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学绪论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3.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学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教育的产生3.教育学发展的多元化时期(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①未出现独立的教育学,教育学混杂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之中。②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③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比中国的晚了300年。④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都是有名的教育家。(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他被称为‘教育学之父’。②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等都是有关教育的著作。③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融合了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三)教育学发展的多元化时期:⑴实验教育学:19世纪—20世纪初;德梅伊曼和拉伊。主要观点:①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③划分教育实验阶段为提出假设,根据假设提实验并进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并验证假设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⑵文化教育学:19世纪末,伏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过程是一种文化的过程Ⅲ教育研究必须采用2精神或文化科学的方法Ⅳ.教育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⑶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克伯屈。主要观点: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生长③学校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④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⑥教学过程应重试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①马克思、恩格斯及其思想继承者、发展者对教育问题的论述②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问题的研究结果。主要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活动,劳动改变必引起教育形/内的改变③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促使学生全面发展④现在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是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与社会的正、经、文的关系,既受到约束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它们,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基础,既要看到教育复杂性,又要坚信教育是有规律可循,否则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⑸批评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主要观点①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力量,而是维护社会不公平工具,造成社会差别、对应的根源②教育与社会相对应,有什么样的社、政、经、文,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③大众对事实上的不平等失去意识,看成自然意识④A的目的要揭示,所谓自然事实背会的利益关系⑤教育现象不是客观,而充满利益竞争,教育应采取实践判断态度和方法。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3①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教育事业②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师素养③有助于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学习教育学的指导思想:①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②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③注意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第一章认识教育第一节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科学概念:㈠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承社会经验的活动㈢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2.教育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指教育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是教育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涉及教育的研究领域,对象等要素。3.学校教育的特点:1.专门性2.系统性3.计划性第二节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3.教育的构成要素:㈠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提供教育影响的人。教师:是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受一定社会委托,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专门的教育者。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的条件:①教育者的要求,影响是否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要求就是一个关键环节;②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决定了教育影响的性质和方向;③教育者对教育规律的理解、把握和利用的自觉性、主动性影响主导作用发挥;4④教育者主导作用发挥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正确认识:①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教育者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和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责任确定的,不以人意志转移;②不能把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视为教育者的纯粹自我规定;③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发挥主导作用需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观努力;㈡受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学生:是受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取得学籍或获得入学资格,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专门的受教育者。㈢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并运用的对象,是2个活动主体之间交流的信息。㈣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3个要素相互作用的介质。第三节教育的形态:㈠教育的制度化形态:⑴前制度化教育:指至迟发生并主要存在于人类的石器时代、并提供个人学习的可靠方法的人类活动,包括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指融合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教育,最初的教育形式。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活动从其他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⑵制度化教育。定义:指具有正式化、规范化、等计划、集权化及至科层化倾向的教育,核心是学校教育系统。特点:①整齐划一性②封闭性③等级性④学校教育主体性的弱化(3)非制度化教育:51.库姆斯等人提出的“非正规教育”:①针对制度化教育的问题,提出非制度化教育。②定义:任何在已建立的正规制度之外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无法它是单独进行还是作为某种更广泛的活动的重要特征,其意在于为确定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服务。2.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在他看来,学校教育不再成为替人类服务的真正的教育工具,反之学校正是各种失去人性、受压抑的社会服务。3.罗伯特﹒赫钦斯的“学习化社会”:在他看来,为了获职业而接受教育是必要但不该是全社会的教育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个体自我能力最大限度发展,人格和人性的完善,以经济为目的培养人才是教育失误。㈡教育的类型形态:⑴自然教育:是融合在各种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的教育活动。特点:①非专门性②情境性③广泛性⑵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社会团体、组织、机构开展的教育活动。特点:①开放性和群众性②多样性和补偿性③实用性和融合性⑶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开展的教育活动。特点:①血缘性②非正规性③终身性⑷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特点:①专门性②系统性③计划性㈢教育的历史形态:⑴原始教育:指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②教育内容和方法十分简单;③教育无阶级性;6㈡古代教育: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①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③教育具有阶级性;④教育事业发展缓慢;㈢现代教育:指建立在机器大生产基础之上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的教育。特点:①普及义务教育并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②教育与生产劳动越来越趋向于结合;③教育内容、方法的现代化;④建立完备的教育制度⑤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㈣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⑴教育的全民性和终身化。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全民教育: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向所有人开放。⑵教育的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充分的民主教育⑶教育的个性化:指的是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内在本质特征为主体性和独特性⑷教育的信息化⑸教育的国际化:关心国际问题,异国文化、合作。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1.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2.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手段构成。73.教育功能的类型:㈠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㈡从教育作用的性质和方向上看,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㈢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上看,分为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显性功能:指主观预期结果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隐性功能: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的情况。(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①把教育作用的方向和作用的呈现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划分:A类:显性正向功能;B类:隐性正向功能;C类:隐性负向功能;D类:显性负向功能。②把教育作用的方向和教育作用的对象结合起来进行划分:A类: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B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C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D类: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⑴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①促进个体观念的个性化②促进个体势力和能力的社会化③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个体观念:个体对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思想。⑵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①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②促进个体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发展③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8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①教育活动中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造成伤害。②过于强调科学世界的教育,忽视生活世界的教育,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④应试教育、标准化的教育教学和刚性的管理无视甚至抹杀学生的个性。生活世界:是我们在生活中所能直接感知的世界,是个体和群体生活于其中、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是一个由逻辑与概念构成的灰色的理论世界。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㈠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⑴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①促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a.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改变劳动力的形态,使其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b.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c.教育通过陶冶劳动者的思想和道德,增强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②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主要手段③教育是生产科学技术的主要手段。⑵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①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作用⑶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①保存与传递文化的功能②传播与交流文化的功能③筛选与净化文化的功能④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9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⑴现行的教育不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⑵过度地投资教育会抑制经济发展,还会产生就业不足、人才外流等社会问题。(过度教育:受教育者的经济地位下降;受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之期望;雇员拥有比其工作要求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⑶教育过度发展会影响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⑷教育也可能影响社会政治局势的稳定。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是它们的共同质量标准。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①科学人性观是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观依据②社会发展及其要求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作用:①教育目的可以引导教育及其对象的发展方向②教育目的能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的过程③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工作成就和基本标准2.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基本政策的总的概括。具有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法令性的特点。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㈠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⑴教育从个人出发,以个人发展为目的10⑵个人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