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1、交通安全定义:是指在交通活动过程中,能将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交通安全的特点:①是在一定范围先条件下的状态,并非没有交通事故的发生②不是瞬间的结果,而是对交通系统的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过程或状态的描述③是相对的,绝对的交通安全是不安全的④对于不同的时期和地域,可接受的损失水平是不同的,因而衡量交通系统是否安全的标准也不同。2、5E是指法规、工程、教育、环境、及能源。3、道路交通事故定义: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4、7个构成要素:车辆、在道路上、在运行中、发生事态、违章、过失、有后果。5、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随机性、突发性、频发性、社会性及不可逆性。6、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人、车和路(含整个环境)构成的动态系统。7、视力分为静视力、动视力和夜间视力3种。9、我国通用E字形视力表检查驾驶员两眼视力,国际上用缺口环(C字形环)。作为测定视力标准的仪器。10、静视力好是动视力好的前提,但静视力好的人不一定动视力都好。11、在夜间对比度大的物体比对比度小的物体容易确认。12、光线突然由亮变暗时的适应过程称为“暗适应”,反之称为“明适应”。“明适应”过程较快,“暗适应”却慢得多。13、汽车速度越快,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越长,车速慢时反应时间则短。13、摩托车管理措施:禁行措施、设置公交专用道、减少摩托车许可牌照的发放。14、事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碰撞时车速的瞬时变化。15、现场管制设施主要有警车、交通锥和红色警示灯等。16、安全设施的布设必须从上游开始顺车流方向布置,其中锥形交通标志的布设间距为10~20m。17、安全设施的撤除应从施工区的末端开始逆车流方向撤除,若为半幅封闭施工,则应先开放施工封闭区交通后在进行安全设施的撤除。18、车速的提高会减少驾驶员采取避让措施(制动、转弯)的时间和距离,汽车发生碰撞时的速度通常也比较高。19、随着车速的提高,事故率和核事故的严重性都会升高。20、红、白、黄是最容易辨认的,绿色次之,蓝色最不易辨认。21、车灯直射路面时,凸出处明亮,凹陷处很黑,离进后黑影仍存在,凹坑较大、深。22、夜间在道路上作业的人员必须穿黄色反光衣服。23、平面线形可分为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种线形。24、我国规定最小值线长度为:当设计时速≥60km/h时,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m)以不小于行车速度(km/h)的6倍为宜,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m)以不小于行车速度(km/h)的2倍为宜。25、选圆曲线半径时,尽量采用大半径,但圆曲线最大半径不宜超过10000米。26、缓和曲线按线形分为三次抛物线、双扭曲线和回旋曲线等。我国用回旋曲线较多。27、车道加宽应在内侧加宽;当高速公路路线转角值在15°~25°之间时,事故率最低。28、停车视距:从开始制动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的最短距离,称为停车视距。29、会车视距:两辆汽车在同一条车道上相向行驶,发现时来不及或无法错车,只能双方采取制动措施,使车辆在相撞之前安全停车的最短距离,称为会车视距。30、路肩:指行车道外缘到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31、路肩的作用:增加路幅的富余宽度;保护和支撑路面结构;供临时停车使用;为公路其他设施提供设置场所;汇集路面排水。32、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上的不同位置和功能,分为中央分车带及两侧分车带。34、道路安全净空必须超过4m,以规定的汽车装载高度为标准。35、交通标志:将交通指示,交通警告,交通禁令和交通指路等交通管理和控制法规,用文字,图形或符号形象化地表示出来,设置于路侧或道路上方的交通管理设施。36、路面按力学特性分为柔性和刚性两类。37、路面病害对交通安全的影响:1、泛油2、油包、油垄3、裂缝4、麻面5、滑溜。38、环形交叉口事故率最高,危险性也最大,之后依次为三路交叉口、多路交叉口、四路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39、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40、发生在匝道上的交通事故主要有:追尾碰撞、擦边碰撞、碰撞固定物体、失控、倾斜和碰撞行人,其中82%的交通事故是追尾碰撞。41、道路作业区主要由警告区、过渡区、缓冲区、作业区和终止区组成。42、我国道路交通组成比较复杂,对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型车、货车和摩托车是城市道路中干扰交通量、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21、摩托车管理措施:禁行措施、设置公交专用道、减少摩托车许可牌照的发放。22、事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碰撞时车速的瞬时变化。23、现场管制设施主要有警车、交通锥和红色警示灯等。24、安全设施的布设必须从上游开始顺车流方向布置,其中锥形交通标志的布设间距10~20m。25、安全设施的撤除应从施工区的末端开始逆车流方向撤除,若为半幅封闭施工,则应先开放施工封闭区交通后在进行安全设施的撤除。43、交通环境是指车辆运行过程中,所处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管理条件、气候条件等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44、影响交通安全的交通环境因素:①道路条件;②噪声和天气条件;③法律法规;④交通安全教育。45、绿化具有诱导视线、防眩、缓冲、遮蔽、协调、指路标记、保护坡面、沿线保护等安全功能。46、恶劣天气会使道路路面摩擦系数下降,当积雪厚度在5~15cm,0℃时路面上的雪常常呈“夜冻昼化”状态,阴雨绵绵比暴雨更具危险性(原因:不重视、打滑),雾天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构成的威胁是最大的。47、交通标志有指路标志、警告标志及限制行车方向与路线的标志等。交通标线按功能可分为指示标线、禁止标线和警告标线三类。48、交通安全设施类型有隔离设施、防护栏、行人过街设施等。49、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是指发生事故的有关车辆、人员、牲畜及其他事物、痕迹、物证所共同占有的空间和时间。50、事故现场五要素:时间、地点、人、车、物。时间和空间是构成交通事故现场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交通事故现场存在的前提。51、事故现场分类:原始现场、变动现场、伪造现场、逃逸现场和回复现场五类。事故现场特征1、事故现场的整体性和形成过程的阶段性2、现场存在的客观性和现场状态的可变性3、现场现象的暴露性和因果关系的隐蔽性4、事故现场的共同性和具体现场的特殊性。52、现场调查内容:时间调查、空间调查、当事人身心调查、后果调查、车辆与周围环境调查。53、现场勘查要求:及时迅速、细致完备、客观全面、依照法定程序办事。54、现场勘查项目:痕迹检查,车辆检验,道路鉴定,当事人身体状况检查,人体伤害鉴定。55、现场图的定义:是借助图例和线型按一定比例将现场的地形、地物、道路设施、交通元素、遗留痕迹、散落物等绘制在图纸上的图形。9、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定性:当事人有违法行为且与事故发生有因果关系,应负事故责任。56、事故处理程序:①立案;②事故调查;③事故认定;④处罚执行;⑤损害赔偿调解;⑥简易程序。57、事故档案保管期限:一般事故为五年,重大事故为十年,均以结案之日算起,特大事故档案长期保管。58、事故统计报表是自下而上地提供交通事故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59、责任事故认定:当事人有违法行为且与事故发生有因果关系,应负事故责任。60、以事故再现模型的建立为技术难点,以车速计算为核心。2、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的发展趋势:1、建立精确的模型;2、考虑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影响;3、实验数据的更新;4、事故的预防分析;5、开发实用化的专家系统。61、路面横断面有外侧超高(i0)时,两个临界速度都增大,车辆行驶的稳定性提高。62、道路交通事故仿真软件除主程序模块外,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子系统:数据输入子系统、分析计算子系统、动画模拟子系统,还必须具备各种数据库63、动画模拟子系统包括如下5个模块:车辆模块、道路模块、环境模块、散落物模块、模拟模块。64、车内乘车人员在惯性力作用下,将于车内结构物发生剧烈碰撞,并因此而受伤,这称为二次碰撞65、统计分析指标:1、绝对指标;2、相对指标;3、平均指标;4、动态指标;5综合事故率(死亡系数)。66、交通安全四项指标(绝对指标)有交通事故次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67、平均指标即平均数,在实际工作中多采用算数平均数;68、常用的动态分析指标有动态绝对数、动态相对数和动态平均数。69、平均增减量是环比增减量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可用简单的算数平均数计算;平均发展率是环比发展率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采用几何平均算法(画图描点);平均增长率是根据平均发展率计算的,不是直接根据环比增长率计算。70、对于出高速公路外的其他各级公路,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及追尾碰撞三种事故的累计频率达到了80%以上,是其交通事故的主要形式。在高速公路上,撞固定物及追尾相撞两种事故形态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71、事故成因由于超速行驶、违章超车和不按规定让行所导致的交通事故次数较高。72、人为因素与道路条件的关系:人是中心,路是基础,车是纽带。73、事故多发地点:在统计周期内,如果某个路段的事故指标明显高于其他相似路段,或超过某一规定的数值时,则该地点即为事故多发地点。11、事故多发地点的辨识:1、事故次数法。该方法适用于鉴别较小的交叉口或街道等;2、事故率法;3事故次数与事故率综合。该发也称为矩阵法,右上角的矩阵单元是最危险区域;4、质量控制法;5、速度比判定法。当R≥0.8时,路段L2为安全路段,当R0.5时,路段L2为危险路段。74、平面交叉口安全等级:Ka3,不危险;3.1Ka8稍有危险,8.1Ka12危险,Ka12很危险。75、交叉口包括平面交叉、互通立体交叉、分离式立体交叉等类型76、骑乘者的心理特征包括:胆怯心理、侥幸心理、排他心理、超越心理、单干心理。77、调节的期限是30天。78、我国规定大型车道宽度为3.75米;小型车道3.5米。79、交通六大主标志分为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路标志、指示标志、旅游风景区标志、道路施工标志。简答题1、刺激与反应:①刺激对象不同,反应时间不同。反应最快的是触觉,其次是听觉,再次是视觉,最慢的是嗅觉。②同种刺激,强度越大,反应时间越短。③刺激信号数目的增多会使反应时间增长。④刺激信号显露的时间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⑤反应时间与刺激信号的空间位置、尺寸大小等空间特性有关。视角小,反应时间长,双眼双耳反应时间短。2、汽车速度越快,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越长,车速慢时反应时间则短。3、行人的的交通特性:①行人决定是否开始横穿道路的主要依据是自己与驶近的汽车间的距离。②从众心理。③只注意一个方向的交通车辆。④行人的自由度大。⑤“自我为中心”的心理。4、儿童行人的行为特征:①儿童穿越道路时,不懂得观察和确认是否安全。②儿童常常跑步穿越道路。③有成人带领时,儿童多成人有依赖性,认为有成人保护可任意行动。④儿童身体矮小,眼镜距地面高度低,视野比成人狭窄,对交通状况的观察受到限制。⑤儿童经常在道路上玩耍。5、老年人的行为特征:1、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感觉和行为都显得迟钝,发现和躲避车辆的能力下降2、对机动车辆速度和距离判断的误差大,有时因判断不清而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3、交通安全意识低,认为老年人应受到照顾,汽车应该停下来让老年人先走4、老年人喜欢穿深颜色的衣服,在夜间或傍晚时不易被发现5、老年人在横穿道路时会发生突然折回的现象,常使驾驶员措手不及而造成交通事故。6、道路线形设计原则:①从行驶力学考虑,汽车行驶时应安全、迅速、舒适。②从地形及地质条件上应经济合理。③驾驶员的视觉和驾驶心理应反应良好。④与交通环境及沿途景观相协调。⑤整体的线形保持较好的连续性。33、中央分车带的作用:分隔上下行车流;杜绝车辆随意调头;减少夜间对向行车炫光;显示车道的位置,诱导视线,为其他设施提供场地。两侧分车带的作用与中央分车带作用相同只是布置的位置不同常用于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中,可以分隔快车道与慢车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车行道与人行道。7、交通组织管理措施:1、专职交通协管,负责维护现场交通秩序;2、应设立专职安全员,负责监督现场安全管理,及时维护设置的交通安全管理设施。3、作业人员上路前应进行施工安全教育,施工时应穿着黄色反光背心4、施工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