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现代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现代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课程编号B英文名称TheAppreciationofClassicLiteratureofModernChina课程类型通识选修课总学时32课内学时32课外学时实验学时学分2先修课程无适用对象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课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课程负责人罗晓静课程简介(200字左右)本课程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通识选修课开设,供本科各专业学生在无先修课程的情况下选修。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的文化基础课,其特点在于突破一般文学课程的限制,将思想、文化、文学打通结合,使学生受到现代思想、道德、文化的全面教育。本课程以现代中国文学为总体背景,重点阐释经典作家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创作道路及其代表性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作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素质类的通识选修课,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学生了解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经典作家的生命、情感、创作历程,重点把握其代表性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个性、艺术特色及其文学史价值。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技能;加强对学生的现代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三、学时分配周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课时分配课时合计讲课实验实践321-4第一章885-8第二章889-12第三章8813-15第四章6616机动22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痛苦鲁迅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和文学创作情况,重点把握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原因以及他的重要作品,认识、理解鲁迅的崇高人格、精神、历史功绩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地位。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鲁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对他的代表性小说作品加以重点阐释和分析。本章重点、难点:鲁迅“痛苦”的根源何在,这种痛苦在其人生和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究竟如何理解鲁迅的精神气质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和贡献。本章参考文献:1.《鲁迅全集》(全18卷;必读1-9、1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2.鲁迅博物馆编:《鲁迅年谱》(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3.曹聚仁:《鲁迅评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4.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5.[俄]波兹德涅耶娃:《鲁迅评传》,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6.杨义:《鲁迅小说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本章思考题:1.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2.鲁迅从前期到后期思想有什么发展变化?3.鲁迅的小说《孤独者》和《在酒楼上》分别以什么动物为核心意象?如何理解这两篇小说的主题?4.如何理解鲁迅小说《伤逝》的主题?第一节“心里真藏着可怕的冰块”1.从“王子”到“叫化子”从家世和身世看,鲁迅经历了“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从“王子”而为“乞食者”或“叫化子”的痛苦变故。2.“走异路,逃异地”从求学看,鲁迅经历了“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一系列痛苦的选择。3.“走出”与“沉入”从职业生涯看,鲁迅经历了不断地“走出”与“沉入”,经历过如毒蛇般纠缠于灵魂的大寂寞和大痛苦。4.“呐喊”与“彷徨”也正是因为经历了种种大悲哀、大痛苦,一个看似偶然的契机,促使鲁迅终于开始发出自己的“呐喊”。5.“陪着做一世牺牲”从婚姻和情感看,鲁迅经历长达近20年的无爱的婚姻,绝望之余甚至想“陪着做一世牺牲”。6.“此中甘苦两心知”从鲁迅而后的情感经历看,鲁迅终于“一掷身中的迟暮”,发出“我可以爱”的呼声,冲破世俗偏见与许广平大胆相爱。但即使如此,旧时婚姻的枷锁,鲁迅至死也未曾完全摆脱;而与许广平的相恋,也是“此中甘苦两心知”。7.“我就得横站”从鲁迅与左右两大势力的关系看,鲁迅陷入“横站”的苦境——既要应对敌方的攻击,也要防范“同一阵营放来的冷箭”;而后者尤其让鲁迅感到矛盾和痛苦。8.“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从鲁迅的身体看,年轻时谈不上身强力壮;进入中年时便不断为各种病痛所折磨,并最终早逝于疾病。第二节“我不如彷徨于无地”1.《孤独者》:“受伤的狼”鲁迅的《孤独者》,写的就是“孤独”。借用作品中的话,写的就是“受伤的狼”似的孤独者的孤独。2.《在酒楼上》:“蝇子停在一个地方”《在酒楼上》写的是“无奈的痛苦”;一篇关于“绕了一点小圈子的蝇子”的现代寓言。3.《伤逝》:“阿随也将留不住了”《伤逝》主要写“失落”,或“失落之痛”。“逝”之“伤”,即对“过去”或“过往之事、之人、之情”等一切“失落”的感伤。第二章浪漫志摩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徐志摩的生平、思想和主要代表作,重点理解徐志摩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把握徐志摩在新月诗派乃至五四新诗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包括徐志摩的人生道路、诗歌内容和诗作风格。本章重点、难点:徐志摩的“浪漫”人格是如何养成的,徐志摩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徐志摩在新月诗派乃至五四新诗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本章参考文献:1.《徐志摩全集》(全8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2.陈从周:《徐志摩年谱》,上海书店影印本1981年。3.刘炜编:《徐志摩自叙》,团结出版社1996年。4.邵华强编:《徐志摩研究资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5.宋益乔:《徐志摩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陆耀东:《徐志摩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本章思考题:1.徐志摩的“浪漫”人格是如何形成的?2.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简述徐志摩诗歌的风格和艺术特色。第一节“彻底的浪漫主义者”1.“使用我生命的权利”其一,富足幸福的家庭。其二,良好全面的教育。其三,风景如画的环境。2.“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家园故国的“亲情之爱”、“自然之美”为少年徐志摩种下了最初的浪漫根苗,异域他乡的“欧风美雨”则进一步使其茁壮成长,并激活其“追求自由”的精神。3.“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其一,徐志摩与张幼仪。其二,徐志摩与林徽因。4.“Loverswanttobeleftalone”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5.“恋爱是生命的中心与精华”徐志摩与陆小曼6.“真可以死了”就个人生活而言,上海五年,是徐志摩处境日益艰难、由浪漫而陷入颓唐的五年。其一,是社会的动乱。其二,是生活的压力。其三,是情感的变化。其四,是创作上的转向。第二节“诗人也是一种痴鸟”1.“我是个自然的婴儿”徐志摩写了不少关于“自然”的诗,从“自然”与“人生”相结合的角度,表达了他关于“爱”、“美”和“自由”的所谓“单纯信仰”。2.“保举自己作情人”“爱情”是徐志摩的诗歌另一大内容,且一直贯穿其写作生涯。3.“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徐志摩诗歌的另一大内容,是“人生”。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关于“人生”精神层面的追求、失落和喟叹。4.“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正因为感情对于人生和社会都自有其独立的价值,于是,忠实真挚地表现性灵、自我、特别是自我思想情绪,便成为徐志摩最高的美学和诗艺追求。5.“新的印象的获取”在创作中,徐志摩比较注意把握描绘鲜明独特的形象,并将诗人的情绪、感受、思想包含隐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成为高度浓缩突出的、主观意蕴性与客观可感性有机交融的意象。6.“再没有比写诗更惨的事”徐志摩诗歌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十分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尤其是“音乐美”。这与新月诗派总的追求是相一致的,又具有徐志摩的个人风格。第三章乡土从文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思想及创作概貌,重点把握《边城》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理解在都市与湘西两个艺术世界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作家沈从文,包括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创作道路和主要小说作品。本章重点、难点:沈从文的乡土品格和乡土情结是如何形成的,《边城》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都市与湘西两个艺术世界中沈从文的情感倾向。本章参考文献:1.《沈从文全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2.吴世勇:《沈从文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3.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三联书店1985年。4.王保生:《沈从文评传》,重庆出版社1995年。5.韩立群:《沈从文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6.杨瑞仁:《沈从文·福克纳·哈代比较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本章思考题:1.沈从文的小说描绘了怎样的湘西世界?其中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倾向?2.沈从文的小说描绘了怎样的都市世界?如何理解作者对乡土与都市的两种不同情感?3.如何理解沈从文的文学观念?第一节“我是个乡下人”1.“实在是个乡下人”湘西凤凰特有的多民族混居的、具有边缘性的地域文化,汉、苗、土多民族混合的血缘关系,将军之家和书香门第的复合影响,自由和自然的幼年生活和学习方式,为沈从文独特的乡下人身份和乡土文学品格的形成,构筑了最初的底蕴和基础。2.“游荡了五年”或许“将军理想”仍然是家族最执著的遗传,沈从文起先选择的,仍然是“从军”,且前后“游荡了五年”。3.“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一个乡下人”1923年至1928年,是沈从文这个“乡下人”“初步进入新的试探领域”的5年。这个试探领域,主要是“读书”与“写作”,且充满酸辛。1928年初至1933年夏,是沈从文辗转上海、武汉、青岛各地,从文坛延及讲坛的时期。4.“乡下人,喝杯甜酒吧”从情感来看,沈从文将他“乡下人”的执拗发挥到极致,并最终收获了一世的姻缘。5.“带点儿呆气的性格”1933年夏至1937年夏,沈从文居住在北京。这是沈从文这个“乡下人”成为“京派文人”代表,以“带点儿呆气的性格”,卷入文坛纷争的时期。6.“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谁呼喊!”1937年夏至1949年春,中国经历了8年抗战和3年内战;而沈从文则随之亲历了这十多年的动乱,并进一步陷入文坛纷争的漩涡。7.“始终抱着一种乡下迂夫子态度”1949年至1979年,是沈从文人生道路和际遇波澜起伏、曲折回环的30年。沈从文完全放弃了文学创作,在古代文物、古代工艺美术、尤其是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做出了惊人的学术成果。8.“魂归凤凰”这个被称为“乡土作家”的“乡下人”,一生苦苦怀念着家乡和家乡人,死后自然要回归他的乡土。第二节“一个乡下人的作品”1.《边城》等:“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根据湘西边地独特的民风,勾画一幅优美质朴的风情画,创造一个自然和谐的人情世界;其中,寄寓着沈从文所向往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方面的作品,有《长河》、《三三》等;但最具代表性的,是《边城》。2.《龙朱》等:“生气勃勃的过着每一个日子”沈从文湘西世界的另一大内容,是以传统的湘楚文化为资源,以开放和宽容的性观念为支撑,展现一种原生态的生命形式。——这是沈从文提炼的第二种生命形态。这里主要谈其中的一个系列,即《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作品。3.《丈夫》等:“‘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第三大内容,就是以现实的湘西社会为观照对象,表现介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乡村生命、生存形态。代表性的作品有《丈夫》、《萧萧》等。4.《八骏图》等:“乡下人”看“城里人”沈从文所描画的都市上流社会的人生图景,是一个人性失落的天地。沈从文的都市题材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嘲讽高级知识分子的虚伪与病态,以《八骏图》为代表;一类是写上流社会和上层家庭无聊、糜烂的生活,以《绅士的太太》为代表。第四章孤独爱玲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张爱玲文学创作复杂的个人背景和时代背景,通过对张爱玲代表作的理解,重点掌握张爱玲审美性的文艺观、人生与人性的写作视角、诗人气质和诗意小说。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女作家张爱玲,包括张爱玲的生平、创作历程和代表性作品。本章重点、难点:张爱玲的政治观和审美观,张爱玲小说的人生和人性视角,张爱玲的诗人气质和诗意小说,张爱玲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