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教学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提出大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通过讲授该专题可以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最新理论成果的把握,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系,了解党和政府的决策,自觉投入到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去。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生态产品等新概念,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如何完成,以及建设美丽中国如何实现。2、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新阶段的时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何重大意义。3、引导学生明确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需要切实掌握党和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部署,自觉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教学过程:导语:生态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也即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对生存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ー、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1、新高度:(1)生态文明独立成篇。我国在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专门成为一个独立部分,全面阐述了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非常多的新提法,把生态文明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释放了强烈的资源循环利用、关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相关领域的信号,系统化、完整化、理论化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彰显了执政党的执政意志。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十八大所理解和规划的生态文明,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而是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2)五位一体协调推进。2、新概念:(1)生态修复(2)生态产品(3)生态价值3、新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1)建设美丽中国的由来。(2)“美丽中国”涵义。(3)如何建设美丽中国?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深入贯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3、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4、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三、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1、坚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例很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据我国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实践证明,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2、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又相对贫因,更要通过改革创新,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老百姓要过上更好的生活,需要发展经济。过去认为生产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活动才是经济活动,オ是发展。但是人类除了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有需求外,还需要生态产品和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现在,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越来越成为稀缺的产品。3.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意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因此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点是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要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市场需求促进録色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用绿色技术改造形成绿色经济。要推进空间结构録色转型,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空间结构,形成主要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城市化地区、主要提供农产品的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提供生态产品的生态功能区,对不同主体功能区要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策略。要推动消费方式绿色转型,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使绿色消费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每个行为做起,自觉为美丽中国建设作贡献。4.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必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环保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这就需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最关键的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和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各尽其责、形成合力、追责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