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主政治的概念民主政治是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为达到让社会愿意参与政治的公民,能通过一个特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机制,定期参与重大决策,以选出或更换政府的公职人员这个既定的目标,而必须运用一种受到约束,而且是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权力,而这种约束来自成文的法律文件宪法或不成文的习俗这样一个共识。(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仔细阅读下列图片,概括该组图片的主题,并按照图片的内容,将其划分成相应的三个时期;初创曲折完善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平反冤假错案健全法律体系完善民主制度确立依法治国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文化大革命”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考纲解读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形成背景①____________的胜利发展。②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筹建_______。(2)形成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召开。①时间:1949年9月。②内容a.通过了具有_________性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选举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c.规定新中国的_____、_____、_____等事宜。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都国旗国歌基础过关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进入了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对中国:对世界: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的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3)职能变化①标志:1954年________________召开。②变化:由代行________________职权到__________和_________。③作用a.作为_____________。b.成为各_________和________人士参政____的舞台。(4)新的发展①目的:吸收__________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②表现: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背景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②新中国__________的大规模展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统一战线组织民主党派爱国民主议政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经济建设(2)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内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____________。b.原则:_________和_________。c.意义: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的宪法。②选举建立国家机构。(3)作用①基本形成了_____________制度。②为中国___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类型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中国是统一的__________。(2)目的:实现_________________和各民族________。(3)建立①1949年_________明确规定。②____________正式确认。(4)含义①前提:__________和_______领导。②区域:______________的地区。③方式:设立_________和__________,由当地民族行使__________。多民族国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中央政府统一各少数民族聚居自治区域自治机关自治权利(5)实施①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大省级自治区。②建立了一百多个自治县(旗)。(6)意义①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_________的愿望。②实现了__________。③保证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当家作主民族平等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回顾: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历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政新篇》: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等资’维新派:设议院、君主立宪制(变革政制的首次尝试)资’革命派: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制(第一次巨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中央政府成立(工农专政)敌后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国家重庆政协会议: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协议•1949—1956: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时期•1966—1976:文革时期•1976—1978:两年徘徊期•1978后: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结构特色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初建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初步建立社会主义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断的曲折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粗暴践踏新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制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趋向完善一、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建设(1949-1966年)(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获得胜利;2.概况:时间、地点•3.意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充分体现了民主联合政府的性质•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民革)、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高岗•副主席占3人,占50%;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党外人士占了27位,占到48%;在政务院各部门中,各界民主人士所占比例最低为43%,最高达60%。(2)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组成人员、特点在参加新政协的662位代表的名单中,其中,共产党员约占44%,工农和各界的无党派代表约占26%,各民主党派的代表约占30%。在党外人士中,进步人士约占1/3,共产党员加党外进步人士约达总数的2/3。这样,既保证了共产党的领导,又广泛团结了党外人士。具有广泛性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意义:暂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容:选举产生政府主席和副主席;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3)主要内容(4)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5)性质及职能的转变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②政协性质:③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①转变的原因:1954年全国人大的召开2.新的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八字方针);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的区别:•西方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操纵议会或总统选举,实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从解放战争时期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政体问题1、背景:2、创立的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3、创立意义: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时间:1954年地点:北京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和任命了国家领导人;①《共同纲领》的相关规定;②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③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基础西方议会制度阶级本质组织和活动原则政党在政权中的活动方式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分权制衡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中共为核心)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维护共和政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起临时宪法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颁布了哪几部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颁布;【探究活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有何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基础不同行政权力主体不同活动原则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全国人民资产阶级民主集中制分权与制衡1.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比较(1)二者的联系: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2)二者的区别①性质不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是国家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二者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履行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以及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③产生和组成方式不同。人民政协由协商产生,即由上届委员会协商决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华侨的代表以及特邀人士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组成,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间接选举产生。(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问题1、原因和目的:2、含义:3、明确规定:4、正式确认:1949年“共同纲领”5、实施情况:1954年宪法5个自治区6、现实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历史原因: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2.民族间相互同化,相互影响;3.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结成了深厚友谊;•现实原因:1.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2.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3.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规定;【探究活动】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间的区别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社会制度实施区域主要作用享有权力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少数民族聚居区港澳台地区各民族共同繁荣祖国的和平统一享有一定自治权享有高度自治权1.(2008年广东单科,1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