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小蝌蚪找妈妈》姓名:文瑶工作单位:江油市枫顺乡中心小学校学科年级:一年级语文教材版本:S版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小蝌蚪找妈妈》是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讲述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并且以生动形象的文字与插图帮助学生了解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本篇课文相较之前的课文来说,篇幅较长,因此主要是要强化学生的图文观察能力与朗读能力,也对学生在以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词,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语。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遇事主动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一年级的小朋友大多数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通过平时的观察,我班学生对多媒体课件中出现的图片有强烈的兴趣,因此,在课文学习时,我会将课文插入生动的图片素材,让他们借助这些画面对课文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使得知识学习更轻松。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本课要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探究,发挥教师的主导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吸引力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会遇事主动探究,热爱大自然。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出示蝌蚪与青蛙图片,引导学生交流青蛙是由什么变成的,导入新课。“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我们今天一起来帮助一下它们找到青蛙妈妈,然后你们就知道它们是怎么变成青蛙的了”农村孩子大多数能说出青蛙是由蝌蚪变成的,但是不知道中间的过程。由青蛙图片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文里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合作认读生字,并借由多媒体课件识记生字。朗读课文后,能认读大部分生字,在课件帮助下认全生字。使学生熟悉课文,认读生字。教师播放课件,边播放边与学生合作学习,帮小蝌蚪找妈妈。通过学习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由课件的帮助,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出示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小蝌蚪们终于找到了妈妈,它们以后可以和青蛙妈妈一起捉害虫啦,小朋友们一定要保护好它们呀!”通过图片引导,能大概说出小蝌蚪如何变成青蛙。让学生了解青蛙生长过程,热爱大自然。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是否能认读本课生字,是否能书写本课生字,是否能表达清楚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是否按时主动完成作业且作业完成质量是否高。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小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变成青蛙九、实践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必面面俱到,不少于200字):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中教学或学习亮点;2.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5.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6.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S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17课,课文讲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在教学完毕之后,觉得自己还有进步空间。在导入的时候我采取了图片导入的方法,使得学生能观察到蝌蚪与青蛙的不同,由此引出课文的学习。在之后,我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能够直观看到小蝌蚪是如何成长为青蛙的,也帮助小蝌蚪找到了它们的妈妈。最后,学生能够通过图片的引导,说出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这篇课文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的灵活起来,但是课件的制作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课文的讲解方面也还有许多的进步之处,希望我在之后的教学中能够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