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主题班会引言在大学里,生活要度过四年,当然也有三年或是五年,这些都是视情况而定的,不过在不断学习生活中,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不是很突出,比例也不高,但是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因为大学生受教育多年,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都得到不少的提高,出现一点为题我们也要关注。现阶段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压力或焦虑心理——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厌学心理——这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不好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人际冲突心理——包括与老师、家长、同学的冲突,生活在一种不和谐、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中。人格障碍。压力或焦虑心理恢复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自主性;打破“隔离”,建立连接,增强自发性;调节自我评价,提升自尊水平;学会关心、识别、评估、表达、接纳情绪;向周围人学习、模仿各种应对技巧,增强对现实困难的问题解决应对能力。人格障碍学习爱自己;学会放下过去,接受自己;勇敢面对真实的情绪:①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生活;②改变能够改变的;寻找支持系统;梦想设计;走出心灵的沼泽地,拥抱属于自己的亮丽晴空。故事有一个小男孩是个孤儿,他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价值,没有人爱他,他到神父那里哭诉自己的不幸。神父什么也没有说,给了他一块路边没人要的石头,让他到市场上去卖。在市场上有人觉得好奇,随便给他开了个价钱,他不卖。别人以为这块石头是个宝石,于是价钱越涨越高,简直不敢相信一块石头会值这么多钱!第二天,神父让他到黄金市场去卖,结果到收市的时候,价钱已经出到了昨天的十倍。第三天,他去宝石市场去卖石头,价钱已经涨了百倍。由于他始终不肯卖,别人都认定这块石头是无价之宝。思考:神父让小男孩卖那块石头的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并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善待自己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失意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挫折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困难不是一束鲜花,而是一丛荆棘,鲜花虽令人怡情,但常常使人失去警惕;荆棘虽叫人心悸,但却使人头脑清醒。逆境是一剂清醒剂,而清醒剂是一种鞭策,它使人自知不足。知不足则思学习,学习便有知识;知识愈多,愈能善待失意,将失意当作攀登时的手杖。为自己喝彩尽管身外的天幕是如此的阴暗,那几把染满丽日阳光的晴雨伞还是显得亭亭伫立之美。它们,从来都在竭力为自己喝彩!情绪表达在人际沟通中的功能一、别人可以更了解你;二、你可以更了解别人;三、情绪得到纾解并且变得更真诚;四、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牢固有效表达情绪的原则一、先觉察自己真正的感受;二、选择适当的时机表达;三、清楚具体地表达;四、“我信息”的使用;五、表达正面情绪,也可以增进良好关系。如何面对他人的情绪一、积极倾听:“听”(hearing)与“倾听”(listening)是不同的。“听”是指我们感官上接受到外在的声音,“倾听”则包括感官与心理过程,不仅听到别人所讲,也听到别人所欲表达的含义,所以倾听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二、同理心:一个人的话语不一定能反映出其真正的情绪,EQ的高低也取决于一个人的情绪敏感度,光是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能够读出他人真正的情绪,利用同理心来接纳并纾解对方的情绪反应。人际冲突的解决一、暂停:在面对冲突时,先不急着反应,而是冷静下来,积极倾听,问问自己:现在发生什么问题?我感觉如何?其他人感受如何?我希望产生什么结果?二、思考:问自己“我能做什么?”脑力激荡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告诉对方自己的立场、感受与想法;和蔼地询问理由;讨论磋商;请求第三者协助;离开;要求对方改变或放弃;打斗争吵……同时也想一想,一种解决方式会带来什么后果以及会让对方有何感受。三、行动:采取一个最好的最能接受的方式。情绪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学习掌握自己的情绪是成为文明人的基础。情绪教育的目的就在合宜地规范个人行为,使个人能良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绪,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明人。若粗略地将人的认知方式划分为二,则一是理性,一是感性。理性的认知属于意识层面的思考;至于感性层面所指便是情绪。问题不在情绪本身,而是情绪本身及其表现方法是否适当。——亚里士多德情绪的影响情绪与健康:负面情绪导致内分泌同样受影响,严重的话,便会分泌不正常而产生疾病。情绪与心理状态:负面情绪没有获得妥善处理或解决,会干扰原先的心理状态,便会囤积、盘踞在心里伺机而动。长期则可能诱发精神疾病。情绪与学业、工作:长期处在工作或学业压力之下,个人没有办法放松或转换时,便可能引发不适应的行为反映,如注意力不集中、没耐心等。情绪与人际关系:个人困扰烦闷等负面情绪如果转移到周围的家人、朋友、同事时,一方面可能会影响人际间的互动品质,危害关系;另一方面个人可能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理智完全被淹没,不幸时则出现暴力或是虐待的症状。家庭与情绪独裁型父母:对孩子有极高的期望,要求与限制都很多,比较少给与情感上的支持与温暖。此种教养态度下的孩子,其情绪上常充满罪恶感、沮丧、焦虑,以及缺乏自信。放任型父母:通常给孩子很多爱,但是对孩子缺乏规范,造成孩子从小就没有学会对自己负责。这样会造成他们不能自我控制,成人后容易有酒精或物质滥用的情形,情绪上常感到挫折、不快乐。民主型父母:倾向对孩子期望高,有确切的教养规则,容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使彼此有讨论的空间。因此,孩子通常具有较正向的情绪经验,自信、乐观、自我控制较佳。人格特质与情绪普朗契克观察人们在社交情境中复杂的情绪之反应,认为人格特质和情绪为同一物,两者相同,他说:“一种人格特质就是一种倾向或气质,以特定一致之情绪的反应。普朗契克尝试将人格特质与两三种基本情绪配对,将66种人格特质与8种基本情绪配对,使得情绪与人格特质最相关,当作完第一选择之后,则再由剩下的7种情绪中选择一与此人格特质最相关的情绪。表一是常见的几种人格特质与其情绪要素。沟通形态与情绪指责型:在面对压力时,习惯的反应是希望自己能够掌控局面,因此常会看到令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而力求改进,这种求好心切的情形往往使自己压力更大。指责型的人不能包容别人的弱点,也同时不能接纳自己的缺点。讨好型:在面对压力或困境时,常常是先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哪里做不好或是够不够尽力,他们最怕察觉到自己内心的需要,因此不断逃避自己的渴望,将自己的渴望投射到别人身上,所以敏感、体贴地观察他人之需。(续)超理智型:面对压力时一点都不情绪化,可以轻易地跳脱开来,直接分析压力事件的来龙去脉,完全忽略负面的感受。在人际互动中常喜欢说道理给人听,巨细无遗地解释道理,缺乏感受使人感觉与他有莫大的距离,很难亲近。打岔型:任何压力的来源都是要逃避的东西,以免自己卷入无力与无奈的漩涡中,所以不断的打岔以转移注意力。压力较大时,打岔型的人常会迅速使用一些替代品来转移自己的情绪,避开面对真实感受的不舒服感,久之便依赖上这些替代品,诸如各种活动或药物、酒精都可能使之上瘾。情绪的内涵——各种负面情绪简述在这个生活故事中,包含有多少情绪在其中呢?恐怕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学者们探讨情绪的本质已经有长达150年的时间了,对于究竟人类有多少种情绪,各家仍各持其见解。这里主要讨论实际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几种情绪,如愤怒、忧郁、无助感、难过哀伤、焦虑、害怕、羞愧感、罪恶感。愤怒当我们处于愤怒状态时,内心所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因此愤怒的时间愈长,愤怒就愈强烈,有时行为就愈难控制、愈疯狂,紧张的状况好比“骆驼背上最后一根稻草”,一压即垮、一触即发。如何在怒火中烧时,能够自觉地选择事宜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愤怒就很重要。这不仅关系着当事人与他人的福祉,甚至涉及生命安全,不时上演的社会事件便是最好的例子。事件——少年校园狂射,五死十伤两名持有9把手枪的少年,现在美国阿肯色州镇郊某中学制造假火警,待将师生骗出教室后,躲在校后树林内对师生滥射,总共开了27枪,造成十人受伤、四名女生和一名女教师死亡。这两名少年分别为11岁和13岁,作案后企图逃离现场时被捕,但并未抗拒。他们何以犯下这桩残忍的暴行?有人说可能是毒品,也有人说其中一个凶嫌最近遭校方惩戒,该校学生则说其中一个因女友与他绝交而十分愤怒,曾表示要大开杀戒,开枪泄愤。愤怒的原因权益受损:他人损害自己的权益、自尊或是对自己不公平时。受到挫折或伤害:当事情进展未按照自己预设的流程发展或结果为达到预设的目标时,很容易有挫折感,认为外在环境中的一切人事物不应该这样对自己。被忽略:总是被忽略、得不到想要的事物或关爱。愤怒的表现形式修正过的表现形式:旁人一听便能知道当事人的愤怒,但其表现形式已经修正而比较不直接,怒气受到控制而比较不会伤害到他人。间接的表现形式:把愤怒隐藏起来,说者、听者皆不能直接感受到愤怒的情绪,诸如不满、挑剔、烦恼、苦恼、怨恨等形式。沮丧的形式:如忧郁、沮丧、无望、低潮等,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愤怒比第二类间接的表现愤怒更难被人所察觉。表二所列举的是不同年龄段遇到令人愤怒的情形时可能会有的表达方式。管理愤怒卡特博士和法兰克博士曾针对生气的情绪,提出13道步骤加以管理,使愤怒对人的伤害降低,并藉此得以自我成长。忧郁生活在如此纷乱、嘈杂、拥挤、高度竞争的社会,世界每天都在快速变动,人们似乎老是得不到想要的,因为永远有比自己拥有的更好、更昂贵的,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更将人们推向忧郁的深渊,失望、沮丧等忧郁的感觉因此而生。这种情绪使我们在面对别人或外界时总是感到无力、退缩。还好,过一段时间,一切几乎都会慢慢变好。但是,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在思想、情绪、行为和身体上皆有负面的改变时,则易成为疾病,忧郁几乎是所有精神疾病的共同特征。对忧郁的反映形态当你忧郁时,你可以允许自己处在这样的情绪中,接着自我觉察的方法让自己与心灵深处的自己同在,了解目前身心状态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刻意或无意地用这种忧郁的脆弱、易受伤的形象来博取他人的关爱和注意;你可以自我疼惜,却不是过度自怜;你可以允许自己有这种较消沉的情绪,关键点是你也必须能掌握何时要走出这团迷雾。克服忧郁为求真是感受忧郁,首先要改掉笼统地说“我现在很郁积”的习惯,而以具体的陈述替代,如“我很忧郁,因为我和好朋友起冲突”,“我很担心身体的健康状况,才会闷闷不乐”,愈了解真相,伤害愈可以减少,才不会如“杯弓蛇影”般漫无目的地担心、害怕、忧郁!我们不必担心如果自己真正经验到忧郁的情绪就是世界末日来临,担心如果自己表现出脆弱的样子便失去所拥有的,担心这样一来就会一切失去控制,因为内在的力量并没有就此消失,忧郁所带来的脆弱并不会让我们毁灭,而是一种要我们关照自身的信号,提醒自己将长期只关注外在的焦点略转回向内在心灵。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忧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需求。无助感有时候我们遇到能力所不能处理的事情,但是又没有人或其他资源可以协助时,便会产生无助的感觉。无助感就是指不论你怎么做都无法改变事实时所产生的感觉。我们从无助的婴儿长成现在学得个人控制,即便如此,我们却仍得面对生命中的许多意外,意外落榜、意外伤害、意外失败,对此有人很容易便放弃,认为“我注定倒霉一辈子”而抑郁寡欢,有人则拒绝向命运低头,坚持下去,相信总有雨过天晴时。案例——无助感导致死亡案主是以为海军陆战队军医,在越战时被俘,囚禁长达5年半之久,当时年仅25岁。在战俘营前两年中,他的健康状况良好,主因可能是战俘营指挥官跟他说:只要合作,就会释放他。他为了获得释放,处处积极表现,成为营中合作楷模,甚至成为思想改造的领导者。但是,随着时间消逝,他渐渐觉得指挥官在欺骗他,当他完全了解真相后,他开始拒绝所有工作、拒绝所有食物与鼓励,整天躺在小茅屋中吸吮他的大拇指,如同行尸走肉,结果几星期后便死去了。习得无助感与忧郁忧郁是一种沮丧、气馁的感觉,通常缺乏原动力以及某种程度的自贬,认为自己无法控制生命中的时间。由此可知,忧郁有时候便是来自习得的无助感,不经一丝挣扎便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