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是个大学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按照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的观点,当今世界的心理学可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了心理学的四个支柱。其它的心理学分支都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格心理学从人本身出发,探讨个体内在的特征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心理学除了考虑个体本身的特性,而且也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实验心理学解决的是研究方法问题,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是以它所提供的方法为基础;认知心理学则解决的是过程和机制问题,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作出反应,别人如何对我们作出反应,以及我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总之,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与弗里德曼的观点不同,迈尔斯(D.Myers)则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正是由于这一点,在迈尔斯编著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其它书中看不到的一些内容,比如社会信念等,他的书中也用较多的篇幅讨论了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国内学者也有人对社会心理学做了定义。比如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就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但他的定义明显是以个体为主,尽管也提到了若干个体,但若干个体并不等于集体。实际上吴教授的观点和他对心理学框架的看法有关,在他看来心理学的基础有两个: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前者揭示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而后者则探讨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两者强调的重点都是个体。除此之外,沙莲香、周晓红和沈德灿等都对社会心理学加以定义,其中沈德灿教授在对所有的这些概念做了分析整合之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也是我们认为最全面的。2、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其它社会科学的知识一样,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如米尔格拉姆(Milgram)关于服从的研究就是常识与实际不符的典型代表。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者问被试在实验情境下是否会有服从行为出现。被试的回答是否定的,但实验的结果却与被试的预期相反。因此对我们来说,很有必要去区分常识中的哪些东西是正确的,那些东西是不正确的。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的行为并不是全由意识与理性指引的,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引发行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如性行为、侵犯动机)等,人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相反现在的心理学家开始用社会信念(socialbelief)来理解非理性特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认为人们一旦对某些事件形成了社会信念,要想改变就很困难,这也是人们之所以固执己见的原因。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不同还表现在意识形态(ideology)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上。尽管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似乎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成分,但是社会心理学家由于其所研究的问题的特殊性,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价值(values)和信念的影响。正如在2000年10月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上,许多人对肯德勒(Kendler)的一篇题为“价值在心理学中的角色”(TheRoleofValueintheWorldofPsychology)一文的批评那样,众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忽视价值观的影响是不可能的(肯德勒在这篇文章当中反对把心理学价值化,认为由于价值观的偏差和自利性,使得它对心理学研究本身和社会生活都造成了危害)。社会心理学研究从来就离不开价值观,不论是在选题、干预社会行为以及推广应用成果方面,社会心理学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观都起着重要的影响。3、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从研究领域来看,社会心理学研究常常被分为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几乎所有问题。(1)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的研究课题包括: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象韦纳的成就归因、阿特金森(Atkinson)的成就动机研究、麦克里兰(McClelland)以及温特(Winter)等人对能力结构的研究,以及各式各样的对工作绩效的研究都包括在这个课题中。态度以及态度改变:态度问题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许多理论被用来说明态度的形成及改变,霍夫兰德(Hovland)和西尔斯(Sears)等人在这一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归因问题:产生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已经有许多这样的理论。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东西方归因差异的兴趣使得这一领域又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这是60年代到80年代人们关心的问题,现在人们把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和消费以及决策问题结合在一起,有时候人们也用它的原理来处理大众传播问题。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一直就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许多问题都和它有关,比如鲍姆斯特(Baumeister)、布斯(Buss)等人对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的区分就被用在广告、说服等许多领域。人格与社会发展: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传统领域,它向人们展示了在个体的人格与社会发展中,许许多多的因素,比如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以及先天因素是怎样起作用的。应激和情绪问题:主要针对人们如何处理生活情境中的种种紧张源,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去消除其影响。(2)人际过程这个领域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研究的课题包括:侵犯和助人行为:侵犯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生活中挫折的来源,如何促进助人行为等都是这个领域的研究课题。心理学家研究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在于减少侵犯、培养人们的利他观念,为创造幸福的生活提供理论指导。人际吸引与爱情: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基础,爱情则是一种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发展人际关系提供指导。有意思的是,从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及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众和服从:谢利夫、阿希以及米尔格拉姆的研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树立了一系列榜样,同时也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把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看成是一种社会交换,看起来是对人的一种讽刺,但是霍曼斯(Homans)和蒂鲍(Thibaut)等人确实证明人的交换性。与此相反,人们对社会影响的看法倒是很一致,拉塔纳(Latanē)提出的社会影响理论就说明了这种影响的大小。非语言的交流: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常常用非语言的线索表达自己的信念和情3感,表情、体态以及语气等都是这个领域的课题。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从80年代就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性别差异的基础是什么?男性和女性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有什么样的影响?所有这些问题都促使心理学家去关注。(3)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个方面的研究包括: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这是产生于60年代的课题,到90年代末期的时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此做出了贡献。60年代费正清等人提出的“近代化理论”,80年代Triandis等人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区分,以及90年代尼司彼特(Nisbett)和彭凯平(PengKaiping)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研究就是这一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拥挤与环境心理学:随着人们对地球环境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关注,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考虑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人口过快增长所引发的人口爆炸,人们对资源的过分消耗所引发的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多都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人类必需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保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团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我们所处的团体和组织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对团体运作过程中的规律进行研究一直被社会心理学所重视,组织结构、团体与组织决策以及团体领导等问题都包括在这一领域内。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从40年代心理学家就研究这些问题,但到目前为止,研究的结论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种族偏见不仅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仇杀,而且也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了威胁,这个领域的研究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健康心理学:这是自80年代以来比较受到重视的课题。社会支持、与疾病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等都包括在此课题内。这一问题将在21世纪受到更大的重视。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学派时期是心理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它的时间跨度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在这段时间内,心理学各个理论流派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其中最有影响的流派有三个: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由于在美国占有主导地位,被看成是第一势力,精神分析被称为第二势力,人本主义产生于20世纪50到60年代,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年轻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宣布了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其中前者研究心理的元素分析,而后者是用历史分析法写成的社会心理学专著,冯特也因此成为学院派心理学的创始人。大约十年之后,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了他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从内在动力的思路对人类的人格与心理发展加以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耀。尽管人们对他的理论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满,但是弗洛伊德的勇气和远见卓识使得用他的影响遍布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民俗、医学以及心理学等等。古典精神分析最致命的弱点是它忽视了外在的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而把人格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可以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封闭的体系。同时弗洛伊德对性因素的过分强调使得他的追随者也不能容忍,被他视为左膀右臂的两个学派中坚阿德勒(A.Adler)和荣格(K.Jung)先后退出精神分析学派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其中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归于性因素的观点,认为在成长过程中的自卑感才4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动力。阿德勒用补偿作用(Compensation)、权力意志(Willforpower)、生活风格(Lifestyle)和社会兴趣(Socialinteresting)等外部社会因素解释人格的成长与发展,他的这一思路到目前为至依然被继承,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y)与阿德勒一样,被弗洛伊德看作王储的荣格也强调广泛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他把弗洛伊德的力比多(Libido)看成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性能量。荣格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对无意识理论的发展,在他看来,无意识还可以分为个体无意识(Individualunconscious)和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unconscious),其中个体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本能和生命早期被压抑的欲望,集体无意识则是指在种族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些特性,它从最核心的层次上决定人类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可以看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强调社会文化积淀对个体的作用,荣格的心理学被称为分析心理学。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进一步发展。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对弗洛伊德理论加以发展,在她的著作《自我防御机制》中,她用自我发展的观点替代了其父的性因素说。她的学生哈特曼(H.Hartmann)和艾里克森(Erikson)则进一步提出了各自的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强调自我发展对人的意义。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有一种叫做社会文化学派的观点更是明确地指出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其中霍妮(KarenHorney)认为

1 / 1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