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和学),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点:①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②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③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④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⑤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11.任何人的发展都不能离开遗传素质。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素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人的发展就是在人类特有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展开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1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3)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斗争的过程也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1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从单一走向了多元。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特点之一。除此之外,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另外两个特点是:由甄别走向发展,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①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②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实现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14.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2)如果一位教师能够用启发式的思想去使用讲授法,那么题干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因此,不能单纯地说某一种方法是注入式还是启发式的,这取决于教师是怎么使用这种方法的。15.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16.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这种锐法是不正确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17.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错误。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起消极影响。18.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错误。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19.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错误。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在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20.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错误。新课程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21.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正确。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教学形式。所以,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22.德育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学,做到教书育人。错误。教学仅仅是德育的一个途径,德育还有许多途径。23.智育就是知识教育。错误。智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只是智育的一个方面。24.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错误。技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得来的。25.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正确。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26.课程只包括智育的内容。错误。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27.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重要途径。正确。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28.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的管理。错误。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29.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就需要通过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现。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时问最多,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30.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学习知识和思想品德的提高结合起来。31.正强化可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可以降低反应频率。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两者都可以增强反应的频率。32.由于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因此学习中不能依靠无意注意,只能依靠有意注意。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更多地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人和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虽然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但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个体在注意过程中不易产生疲劳。因此,学习中教师会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33.超额学习越多,记忆效果越好。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超额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成为无效劳动。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34.惩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强化是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在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可以选择使用惩罚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时可以使用强化法。当然,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35.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唯一途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教学、课外活动、团队、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其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它与课外活动、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其他教育途径互相配合,都在教育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36.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广义的教育制度包括生活惯例习俗、教育教学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体制、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价值理念七个方面。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37.特殊迁移的范围比一般迁移的范围广。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因此,一般迁移的范围比特殊迁移的范围广。38.德育只需依靠思想品德课。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我国学校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