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学习目标:1.重点关注: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属性、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研究基本方法2.理解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比较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异同。4.理解教育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5.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要素三、教育形态一、“教育”概念的界定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自产生以来,人们就不断地对“什么是教育”进行着探讨,得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定义。(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看看下面三句话中的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影响手段、方法思想、情感、知识等方面的转化过程。A.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或体系的“教育”,与“学习”或者“接受培养、训练”通用的“教育”。B.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C.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二)教育的专业概念1、教育的词源甲骨文的“教”,像大人画一些文字教小孩子记认的现象。右边像人手持教鞭(或棍棒),左边一个“子”表示儿童,“子”上的两个叉代表算术的筹策(小木棍或草杆)。记认不清,就小施忝罚,这就是“教”。所以“教”字的本义为督导儿童学习,引申为指导、培育、训诲等义。古代“朴作教刑”(以棍棒作为教学的工具),用肉体的刑罚来督导学习,所谓“不打不成材”也。这种“棍棒政策”式的教育,在“教”字的字形上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育:会意。甲骨文字形,像妇女生孩子。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著的「子」。“育”表示妇女养育孩子。解说:育从反子从肉,上半部为反子,表示母生子,生子头先出,故写作反子;下半部为月,常见部件,或是月亮的月,或是肉的隶书。育,本义刚出生的小儿,小儿需教育。又曰:反子,不顺子也。不顺子亦教之,况顺者乎?“学”字演变造字本义: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训练为“学”,称生活实践的体验为“习”。从上述可见,我国古代学者赋予“教”字之意为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效仿,“育”字则有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诱导下向好的方向发展之意;而“教育”一词有管、教、养、示范、学习、培育等多种含义。2、历史经典的教育概念《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孟子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文解字》指出:“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在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在法语中,“教育”是“éducation”在德语中,“教育”是“erziehung”三者均来源于拉丁文“educatio”,从“educare”转换而来,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即将可能(潜能)转变为现实。教育一词含有“引出”之意,即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固有特性自主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卢梭:《爱弥儿》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得到发展。斯宾塞: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给各种情况下的各方面行为以正确的指导,“即如何治身、如何养心、如何处事、如何立家、如何尽公民的义务、如何利用天然的资源来增进福利、如何善用我们的才能,达到最高效用,以求人己皆利,要言之,如何营造完美的生活。”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以教师,学生,教材为中心,按照教育者的意图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传统教育。凯洛夫: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培养青年一代的活动。杜威: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就是生活,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和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和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美利坚百科全书》3、现代辞典释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上述诸多古今中外的教育定义表述了教育这一事物的复杂性,反映出教育认识的发展性,也为我们界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种种释义,各有千秋,都从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本质特性即反映事物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教育的本质特性,即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只要教育活动存在就永远起作用的特性。怎样来界定才能揭示教育的本质呢?教育是什么?从什么地方引出?要引向何方?这个过程怎么样?中国古代的教育,强调儿童性本恶,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人为善,需要在大人的棍棒监督下习字学文,“外铄论”居主流。在西方,教育隐含着儿童性本善的假设,教育只是对人的天性加以引导。“内发论”。细究一下“教”与“育”的区别,我想至少有以下诸点在行为方式上,“教”主要靠口传、身授,显声而有形;“育”的方式则丰富得多,不但可以通过口传身授,还可以通过师表作用、道德操守、人格体现等方式影响学生,收到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之功。在实践时效上,“教”或许可以“立竿见影”,“育”则相对需要较长时日,一时三刻难以彰显成效。在载体使用上,“教”一般必须有具体的物质凭借,如书本、音像、网络等;“育”的载体既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而且有时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在师生关系上,“教”通常以单向的、居高临下的方式出现,就如教师的讲台,总得高出教师地面若干;而“育”则不尽然,教师与学生往往处于平等地位,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在评价模式上,“教”可以比较单一,一张试卷、一场表演,大抵可以使“教”的效果一目了然,优劣自现;而“育”的评价则比较艰难。想想:我们的教师们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呢?如何续写:成了王后的灰姑娘,该怎样对待那人品恶劣的母女三人?作为教师传授给孩子的应该是善而不是恶,若灰姑娘做了王后后利用自己的权势去报复曾经的仇人,那么她是不是在自己从弱者变为强者后也由善变恶了呢?人性是有先天缺陷的,比如自私、嫉妒、报复心理等等。所以人要自我教育,以防自己任性的先天缺陷一味发展,最终堕落为人性的恶。是啊,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学会宽恕,即使是面对仇人也应试着用爱去感化,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我们的人性之美才能熠熠生辉。中西方在重视“教”和“育”上有差别,但它们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这种共同的认识正确反映了古今中外的教育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只要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范畴。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区别于其它现象的根本特征,在动物界是没有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永怛性教育的阶级性教育的历史性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能够:自信地走向工作——成为一个称职的人;乐观地走向生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诚信地走向社会——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好奇的走向自然——成为一个丰富智慧的人;坚定地步入人生——成为一个珍爱生命的幸福快乐的人。这就是教育赋予他们生命的价值。二、教育要素(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学习者3.教育影响(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广义: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长辈等等,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时所承担的教育者的任务。狭义:教师1.教育的基本要素(2)学习者广义:任何人狭义:学生(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学习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1.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2.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一定教育影响为中介。3.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结果是学习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学用结合:(通过以下实例,看看具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中的一般常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的差别。)一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选自傅道春主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三、教育形态(一)从形式上,教育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的教育的过程。1.非形式化教育的特点:(1)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2)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社会融为一体;(3)教育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劳动生产的需要;(4)教育传播媒介主要靠语言和形体示范;(5)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中学习。2.形式化教育的特点:(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对象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并逐步规范化;(4)大多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5)由以上种种因素结合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3.制度化教育的特点:(1)学校化(2)制度化(3)封闭化(4)标准化(二)从空间特性看,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分为原始社会的

1 / 1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