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1、狭义的教育,(网络)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2、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主要设四科:文科(基础科):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科(高级学科):在具备文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3、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及进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基本情况大学所具有的三项职能是随着大学发展中人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活动性质的逐步变化而发展起来的。(1)18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代表:意大利的萨拉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生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代表:柏林大学——开启发展科学的先河威廉姆斯-洪堡,1809年筹建,1810年成立(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生服务职能的发展代表: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依照德国大学设立了霍普金斯大学(注:不是服务职能代表)4、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论、简)P8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中:(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即是早期大学创办的宗旨,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之所以能够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依据。(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高等学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也为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科学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现在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既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⒈教育方针的内含及其基本构成。P13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⒉《教育法》《素质教育决定》中关于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P24“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⒊教育目的的含义、性质。P22、23教育目的的含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目的的性质是:一、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二、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4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P23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同时贯穿于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一、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二、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三、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四、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P27(考察人的两个角度及要求、人的发展受影响因素、实现全面发展途径或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查人的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其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生活条件、所处的群体,同时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和途径。6、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P35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教学工作;二、科学研究;三、社会实践7、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方向和性质。(2.)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水平和实现。(3).民族传统:教育目的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各级各类教育目标制订和实现的必要条件。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⒈试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基本观点。P38~39(论)_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个人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是其特别关心的。⒉两种价值取向分歧的实质、主要代表人物。P39实质上反映了迄今为止尚存在的个人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社会本位代表人物:中国:孔子、《学记》西方: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等。个人本位代表人物中国:老子、蔡元培、梁启超西方:亚里士多德、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斯宾塞等⒊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论P41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2.)两种价值观都有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社会本位观:对于教育走出“隔世”状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容易导致一种误解,不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要社会需要都适应;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容易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个体本位观:提出了尊重人性,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但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将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简化,导致:忽视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导致个体需要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个人社会责任感下降。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⒋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P46(一)通才教育及其特征内涵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够自我发展的人才。通才教育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特征: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局限性: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经典性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二)专才教育及其特征内涵专才教育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特征针对岗位和行业需要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时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于应用;比较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毕业生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局限性:专业划分过细、片面强调职业,学生知识面狭窄,影响未来发展5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相互关系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人才观念和模式,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相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同,基础不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反之,博而不约,博而不专,也很难攀上科学工作者的顶峰。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近20年来,整个世界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结合的重大转变。⒍为什么要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P47(论)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转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其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转才教育相结合。再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7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发展速度要适度;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发展终身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分析P458、分析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演变历史历史演变:通才教育→专才教育演变过程分析P45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政治制度等因素作用下呈钟摆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较大的差别。第四章高等学校学制一填空1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包括有哪些种类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等。2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系统一般由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子系统构成。3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以及研究生院4我国高等教育作为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它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三个层次。5目前,我国划一的学制系统,实行弹性的学制。其根本宗旨为归还学生“学习自由”,让学生成为大学生活的主人。其主要特征为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主体性6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包括班级授课制度;考试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二简答1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①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②社会政治制度;③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2世界各国普通高校系统的宏观特征(举办)?①单一公立系统,单一部门;(意大利)②单一公立系统,多重部门;(法国)③多重公立系统,多重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④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部门。(日本、美国)3世界各国普通高校系统的微观特征(层次)是什么?①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②大学和专门学院;③研究生院。4弹性学制的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有哪些?①培养目标的多样性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③管理工作的灵活性④刚性与弹性的兼顾5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①推进学分制②打破学校、专业界限③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班级授课制度;考试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第五章高等学校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一填空1大学作为一种文化机构,其组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组织的构成要素上。伯顿从系统角度将其分为工作的表达和安排方式,信息和权力。组织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系统中教师归学科和事业两条主线,这形成了西方高校中一定程度的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分离2高效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机构。西方的高校区里机构分为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3自建国以来,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国家举办高等学校,高校作为政府下属事业单位由政府实行统一管理的制度。4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5我国高校改革的重点是,在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的同时,应适当地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6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二级结构。二简答1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及其特点?党委的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确立校长作为高校行政领导的地位,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的领导下全权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特点:①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②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力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③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地克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应的加强2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重点:在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同时,应适当地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要从体制上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中学术委员会机构的地位,加强其学术决策职能。目的:建立一个由高校党委、行政系统、学术系统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3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方向?①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利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②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