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史:第十七讲-中世纪日本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世界中世纪史第十七讲:中世纪日本第十七讲中世纪日本一、奴隶制社会:早期国家的形成二、进入封建社会:大化改新三、日本的封建庄园四、武士和幕府政治的确立五、中世纪日本文化-略古代朝鲜和日本返回一、奴隶制社会:早期国家的形成(一)绳纹式文化(7、8千年前—前3世纪)(二)弥生式文化(前3世纪—3世纪)(三)邪马台国到大和国(四)部民制返回本节(一)绳纹式文化大约7、8千年前,日本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种新石器文化的代表文物是具有绳纹式花纹的陶器,故称为“绳纹式文化”。绳纹时代是日本的母权制氏族公社繁荣时期。返回(二)弥生式文化前3世纪末,随着秦汉帝国的兴起,中国的金属文化和农业技术(特别是水稻种植),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成为日本社会转变的巨大力量。日本进入金石并用时代。这个时代的陶器是用陶轮生产的形式简洁的素纹陶器。由于这种文化最先在东京的弥生町发现,称这种文化是弥生式文化。该文化是以种植水稻为基础的农业文化。父权制氏族公社便取代了母权制氏族公社。返回(三)邪马台国到大和国公元3世纪在九州北部出现的邪马台国是其中比较典型的奴隶制国家。据《魏志·倭人传》记载,它拥有7万户居民,统治20几个部落,女王叫卑弥呼,住在重兵护卫的宫殿,有奴婢千人。邪马台国的主要生产者是平民(下户),且设置了官吏,制定了法律,建立了军队。奴隶主的国家机器已初具规模。(三)邪马台国到大和国(续)邪马台国曾多次遣使与中国通好。公元239年(魏景初3年),卑弥呼遣使到洛阳,称臣纳贡,也学到不少中国的先进技术。3世纪中叶后,在大和(今奈良县)平原兴起大和奴隶制国家,它逐渐强盛,开始走向统一。4世纪时征服了九州和本州大部,并把势力伸入朝鲜半岛,占领朝鲜半岛南部任那。到5世纪时基本完成了日本统一。返回(四)部民制大和国家在征服各地氏族部落时,除把一部分强壮劳动力和美女当作奴隶带回大和外,一般不破坏被征服地的氏族组织,使其仍旧住在原地,以“部”的形式集体隶属于王室或贵族。部民在氏族长的率领下进行生产劳动,向所属主人缴纳年贡,并服劳役。(四)部民制(续)部民分若干部。农业生产者编为田部,派田司管理;手工业生产者按专业分别编部,如土师部(陶工)、织锦部(织工)、锻冶部(冶工)等。部民实际上是一种日本式的奴隶。部民所耕种的是国家各级统治者的领地,是一种与政治权力结合的部民制。因此,以直辖领地和部民制为基础的大和国家,实际上是奴隶制国家。返回二、进入封建社会:大化改新(一)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二)圣德太子改革(三)大化改新主要内容(四)大化改新历史意义返回本节(一)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1、经济发展,部民制出身现危机。2、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529年爆发盘井之乱。3、东亚国际形势的变化。返回中国隋朝返回唐朝前期(二)圣德太子改革-背景6世纪中叶,日本中央贵族围绕是否接受佛教展开了革新派和保守派的斗争。以苏我氏为首的部分贵族是革新派。他们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提倡佛教,企图以超越氏族的新的信仰统一贵族的思想。提倡国家观念。以物部氏为首的保守派,反对改革。两派经过激烈的斗争,革新派取胜,苏我氏拥立本族皇女为推古天皇(593-628),以圣德太子为摄政(593-621)。7世纪初,圣德太子开始改革。(二)圣德太子改革-内容①制定官位12阶(品),并颁布17条宪法,强调“国非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努力提高王权。②提倡佛教,鼓励修建寺院。③对外致力于同中国修好,向隋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学习中国先进技术文化。日本和天皇(二)圣德太子改革-影响①改革使贵族豪强势力受到一定限制,中央权力有所提高。②改革不仅没有解决社会危机,反面使之加剧起来。③圣德太子时期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直接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大化改新作了思想准备。返回(三)大化改新主要内容645年6月,新兴封建势力中改革派代表中大兄皇子联合神祗伯(祭祀官)和中臣镰足(后因功赐姓藤原)等人,经过周密准备,发动政变,推翻了苏我氏的统治。中大兄皇子拥立孝德天皇,自己以太子身份执政。中臣镰足任内臣,高向玄理和僧日文任国博士,供天皇咨询,建年号为“大化”。646年(大化二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照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朝廷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三)大化改新主要内容(续1)1、改革土地占有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2、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了以前官位世袭制,设置中央和地方机构,各级官员均由中央任命。3、军事上,废除贵族世袭控制军事的特权,实行征兵制。返回(三)大化改新主要内容(续2)①废除贵族和皇室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权,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②原来的贵族改为国家官吏,国家根据其职位的大小给予不等的食封地,以封户租税的一部分作为俸禄。(三)大化改新主要内容(续2)③实行“班田收授法”。政府把公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地块,授予6岁以上的公民(国家农民),作为口分田。男子每人2段(每段相当于9.918公亩),女子所得为男子的2/3。奴隶也按公民的1/3授予封地,死后归还国家。政府每6年根据户籍和田亩的变化调整收授一次,叫作班年。(这如同唐朝的均田制)。④在税收制度上实行租庸调制。返回(四)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1、大化改新是以中大兄为首的改革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这场改革的特点:①它是统治阶级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②日本的封建化,就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逐步完成的。(四)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续1)2、改革派上台后,变法革新,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制,为新国家奠定了基础,从而改变了政权性质,使之成为为新的封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的奴隶制向中世纪的封建制的过渡。(四)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续2)3、大化改新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4、改新确立了律令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为日本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总之,改新成为日本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标志。返回三、日本的封建庄园(一)律令制国家(二)封建庄园的建立返回本节(一)律令制国家1、律令制国家的结构所谓律令制,就是以律令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制体系。律令制属于中国法制体系。701年(文武天皇大宝元年),日本参照中国律令制编成第一部律令法典《大宝律令》,确立了律令制国家法的基础。718年(元正天皇养老2年),又在《大宝律令》基础上修订成《养老律令》。律令是国家的基本大法,它规定国家制度、政治体制和国民的权利义务,是改新派新兴封建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和统治工具。(一)律令制国家(续)1、律令制国家的结构基于律令制,建立了天皇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官僚政治体制;实行土地国有原则和班田收授法;确立了身份制度,将全国人民划分为良民和贱民两大等级。班田制就是国家以班给口分田为条件而确立起来的封建剥削关系。2、律令制国家的发达国势加强、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活跃。返回(二)封建庄园的建立1、律令制国家的动摇和班田制瓦解2、庄园建立及类型3、日本庄园与西欧庄园比较返回1、律令制国家的动摇和班田制瓦解班田制也面临瓦解的因素:①一开始有许多田就有私有性质。②8世纪起,政府不断以“职田”、“位田”、“功田”等名义把土地赏赐给贵族,还规定“寺田”和“神田”私有。③很大一部分新开垦的土地成为私有地。政府为增加收入,723年制定“三世一身法”,规定:凡是开垦生荒地,可以传三世,再归还国家,开垦熟荒地则死后归还。743年,又颁布“垦田永世私财法”,允许垦田永世私有。④贵族官僚为扩大耕地,不断进行土地买卖兼并,鼓励招募农民开垦荒地。返回2、庄园建立及类型班田制解体后,封建贵族、寺院纷纷在私有地上建立庄园。日本的庄园类型主要有:①寄进型。庄司→领家→本所②开发型③混合型返回3、日本庄园与西欧庄园比较主要区别在于:(1)日本的庄园主多半住在城市里,庄园由庄官来进行管理。(2)日本的庄园主一般是官僚贵族、寺院神社和地方土豪,即一般拥有较大政治特权的封建贵族。在西欧,大大小小的封建贵族都是庄园主。(3)日本庄园剥削下层庄民的方式是租佃制,西欧则是农奴制。3、日本庄园与西欧庄园比较(续)(4)日本的庄园与中央有直接的臣属关系,在政治上主要受国家统治,政府派官吏在各庄园维持秩序,还要服从将军的指挥。西欧庄园则同中央没有多少联系,政治经济大权由封建领主控制。(5)日本庄园的血缘关系比较强,庄园的统治通过族长来负责,有很大的保守性和落后性。西欧的庄园则是在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农村公社的基础上进行的,联系不那么紧密,庄园的统治在政治上依靠封建领主,在思想上依靠宗教主。返回四、武士和幕府政治的确立(一)摄关政治(二)武士的产生(三)幕府统治返回本节(一)摄关政治1、摄关:9世纪中期以后,藤原氏一族以外戚身分控制朝政。858年,藤原良房替他9岁的外孙清河天皇摄政。866年,正式取得“摄政”的称号。接着,藤原良房的儿子藤原基经又作了阳成天皇的摄政。887年,宇多天皇把政权交给藤原基经,下诏:“万机巨细,皆先关白”于藤原基经,于是有了关白这一称号。此后,藤原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大都选本族女子作天皇后妃,以便他在下一代天皇年幼时当摄政,天皇成年后改任关白,史称“摄关政治”。藤原氏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控制了大量庄园,造成“天下土地悉成一家之领”的局面。他们视天皇为傀儡,随意废立。藤原氏家族把持朝政达200多年(858-1086)。(一)摄关政治(续)2、院政:天皇为了摆脱摄关家的控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1068年,后三条天皇即位,开始亲政,并任用非藤原氏系贵族担任要职。其子白河天皇(1073-1086)在位13年,然后把皇位让给年仅8岁的皇太子崛河天皇,自己出家为僧,称为法皇(上皇),另立院厅,继续执政40余年,奠定了院政基础。以后,鸟羽天皇和后白河天皇也如法炮制,以上皇行使院政权。这种政治形式称为院政(1087-1191)。院政掌握了实权,并得到关西武士的支持。院政出现后,摄关政治开始衰落。但院政却不能恢复律令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和天皇的至高权威。返回(二)武士的产生社会动荡不安→保护庄园→建立起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相结合的军事集团(家兵)→武士→武士团武士集团。11世纪初,最大的武士集团有两个,即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都是皇室远亲,为争夺中央政权互相厮杀。返回(三)幕府统治1、幕府政治的建立在两大武士团的斗争中,1167年,关西平氏首领平清盛掌握了政权。1185年,关东源氏首领源赖朝击败了平氏集团,控制了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镰仓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机构,称为幕府。在名义上,将军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成为傀儡。从此确立了日本历史上的幕府政治。在日本幕府近700年(1192-1867)间,军事贵族的独裁政权支配着日本,在天皇朝廷之外,另立起一个平行的武士朝廷。这是日本封建社会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三)幕府统治(续1)2、幕府统治几阶段①镰仓幕府(1192-1333)②室町幕府(1336-1573)统治支柱是守护大名。A、南北朝时代(1336-1392)B、战国时期(1476-1573)③织丰时代(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6世纪末,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完成统一。④德川幕府(1603-1867)。德川幕府于1615年公布“武家诸法度”,实行“参觐交代”制度返回返回源赖朝(1147~1199)返回丰臣秀吉(1537~1598)返回德川家康(1542-1616.)五、中世纪日本文化1、大化改新后的日本文化2、幕府时代日本文化返回本节附、复习思考题返回1.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摄关政治、幕府2.简述圣德太子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3.试述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4.列举出中世纪四大海上贸易区(名称及主要控制者)。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