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立项申请书学科分类综合类课题名称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对策研究申请人(课题负责人)(签名)姚忠武汪必国申请日期2014年5月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填报须知1、按照《安徽省教育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课题负责人须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课题负责人不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而且课题组中又无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科研人员参加实际研究工作的,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科研人员的推荐。2、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项目研究中担负实质性的任务。3、课题采取“双负责人制”,每个课题可以第一负责人和第二负责人的顺序填报两名课题负责人。4、课题论证应尽量充分。研究计划和阶段成果应尽量明确。5、课题所需经费原则上由课题承担人所在单位负责解决,如确有困难可酌情给予适当资助。6、申请书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上报。7、申请书按一式三份报送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课程名称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姓名性别年龄行政职务专业职务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姚忠武男43教师中学高级庐江县郭河中学(18119699812)汪必国男43教导主任中学一级庐江县郭河中学(13195651076)课题负责人学术经历姚忠武,男,1971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1992年7月毕业于安徽省淮南师范专科学校政教系政史专业,任教于庐江县三塘初级中学。1996年9月—1999年7月支教庐江县郭河镇三塘小学并担任校长。1999年9月—2009年7月回原三塘中学任教。期间于2000年6月获得中学一级职称。2001年7月获得安徽省教育学院政教系函授本科毕业。同时获法学学士学位。2009年9月—2010年7月支教于庐江县郭河镇粉坊小学。2010年9月---2011年7月支教于庐江县郭河镇永丰小学。2011年9月至今任教于庐江县郭河镇初级中学。工作期间,先后有三篇论文获县二、三等奖。于《庐江教育通讯》发表论文数篇。2006年《如何建设农村和谐校园》发表于《安徽教育论坛》第一期,2008年获庐江县教育局举办全县思想品德优质课大奖赛金牛片区并列一等奖。在班级管理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班级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序,成绩显著。2007年被评为“庐江县先进班集体”。汪必国,男,1970年10月出生,县“优秀教师”、中学一级教师。1990年6月毕业于庐江师范学校,同年7月参加工作。1998年12月取得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学历。曾担任三畈中学教导副主任、现任郭河中学教导主任。于2008、200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市级骨干教师。2010年所带班级被评为巢湖市先进班集体。长期以来,坚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有多篇论文获市县一二等奖和在报刊发表。2010年我撰写的《文艺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性作用》在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中青年教师(基教)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积极投身教科研工作,多次参与课题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带动和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视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学校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特别近年来注重开展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课题组主要成员姓名性别年龄行政职务专业职务工作单位张官勤男48校长中学高级庐江县郭河中学姚忠武男44教师中学高级庐江县郭河中学汪必国男43教导主任中学高级庐江县郭河中学宛云霞女35教师中学二级庐江县郭河中学徐济飞男35教师中学二级庐江县郭河中学左志权男32教师中学二级庐江县郭河中学黄学燕男34教师中学二级庐江县郭河中学徐敏男40教导副主任中学一级庐江县郭河中学孙家柱男35教师中学一级庐江县郭河中学王红梅女34教师中学二级庐江县郭河中学潘永贵女36教师中学二级庐江县郭河中学周腊芝女43教师中学二级庐江县郭河中学课题论证课题论证(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是健全的人格。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赖于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做事,先做人。若一个人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则其人格必定是不健全的。他的个人综合素质必然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和不足。势必影响其一生的命运,甚至影响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命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忙于赚钱和生活,而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于是硬生生地将孩子扔给学校,远离父母的关心和管辖,孩子的心就开始松散了,因此而带来的一系列不良行为习惯问题也浮出水面。面对这些来自于农村家庭,性格各异,情趣不同,如何使这些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界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郭河中学地处庐江的西北,地理环境差、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不足、打工热潮浓烈,给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滋生泛滥的环境。为此,我通过对该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全面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运动习惯生命在于运动。科学的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可以强身健体,抵御疾病,促进生长发育,同时运动还可锻炼毅力,提高学习效率。调查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中小学学生,不能坚持每天运动1个小时。早操后的四百米晨跑下来个个气喘吁吁,遇上体育课的跑步比赛就心惊胆颤,变起法来逃避。平时的个人从来不运动,不是坐教室里,就是蹲在家里的电视前。(二)饮食卫生习惯农村中小学生饮食卫生习惯出现大问题,主要表现在:零食当正餐;爱吃学校门口的临时小食摊;饮料当水;偏食肉;酗酒、吸烟;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不爱洗脸刷牙、坐姿歪头,书眼距离小于1尺,每天看电视时间过长。经常饮生水、吃水果不洗、饭前不洗手、不经常剪指甲、不经常洗澡换衣、走路看书、睡觉看书等方面。(三)作息习惯由于自理能力差,对家长的依赖性严重,生活作息秩序混乱而没有规律。学生的不良作息习惯主要表现为:时间观念不强,贪睡、迟到,不注重学习与休息的协调性,睡觉时喜欢高谈阔论,夜不归寝或半夜逃离寝室现象时有发生。(四)心理健康学生的不良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喜欢前卫的衣服、古怪的帽子、时髦的发型、奇怪的发色,不文雅的口头禅,厌学情绪严重,和老师、同学、家长之间的冲突矛盾多等方面。二、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农村中小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不良影响。课题论(一)来自家庭的影响当前,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家长由于受自身素质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管理方式方法不够科学,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交流。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农活或长期外出打工,对子女的教育无暇顾及,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长辈生活习惯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影响差,为孩子树起了坏榜样;二是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引导不够,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三是居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四是家庭经济富裕,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把子女当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利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养成了学生乱花钱,随意饮食,沉迷网络,夜不归宿,早恋、酗酒、吸烟、逆反及破坏心理等不良行为习惯。(二)来自学校的影响由于学校教育有些急功近利的做法,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发展,忽视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学校不良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极不文明,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二是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学方法陈旧,不关心、尊重学生,甚至体罚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三是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四是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作业多,从而挤占了运动时间,对运动缺乏足够的兴趣,没有养成坚持运动的良好习惯,身体素质差。(三)来自社会的影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校园周边一些不法经营应运而生。社会上的不良青年言谈举止,装办仪表的怪异现象的出现。中、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受不住诱惑,因而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穿奇装异服,抽烟喝酒、聚众赌博,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生证课题论证活习惯的培养。三、培养农村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对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当前,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联系,从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出发,逐步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重新塑造和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注重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热爱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并感受到洁净之美,才能对脏丑现象产生强烈的厌恶,才能产生不清除脏丑现象心里就不舒服的情感。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看录相,去欣赏文明之国、文明城市、文明校园的美,观看不卫生食品带来的危害性,让学生懂得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认识到干净、整洁就是永恒的美。在此基础上,结合劳动教育,教会学生创造美,逐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督促学生搞好个人卫生,认真负责地做好值日,并定期检查。和家长一道,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家庭形象、班级形象、学校形象)创造行为美、环境美。(二)用规章制度约束,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发展,使其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小学生自觉性不强,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需要必要的纪律约束予以“惩戒”,要大力提倡积极的行为,抑制不良的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要鼓励学生向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努力,并提醒学生不要做违规违纪的事情。(三)以身作则,并重视家庭教育及家长的表率作用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因此,作为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要大力言传身教,在思想上明白自己行为的榜样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在学问上要善于给学生讲明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道理。作为教师,有义务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多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一一列出,要求学生用好习惯取代自己的每一项“恶习”。同时,学校、家庭、社会成员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仪容、饮食、卫生、社交、活动等,在文明行为习惯上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地向其学习。总之,农村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密切配合。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人的命运。而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的良好习惯去决定自己的美好人生吧!(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建设和谐校园,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实用人才。本课题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农村中小学生目前不良行为习惯现状主要通过专人负责,分组问卷调查,收集校园多年来突发事例,然后整理成册,为研究做好资料准备。二、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主要通过分析资料对学生进行个别询问,突出事件处理等手段分析不良习惯成因。三、研究如何利用学校资源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通过政教室组织,依靠团委、班主任、教师、班委会,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