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1)班家长会请家长们就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身教重于言传。关注孩子细节越多(礼貌、卫生……)孩子进步就越大,细节决定教育的成败。一、班级情况我们班有57个孩子,孩子们个个都天真活泼、聪明可爱。57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学前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由我们老师和家长朋友一起来经营这个大家庭。二、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第一个时期是兴奋期。孩子入学前心情激动,兴奋得睡不着觉,充满自豪感,有想当个好学生的愿望。第二个时期是厌倦期。开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新鲜感逐渐消失,加上在学校生活感到纪律上受到了约束,生活上又紧张,学习知识不如想象的那样容易,有一部分学生感到负担重而不喜欢上学了。第三个时期是适应期。开学两个月后,只要学校与家庭教育跟得上,就能使孩子较快地适应并喜爱学校生活。因此,除了老师做出的努力外,家长自身的努力更为重要。因为幼小衔接的重点仍然在孩子生活学习能力、性格培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如果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以科学方式引导,这个过渡将会十分顺利。做好幼小衔接,家长应做的准备:1、学习用品准备:a、铅笔10支(初学可用三角铅),不低于5支。橡皮、直尺b、笔袋。(建议不用铁质文具盒)c、文件夹所有文具请用贴纸写上自己的名字。提醒孩子,课后自己的文具收拾好。2、其他准备:a、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健康的学习环境。b、心理准备:告诉孩子你已经是个小学生了。C、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会倾听。d、品德教育准备。低年级注重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1、养成会倾听的学习习惯。2、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3、养成每天坚持看课外书的习惯。三、上小学后的具体要求:1、进入小学的后需调整学生作息时间。上午7点50分到校、下午一点到校。2、为确保每位孩子的安全,一年级学生上学、放学最好由家长亲自接送。3、上学不迟到、放学请家长准时在校门等候。4、注意学生的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5、教室清洁: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家长辅助。学习的要求:1、抓好书写。要求书写正确、美观。2、重视读的口头作业。读的作业我们一般包括预习和复习两块内容,预习下一课要学的拼音、生字、课文等,复习当天所教的拼音,生词,背诵课文,这些预复习工作,每天都应该认真监督孩子完成。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业要求:1、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家长督促。2、作业字迹书写工整、美观。3、作业有错及时改正。4、家长带孩子读题目,完成作业后请家长检查并签上家长名字和日期。孩子需要您的扶助。1、让孩子每天坚持复习和预习。2、回到“绊住”之处重点指导。3、辅导作业时,发现错误请家长及时给孩子指出改正。。家长的期待和鼓励会推动孩子不断进步。家长如果发现孩子优点,就要称赞:“你真棒!”、“你真能干”、“你是大孩子了”要学会欣赏孩子,不能用大人的眼光来看孩子,要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提倡“亲子阅读”1、更新早期阅读的理念早期阅读不仅仅是教孩子识字、丰富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让孩子终身受益。2、让孩子喜欢上阅读1)家长以身作则首先是家长要喜欢读书,鼓励孩子看书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也爱看书,并和孩子分享读书的乐趣。2)讲故事给孩子听声情并茂地讲故事给孩子听,调动孩子胃口,从听故事到把书介绍给孩子,让孩子自发阅读。3)家里有固定的读书时间读书时间不一定太长,但一定要坚持。坚持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并体验到其中的乐趣。3、帮助孩子选有益的书尊重,沟通,理解,科学培育我们共同的希望……和孩子多交流,了解和理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爱的深度,而不仅是生活方面的照顾。和老师多沟通,了解学习的进度和正确的方式方法,有助于促进您和孩子的交流。孩子对学科知识的热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教这门课的老师的喜爱,教会孩子尊重老师。每个孩子都是我们大家的希望。愉快学习,健康成长--老师和家长共同的愿望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娇嫩而又充满生机的小太阳,她的灿烂有待于我们精心的呵护和正确的培养。让我们携手,共同负责起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重任……四、几点说明1、座位安排原则:按身高安排,照顾特殊,每两周换组。2、值日安排每天打扫早上、下午两次,轮到值日的同学提前20分钟到,即早上7:30到,中午12:40到校。(家长能帮忙的,非常感谢!)上午7:50到校中午11:15接下午1:00到校3:05接请家长准时到指定地点接孩子,接孩子时车辆不要停在校门口及学生通道内。请站在各班指定地点的黄线以外,让出学生通道。各项费用:(代收费)校服:70元教辅资料:50元合计:120元温馨提示•请您离开时轻轻收好桌子和椅子,顺手带走桌面上的物品。•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