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考试要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人文地理学:是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的一门学科。其分支学科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为此。人文地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具体包括三大主题:1、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但人文地理学不是研究所有的人文现象,而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2、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3、人地关系的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把以上三点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2、区域性: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不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特性,重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3、综合性:横断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是从整体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从整体特征去进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人文地理学自身优势也在于综合性,它在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名词,他把地球当作人类家乡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洪堡: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注重野外考察,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和比较原则。李特尔: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并致力于探究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并创立了范围原则。近代地理学的发展1、德国的近代地理学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人文地理学的许多学术思想大多是直接或间接来自德国。拉采尔,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地理环境是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种族的发展,决定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类分布、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在所著的《政治地理学》中,把国家比作生命有机体,认为向邻国扩张领土是生存的基本法则。赫特纳,德国地理学家,区域学派代表人物,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奠基人。赫特纳强调地理学的区域特性,注重空间分布的研究。其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施吕特尔,德国地理学家,景观学派创始人,他提出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中心目的,注重从历史角度分析景观,探索由原始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杜能,德国经济学家,区位理论学派,被认为是经济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和创始人。他系统分析了农业分布,认为在土地肥沃程度相等条件下,由于农场距离都市远近不同,因而农业经营方式也不同,农业收益就有差别,从而论证级差地租。还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增加投资,不仅能增加资本收入,也可提高工资。他以此提出农业区位伦,对后世影响深远。韦伯,德国经济学家,区位理论学派,是工业区位的创始人。1090年出版了《工业区位伦:区位德纯理论》,创立了工业区位伦。韦伯认为,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选择在生产和运输成本最小点。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运用数学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当时德国鲁尔区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克里斯泰勒,区位理论学派,城市区位理论创始人。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廖什,德国经济学家,区位理论学派,市场区位理论创始人。1940年在其《经济空间秩序中》中,把市场需求作为空间变量来研究区位理论,进而探究市场区位体系和工业企业最大利润的区位,形成了市场区位理论。市场区位理论将空间均衡的思想引入区位分析,探究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结构对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的影响。他认为工业区位应该选择在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市场区域,他把利润最大化原则同产品的销售范围联系在一起,认为一个经济个体的区位选择不仅受其他相关经济个体的影响,而且也受消费者、供给者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在空间区位达到均衡时,最佳空间范围是正六边形。2、法国的近代地理学维达尔-白兰士,法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认为在自然环境提供了可能性的范围,而人类在创造他们居住地的时候,是按照自己的需要的愿望,凭借自身的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他建立了一个与当时流行的“环境决定论”完全不同方的“可能论”的理论学派。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地理学从19世纪后半叶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法国地理学派。3、英国的近代地理学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与边缘政治家,是英国地理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地理学是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著有《历史的地理枢纽》是政治地理的代表作,阐述“大陆腹地说”的概念,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4、美国的近代地理学森普尔:著有《地理环境的影响》,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与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地理环境决定论)亨丁顿:在《气候与文明》中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有决定性影响,提出人类文明只有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地理环境决定论)索尔,主张地理学者应致力于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形成文化景观学派。认为人类按照文化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是其变为文化景观。例外索尔的另一贡献是农业起源学说,认为植物最初的驯化中心是在东南亚,这里多样的生态环境、气候常年湿热,有利于植物生长。环境条件能提供人们驯化的机会。哈特向,美国地理学家,区域学派代表人物。强调区域差异的研究,代表作有《地理学的性质》等。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变异特性的科学,地理学最关心的是人的世界和非人文世界之间的关联。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代地理学发源于美国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第三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主要了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晙、任美锷、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的基本观点和著作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49-1979:由于全盘学习苏联,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对人文地理学全盘否定。因而此阶段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阶段。1980-1990:人文地理复兴阶段。1979年开始倡导复兴人文地理学,此后通过李旭旦等人的推动,逐步实现了人文地理学科的普及。1990年以来:人文地理学全面发展、提高。一些分支学科如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研究有了更多对中国实际问题的研究,使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更具国际性。现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征1、分支学科发展迅速2、从以往侧重于文化区、文化体系的研究,转向文化发展过程、文化行为背后地理背景及动态过程。3、宏观研究转向微观研究4、对文化现象中某一问题做专题研究,深化人文地理研究领域。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1、人文地理学对科学的认知及其学科建设任务。主要表现在人文地理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方面的作用。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客观要求人文地理学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人文地理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动力。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分类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特征:这种文化区在自然状态下形成,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北方方言)功能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特征:非自然状态下形成,存在功能中心、其边缘明显、有执行功能的机构。(政治功能区)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思,这种自我意思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特征:居民中长期形成并在头脑中存在的一种区域意识,缺乏文化特征上的一致性、没有功能中心、没有明确的边界。(四川盆地意识)文化形式区和功能形式区的异同:主要不同体现在:功能文化区在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线以及中心的功能作用。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这个中心实现其功能作用,使该区内部因这种功能活动而互相联系起来。而且中心位置是明确的,但不一定居于分布区的集合中心。其边界并没有一个交错的过渡带,而是由明确该功能中心范围所划定的确切界线。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扩展扩散:某文化现象出现以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播,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位于新的分布区内,而且不同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不同。分为: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适应性扩散)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迁移而扩散。特点:扩散速度快、易于保持原文化特征,但是与原文化区不连续。(饮食文化)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1、文化生态关系:在一定地域内,自然环境要素是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地,社会文化环境是文化系统演进的动力。文化影响人们对环境的作用,使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文化生态关系。文化生态学即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影响下所认为的文化生态关系,即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环境现象对所研究的文化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因而环境强有力的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行为和文化过程。因此环境对文化是因果直链型关系。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在重视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