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课程纲要临朐县龙泉小学四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四年级上)课程名称:道德与法治设计者:崔姗姗宋迪适用年级:四年级开发时间:2019.9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一、教材的整体设计与教学建议教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近年来我国德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反映人类文明成果,推动我国法治文明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的德育教材,其根本宗旨在于满足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成长的需要,促进小学生基本文明化不容素质的养成。本套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教材退循教育规律,落实杜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的要求,培养有爱心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人民生活已经从满足生存需要转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从学关注物质的发展转到关注人的发展上。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激发人的潜能为根本目的实践活动。面教材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儿童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针对蒙期,是几童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的形成期。因此,本套教材着力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儿童道德发展为宗旨,注重教材的启蒙性、教材内容的基础性、教材风格的主是不童趣性,培育儿童的爱心与责任心,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儿童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二)教材旨在促进小学生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儿童期处于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向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转变的关键时期。据此,文明素质的培养是小学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本阶段各科教学、各项活动所应共同承担的任务。其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承担着培育小学生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任务。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核心,如果这一核心缺失了,小学生的其他文明素质的发展就失去了根本的价值导向。如果没有其他文明素质的支撑,小学用在生的道德发展也是独木难成林,无法构成一个人整体的文明素质。因此,道德品质与其他文明素质构成了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有机整体。(三)教材聚焦儿童生活与成长,通过具有道德与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引导儿童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道德与人及其生活是一体的。人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成为有道德的人。因此,教材不仅为了儿童过有道德的美好生活,更是通过儿童生活本身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对此,教材以具有道德和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使儿童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理解道德、学习道德。同时,教材也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与菩遍适用性。(四)教材与儿童展开平等对话,陪伴儿童的道德成长教材改变了以往惯于对儿童进行道德说教的姿态,以儿童成长的“同龄人”身份与儿童进行平等、民主的对话,从而引导儿童的道德发展。因此,教材将教育意图隐性化,隐藏在教学活动中。这些活动不仅是儿童感兴趣、有话可说的内容,也是引导儿童实践的内容。教材通过这些内容邀请儿童进入其中,使儿童能够在教材的帮助下去探索生活、创造生活。在平等、对话式的学习过程中,儿童能够敞开心扉,真正参与到道德的学习之中,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二、教材的显著特点(-)教材既系统地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又全面地反映了儿童生同时活的多重性、动态性,以满足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教材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是系统性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对此,以往的教材常采取一种显性化、集中化的方式呈现这些要求,这种呈现方式使教材看起来更像是道德箴言集,而非促进儿童道德成长的教材。本教材力图克服这种单一、刻板的呈现方式,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往经生活作为建构教材整体结构和内容的核心,将体系化的要求糅合于儿童生活化内容中从而柔化生硬的道德规范,内化外在的道德要求。以生活的逻辑建构教材的结构和内容,需要考虑儿童生活的特性。一方面,儿童生活具有多重性。这种多重性是指儿童生活蕴含着多重因素,包括儿童多重的生活空间(如家庭、学校、社区),儿童多重的生活角色(家庭的成员、学校中的学生、公共生儿童活中的公民、文化与历史的建构者等),以及儿童多种角色的冲突(规则的遵循者与建构者之间的冲突等)。因此,教材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儿童生活的多重性,使教材真正回归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儿童生活是不断扩展的,具有动态性。(二)教材以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宗旨,同时注重人类道德生活经验的传递人的道德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学习,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自主建构的能力。因此,教材以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宗旨,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儿童发展其道德自主建构的能力。通过多种生活事件、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其面对的道德问题,反思其无意识接受的道德观念,通过独立的道德判断,自主地作出道德决定,并进一步在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决定。同时,儿童这种道德自主建构能力并非在头脑中自然产生的,也并非在孤立的、狭窄的自我生活圈中就能得到的,必须积极地与人类已有的道德生活经验相连接任何道德自主的决定都有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渊源。(三)教材注重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知、情,行的关系,凸显教材明理,循情导行的特点儿童的生活经验既有情感层面的,也有理性与行动层面的。然面,自发的生活经验往往具有模糊、不明晰、片段化的特点,教材要帮助儿童自觉地、有意识地整理其生活教材注重将儿童生活中知、情、行等方面的经验结合起来,促成几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例如,教材在引导儿童回顾生活经验时,注重儿童的内心感受,引导儿童发现情感经验的意义,并通过反思,使儿童自觉地将这种情感经验纳入理性层面,为进一步促进儿童的道德行动奠基。因此,教材一方面加深儿童对生活经验的感受和认识,另一方面促进儿童通过自主、理性的行动来表达其对生活的情感与认识,最终将儿童生活的知情、行整合起来,使儿童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在这个基础上,教材重视儿童生活经验,依据儿童理性发展的水平,帮助儿童在具体的生活中实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并将这些新的情感体验、新的生活认识用于未来的生活,改变和提升儿童原有的生活状况。(四)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又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是一套“利学易教”的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桥梁,是教师走进学生生活及其内心世界的桥梁,因而教材是一个“教本”。作为教本,教材内含教学方法的指引,为展开教学提供了话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方案,凸显了本套教材的“教本”特点。同时,教材也在引领儿童与教材中的人物展开对话,因而教材也是儿童开展自主学习的“学本”不适合所有班级的具体情况。因此,教师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课后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新发现新理解和新创意,并把它们作为未来教学的新起点。因此,教师要珍视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学会反思一方面,把反思作为检验教学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培养,不是通过一两节课就能形成的,它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更需要学校整体德育的共同努力。因此,本课程的评价要从教学结果的评价转向以教学过程的评价为主,即从评价学生的表现转向以评价教师教学过程为主。面教师的反思又是评价教学过程的重要路径另一方面,把反思作为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反思教学的过程既是检验教学的过程,也是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过程。因为,每次教学随机生成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学生的道德需求或者道德困感,也包括了这些需求或者困惑在教学这个特殊场域中的特殊表现,而这些都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师未来教学的重要依据。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班集体意识已经初步形成,但是随着学生主体意识和班集体意识的增强,班级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例如,如何通过班级规则的制订或完善确保班级健康有序地运行;如何处理班集体意识膨胀导致的班级间交往问题,例如,比赛中为其他班级同学喝倒彩。因此,本册教材设计了班级发展主题的内容。通过一至三年级有关家庭生活主题的教育,学生不仅深刻体会到了父母的爱,也能够向父母表达他们的爱,但是家庭生活不仅涉及爱的情感问题,也涉及家庭责任等问题,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发展状况,本册教材从家庭责任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好地过好家庭生活现代媒介,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等现代电子媒介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年级学生需要学会合理地使用现代媒介。此外,商业广告已经入侵了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如何避免商业广告的消极影响,理性地对待它们已经成为亟须关注的教育主题。二、本册教材的单元结构本册教材根据“班级生活”“家庭责任”“现代媒介”“环境保护”四个学习主题设计了“与班级共成长”“为父母分担”“信息万花筒”“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引导学生回忆过往三年的班级生活,进一步加深班级归属感,提升班集体意识;其一,引导学生制订或者完善班级规则,以保障班级的健康有序运行;其三,引导学生学会班级间的合作,并正确地对待班级间的竞争。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从理解父母的辛苦,少给父母添麻烦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体谅父母;其二,从学做、坚持做家务的角度,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承担家庭责任;其三,从范围更广的家庭贡献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的家庭责任。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引导学生辩证地对待电视,学会健康地看电视;其二,引导学生体会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学习网络世界的规则,并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其三,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地对待商业广告,并学会辨别商业广告的常用方法。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引导学生体会塑料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理解不正确使用塑料也会给我们生活带来“白色污染”;其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垃圾,学会“变废为宝”的生活方式;其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升温的问题,体会“低碳生活”的意义学会并意过“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