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精神承传与艺术创意小镇建设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华美学精神承传与艺术创意小镇建设论摘要: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中国传统美学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富有东方智慧的理论,有许多极深刻的理论,有许多富有民族个性的理论,至今仍然具有充分的价值。继承这份遗产,对于我国当代的美学学科建设,对于我国当代的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对于21世纪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传承审美文化产业重要性中国历史上有极其丰富的艺术理论的遗产(画论、书论、乐论、曲论、舞论、造园理论等等),但是,对传统艺术理论遗产的整理、研究甚至推广传承一直显得很薄弱。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为基础,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对于文艺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健康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毋庸讳言,—2―20世纪以来,学术界盛行一股唯西是瞻、以西观中的思潮,研究美学,言必称西方学术资源,对中华美学资源的开掘、整理、创新都很不够,加之一种盲目西化的思潮把中华美学精神原本的文化基因加以解构后贩卖的“转基因”,影响制约了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所以,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指示迫在眉睫。事实上,中华美学是一座亟待开采的富矿,它坚守以生命意识和诗情画意去观照自然、体悟人生,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包容,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交融整合。因此,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可以为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不断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提供新的思想养料,为建构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理论提供重要的思想源泉,为确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根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国美学精神追求真善美融会贯通的人生情致和审美旨趣,有助于提升当代人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人格修养,有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中华美学应当为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为人类和谐安定贡献的东方智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3―丰富,这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冷静观察今日西方艺术的嬗变,其间不乏受中华美学精神影响的启悟,足见中华美学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和对整个人类审美思维发展的重要影响。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中,中华美学精神更以美境高趣来引领人格的提升和人性的化育,这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实现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理想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他们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中华民族悠长的历史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独特而丰厚的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文化产业打造的重要性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具有较强的行业黏合性和渗透性,具有打造多种文化创意特色小镇的潜力。《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数字内容产业、城乡设计、旅游发展、特色农业、体育产业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从而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4―化需要。基于此,对照国家特色小镇建设的要求,我们就可以围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一系列的特色小镇。比如,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家居打造出创意科技小镇、创意材料小镇、创意家居小镇等;围绕数字内容产业打造动漫小镇、影视小镇、传媒小镇等;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打造一系列历史文化体验小镇;围绕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打造文化旅游小镇;围绕特色农业文化资源和特色农业打造创意农业小镇;围绕体育产业打造体育文化休闲小镇;围绕各类相对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艺术资源打造各类文创小镇和艺术小镇。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为打造历史文化类特色小镇提供了难得的优质资源。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为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提供了难得的优质文化素材和产业资源。比如可以基于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且聚集的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历史古都型、传统风貌型、风景名胜型、地域特色型等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围绕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各类神话传说小镇、戏曲小镇、美食小镇、中医康养小镇及各类具有较强观赏性、艺术性或生活性的手工艺品小镇等。中华美学精神承传对艺术创意小镇建设的重要性那么做到中华美学与创意小镇相结合首先要发扬埋头苦干、严谨治学的精神,要重视资料建设,也要重视理论思维。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重视文献资料的整理,—5―这要付出极为艰苦的劳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理论财富,美学和艺术资料都极为丰富,但又极其分散,很多书籍不易寻找,这给研究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学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对我们本国的学者如此,对国外的学者更是如此。西方学者至今对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十分隔膜,资料难找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的编注出版,为国内外研究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理论的学者提供了一座大型、完备的思想库、资料库,这将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是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美学精神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和多种产业的融合性及我国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文化创意特色小镇的产业主体多元性和发展形态多样性。当前,我国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存在着内涵混乱、融合层次低和产业体系概念化、庸俗化、同质化等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促进我国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针对文化创意产业支撑体系构建难的核心问题,选择具有产品规模化的文化资源来谋划特色小镇,做好创意人才的生活侧服务供给,打造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在分类引导的前提下注重核心产业运营体系的情景打造。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承担着美学精神传承创新与融合发展的功能,也发挥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是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类文化创意特色小镇—6―异彩纷呈,并表现出了良好发展态势,但同时在核心产业支撑、发展层级、发展路径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文化创意产业和特色小镇建设的结合,为推进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重要切入口,并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内涵不清、融合层次低和产业体系概念化、庸俗化、同质化等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一些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并不能作为特色小镇的支撑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不清楚,造成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内涵混乱,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有多种角度进行理解,有的理解为版权产业,有的理解为创意和注意力经济,有的理解为文化资源的经济性挖掘。事实上,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也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和具体体现。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主要区别就是其生产要素的差别,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创意、文化符号、文化故事等非物质性要素,这与需要钢铁、水泥、各种原材料等物质性生产要素的其他产业具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当我们设计一个文化创意特色小镇的时候,如果没有文化内容生产的核心产业,只具有文化内容的渠道产业、附着物(文化用品、出版物等)和没有核心价值吸引力的文化器物或物品展示,那就较难形成以文化内容、文化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的产业集群。这不仅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相背离,也与特色小镇要求的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的功能要求相背离。历史文化特色小镇是历史文化资源与小镇功能相融合形成的产物。但由于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对特色小镇—7―建设的本质要求也存在误解,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小镇出现了概念化、庸俗化和同质化。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并没有形成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一些破旧的历史民居或街坊,并不具备所谓的历史文化传承功能,所谓的历史文化小镇仅仅是一个几乎无人相信的概念。艺术创意小镇,顾名思义是以“艺术”为产业,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来建构特色小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艺术小镇是特色小镇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因为艺术与文化的高度融合性以及艺术本身的创造力,艺术小镇在所有特色小镇里面,表现出极强的创新性以及文化生命力,可以说是特色小镇发展的突破口之一。要注重文脉与小镇肌理风貌和生活风貌的协调融合。一是充分利用文化产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充分彰显优秀中华文化与自然、社会的融合之美。二是将优秀中华美学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情景进行融合,不可以将两者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要有充分的信心和耐心焕发优秀中华文化的当代和未来生命力。三是形成具有一定游学价值的文化旅游路线,将文化创意、生活方式和休闲体验充分融合。四是要高度警惕将优秀传统文化过度商业化,注重品质提升,尊重艺术,激发艺术活力,保留优秀中华文化的本真价值。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