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骨盆平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此平面是骨盆最小平面,具有产科临床重要性,有2条径线。1)中骨盆前后径:平均值约为11.5cm。2)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0cm。(3)骨盆出口平面:为骨盆腔下口,由两个在不同平面的三角形组成。坐骨结节间径为两个三角共同的底,前三角的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耻骨降支;后三角的顶端是骶尾关节;两侧为骶结节韧带。共有4条径线:(四)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1.新生儿期出生后4周内为新生儿期。由于女性胎儿在子宫内受母体女性激素的影响,生后几日内可出现乳房肿大或有乳样分泌物、阴道少量出血,短期内可自然消退。2.幼年期从出生4周到12岁为儿童期。8岁以后,卵巢内有少量卵泡发育,但不能发育成熟。乳房和内外生殖器开始发育,女性的其他特征开始出现。3.青春期自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为青春期。月经初潮是青春期的标志,此期体格显著发育。4.性成熟期卵巢功能成熟并有性激素分泌及周期性排卵的时期为性成熟期,也称生育期。自18岁左右开始,持续约30年。具有旺盛的生殖功能。5.围绝经期可始于40岁,历时长短不一,包括绝经前期、绝经和绝经后期。此期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卵泡不能发育成熟及排卵,致使月经不规律,生殖器官逐渐萎缩。女性生命中最后一次月经称自然绝经,一般发生在44~54岁。6.绝经后期指绝经后的生命时期。一般为60岁后的妇女,其机体逐渐老化进入老年期,此期卵巢功能完全衰竭,易发生代谢紊乱。(五)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内分泌功能见下图1.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表现为卵泡的发育与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和黄体退化4个阶段。2.卵巢功能是产生卵子并排卵(即生殖功能)和分泌女性激素(即内分泌功能)。3.卵巢激素的生理功能卵巢主要合成及分泌的激素有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1)雌激素负反馈正、负反馈反馈作用其他水钠排泄水钠潴留水钠代谢上升0.3-0.5°C基础体温抑制增强输卵管蠕动脱落加快增生、角化阴道上皮减少、质稠、拉丝易断、椭圆体结晶增多、质稀薄、拉丝长、羊齿植物叶状结晶宫颈粘液降低增强子宫收缩力拮抗作用乳腺泡增生乳腺管增生乳房分泌期增生期子宫内膜协同作用孕激素雌激素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2)孕激素1)使子宫肌肉松弛;降低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利于受精卵在子宫腔内生长发育;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抑制宫颈内膜的黏液分泌,性状变黏稠。2)减低输卵管的收缩;抑制内膜上皮的生成;减少黏液分泌,调节孕卵运行。3)使阴道上皮脱落加快。4)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5)使乳腺腺泡和乳腺小叶增生发育。6)促进水、钠的排泄。7)使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0.3~0.5℃。(3)雄激素(六)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月经周期的调节1.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1)增生期:月经周期的第5~14天。(2)分泌期: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3)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4天。此期雌激素水平降低且无孕激素,内膜小动脉,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局灶性坏死,坏死的内膜组织剥落与血液混合排出,形成月经。2.月经的周期性调节是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实现的。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释放激素和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作用是促进垂体合成、释放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激素;垂体分泌促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激素,能促进卵泡发育,刺激排卵,形成黄体,产生孕激素与雌激素;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于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官使其发生周期性变化,其分泌量可对下丘脑、垂体产生反馈作用。3.月经的临床表现指有规律的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外在标志之一。月经第一次来潮称月经初潮。初潮年龄多在13~14岁之间。初潮的早晚受气候、体质、营养影响。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正常月经持续2~7天,一般3~5天。月经量30~50ml。月经血呈暗红色,主要为血液,尚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其主要特点是不凝固,在出血多的情况下出现血凝块。有些妇女可有下腹及腰骶部下坠感、头痛、失眠、精神抑郁、易激动、恶心、呕吐、便秘和腹泻,一般不影响工作和学习,需要注意经期卫生和休息。卵巢与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