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插图进行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一、研究缘起翻开任何一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都会被其中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插图所吸引。这些插图十分形象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是课文的第二语言,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使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具有了艺术性、严肃性和标准性,引发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插图是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插图,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图文并茂,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显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有铺垫导引、烘托主题、增加情趣之功能。对于基础教育的小学生来说,插图对于他们的学习辅助作用更为突出。尤其是中低段年级课文中出现的每一幅插图,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它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多媒体教学手段普遍应用于教学后,许多教师在讲读过程中却忽视这一宝贵的资源,任其白白浪费了。二、研究设计(一)概念界定插图也称插画,是插在文字中间用以说明文字内容的图画。对文字内容作形象的说明,以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书刊版式的活泼性。教学插图是指在教材中出现的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相适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生动形象,富有童趣的图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通过描述插图、评论插图、欣赏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教材,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内涵。(二)研究的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教科书里不少充满各种情趣的插图,给人以特有的审美享受,因为它蕴含了儿童的个性气质与文化修养,最能表现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创造的角度而言,给课文配插图,学生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受到课文内在美的教育。学生从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到引起情感的渗透,再到感情共鸣的深化,逐渐进入情境,并显现于笔端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创作中产生美的愉悦感,从内心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从形式上看,有单幅、多幅;有绘画、照片。其中绘画插图有国画、油画;有工笔、写意;有专门为教材而作,有从公开发表的绘画作品中选用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内容上看,所配插图表现的有人物形象,实物图片,特定情景,自然风景,城市景观等等,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如何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内心自然产生对祖国美的热爱,这需要教师细细地研究和揣摩。(三)研究现状自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作为带插图的教科书问世以来,插图的作用一直受到教育界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和解释插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的成果层出不穷。从国内看,对有关“课文插图”的课题研究,相比较其他语文学科方面的研究,它还处在一个发展期,正在成长起来。关于插图教学,相关的研究有许小波老师的《课文插图,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0期《小学青年教师》发表了钱锡铭教授的《让课文插图发挥应有作用——兼答缪芳、朱永宏老师的疑问》等。这是一个颇具生命力和研究价值的课题。它来自教师的教学实际需要,为教学的实践服务。三、研究内容(一)小学语文教学插图的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倡“乐学原则”,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者趣也。这就是说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学得好。鲜明、生动、形象的情景最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插图与文字相比较而言,有着艺术形象的可视直观性,容易取得读者的认同,赢得读者的信赖,并作为视觉语言让读者在不假思索之中接受。所以,当学生面对语文课本时,总是先看插图,由插图激发阅读课文内容的兴趣,引起图文之间的思维互动。教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燃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还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学习的灵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不少作者想象的插图,目的在于让学生领略作者的风度和气质。如果没有插图,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只能依赖课本的注释和教师的零星补充,学生只能“知”其人而不能“见”其貌,有了插图才能使抽象认识和形象认识结合起来。学生目睹了作者的风采之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样的人会作出怎样的文章呢?教师在这时候趁热打铁,带着学生去欣赏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会有更加深刻地感受。教材中有的还配有很多关于课本内容的场景图,通过初步了解场景图,学生产生了阅读全文的强烈欲望。如《画杨桃》、《惊弓之鸟》这类课文的学习,可先让学生看图,设疑激趣: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结果怎样,这样的问题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少年儿童处于感性认识的最低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只是存在直观表面现象,思维能力弱。他们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离开了具体感性的东西,是无法发展抽象思维的。图画是形象的,插图给课文语言作最形象的注解。有的插图描绘课文的感情,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但教材的插图,对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行二度开发,创造性地理解教材,然后用画笔将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课程改革后编写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矛和盾的集合》这一课时,教师可直接揭示课题提问:你认为图中哪个是矛?哪个是盾?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待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后,结合图画讲解,让学生明白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图画中进攻的就是矛,防守的就是盾,从而渗透课文内容。因为课文插图非常形象生动,学生就可以结合插图感悟课文语言,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说理性课文变得具体形象,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效果良好。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1)培养观察能力。插图虽然所占篇幅很小,却能牵动整个画面内容。而正确地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先全面观察再重点观察等,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2)培养想象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课文中的插图是静止的不动的形态,是无声的,是课文内容的体现,但静中有动,韵味无穷,能使插图上的东西都栩栩如生。如果我们采用这种以静联动的方法,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就能“激活”插图上的人物、景观,让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都充满生命,活灵活现,仿佛要跃出画面,向人们诉说心中的衷曲。同时,也正因为它的静止与无声,就为学生在观察时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时,要对照相关文字要求学生把静态的图画变成动态的图画,使画面景物、人物活动起来,产生电影画面感。例如,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插图想家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样做。有的学生说,船靠岸了,那个人赶紧跳进水里,捞了半天,也没找到宝剑,岸上的人都在笑他,这样启发学生想象出故事的结果,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3)培养表达能力插图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其表达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所以,我们应该借助插图,训练学生说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仅靠一节节的说话课是不够的,表达能力训练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教材中一幅幅惟妙惟肖的插图再现了课文的精彩片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训练的最好凭借。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教给学生一些看图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使他们逐步学会看图,并能用自己的话把插图的内容有顺序地表达出来。教师只要持之以恒地借助课文插图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就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连句成段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咏柳》这首古诗的插图有许多形象描写的,这些形象描写作者又是不同的对待,如何引导学生看图,进行表达能力训练,教师应细细地去思考。(二)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学插图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教学手段是越来越丰富多样,尤其是多媒体的介入,更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多姿多彩,这使得教者对文中插图价值变得漠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插图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是一项重要资源,如不加以利用,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一大浪费。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巧用插图,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插图的利用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它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教学设计的要求而变化,发挥其最大作用。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教学插图的方式有以下四种。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小学生往往对文字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插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利用课文的插图来导入新知,如《找骆驼》,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看图:骆驼和商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样通过“观察——设疑——发散思维——回归”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为更好的掌握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图文结合,互相促进。课文中有的词语、句子描写的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同时,又有一些事物是学生没见过的。这时就可以通过让学生仔细看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如《爬天都峰》中的“笔陡”、就可以很好的通过插图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天都峰的高和坡度大。这种教学,使学生感到更生动、更直观、更容易理解。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插图不仅仅可以指导学生更具体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思想。如《路旁的橡树》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总结:图中的公路有什么特别之处?说明了什么?由此来让学生体会建筑工人和工程师对一草一木的珍惜和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4.利用插图,练习写作。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说话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在依图说话或作文时,以画面为支点,让学生展开想象,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力,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了解大意后,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先左再右,从上到下,先主再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作者所给我们的“无声语言”。引导学生观察重点,把话说得深刻、有意义,把说的、想的写下来,就是习作训练。四、研究方法与步骤(一)研究方法①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关于插图在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②调查法。访谈、问卷、分析小学生在课文阅读时对插图的依赖。③行动研究法。分组(使用插图与不使用插图)实施对比教学,边研究边实践。④经验总结法。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二)研究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8月)1.查阅文献,学习有关理论知识。2.学习有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收集记录理论知识和方法。。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1.按计划实施,并注重观察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2.根据实施情况进行相应调整方案,并进一步实施。第三阶段:总结反思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1.收集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2.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加以总结3.形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五、可行性论证本人担任中段的语文教学,本课题切口较小,便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和操作,对一线的老师来说,有研究和推广的价值。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