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年份分值201410.6%20157.8%20168.2%20179.7%第一章考试分值分析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知识点: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的三个特点: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判断:一个孩子偶然的机会获得了有关电的知识,这个过程属于教育。()单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A.智力活动B.社会活动C.科学活动D.教学活动单选: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A.社会性B.生产性C.实践性D.意识性BB小知识点:“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从社会的角度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更狭义的教育:德育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判断:从广义上说,凡是曾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兼顾两个角度: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知识2: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又称为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即是育人,即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了解即可)(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地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根本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表明()A.教育是传播知识B.教育是培养人的基本技能C.教育是传承文化D.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本质是()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促进社会发展C.有目的地培养人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DC2.教育的社会属性属性内涵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继承性不同时期有相同点长期性时间周期长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生产性教育从来都是生产性的活动民族性强调国与国的不同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A.相对独立性B.历史性C.阶级性D.永恒性教育是年青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A.生物性B.永恒性C.历史性D.阶级性BB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主客体统一教育媒介教育中介、教育影响、教育措施4.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主客体统一教育媒介又称为教育中介、教育影响、教育措施教育媒介包括:教育内容、材料、教科书、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A.教师、学生、教材B.教师、学生、教学方法C.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D.教育、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在教育的基本要素里,作为中介的是()A.教育者B.教育影响C.教育内容D.教材CB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显性功能、隐性功能作用对象作用方向作用呈现方式三、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学说观点意义局限性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是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体现神或是天的意志。最古老的教育起源的观点朱熹生物起源说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1)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2)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的解释。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孟禄(美)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中国和苏联学者“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论断属于()A.生物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劳动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神话起源说BA小结四、教育的历史发展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知识点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简单劳动无等级(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产生了学校教育。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的诞生。①阶级性(劳心者之人,劳力者治于人)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③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规模扩大,类型增多;内容日益丰富,并且具有等级性、专制性、保守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知识点21.古代社会的教育阶级性: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等级性:不同阶层——不同教育象征性:不同教育——不同阶层道统性:只认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专制性:维护教师牧师的威严刻板性:方法单一,死记硬背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教育与劳动第一次分离出现在()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近代社会D.现代社会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A.古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BD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欧洲(1)古代中国①萌芽:夏代:序,校。商代:大学,小学,庠,序、瞽宗。②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有国学、乡学之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稷下学宫(学术自由)④两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最高的学府:太学郡县学或郡国学,始于文翁兴学。⑤隋唐:科举制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⑥宋、元、明、清: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宋代:书院明代:八股文(封建教育走向衰落)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一校:最早的学校二馆:崇文馆、弘文馆三学:官学、私学、书院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六艺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四书五经中国古代的三种教育形式:官学、私学、书院学校教育始于()时期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A.《四书》B.《五经》C.六艺D.七技BC(2)古代印度类型: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内容:《吠陀》教师:僧侣佛教教育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3)古代埃及学校类别1.宫廷学校: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2.职官学校:贵族和官员子弟3.文士学校:奴隶主阶级(开设最多)“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4).古代希腊雅典教育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最早形成体徳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和勇士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内容简单方法单一(5).中世纪的西欧教会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马泳剑是猎枪骑士)(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蒙田基本特征:人本主义36知识点3.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国家化、义务化、法制化、世俗化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1763年)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单选)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颁布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是()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多选)近代社会教育巨大的变化表现在()A.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B.教育的世俗化C.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D.教育的终身化CABC38现代社会教育呈现的新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1.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生产性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1)终身化(5)现代化(2)全民化(6)信息化(3)民主化(7)全球化(4)多元化(8)个性化知识点4.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保罗·朗格朗)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终身教育不等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2.教育的全民化和教育的民主化全民化(初级)——基础、全体国民必须接受,强调必备性民主化(进阶)——拥有更多的机会,强调发展性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是()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全民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多元化以“教育的终身化”和“教育的多元化”为教育特征的是()A.原始社会教育B.古代社会教育C.近代社会教育D.现代社会教育CD知识小结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教育最基本的规律:一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另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填空)教育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单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C.教育规律D.教育问题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D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知识点1.教育学的研究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点2.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5)有利于教育改革。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元化阶段、现代化阶段提示:需要准确掌握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其代表思想。(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西方)1.中国(五子一书)(1)孔子(2)孟子(3)荀子(4)墨家(5)道家(6)《学记》2.西方(三哲一昆)(1).孔子(高频考点)a.《论语》b.学说核心:“仁”和“礼”;c.教育对象:有教无类d.教育内容:把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e.教学原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学思行结合(学习过程,教学过程)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以下教育观点与孔子无关的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教学相长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的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DA(2).孟子(强调内因)教育思想:人性论:性善论教育目的:明人伦培养目标: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荀子(强调外因)教育思想:人性论:性恶论教育作用:化性起伪教育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行之)(4)、墨家(1).教育目的:建设“兼爱”社会,主张“非攻”;(2).教育内容: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3).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区别:孔子:学思行学习过程荀子:闻见知行墨家:“亲知”“闻知”“说知”(5)道家教育思想:基本主张:道法自然培养目标:“上士”或者“隐君子”1.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的是________________。2.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教育的人是__________。3.认为教育过程是“闻见知行”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4.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人伦”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荀子墨

1 / 8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