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概述•什么是现代文学?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现代文学的分期第一个阶段(1917年——1927年)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到清王朝的晚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开始与西方文学、西方文化迎面相遇,经过碰撞、交汇而在自身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新质,至“五四”文学革命兴起则达到高潮。从此,中国文学史进入一个明显区别于古代文学的崭新阶段。新诗是文学革命的突破口,胡适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白话诗与古典诗的区别:•内容上:集中表现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在形式上: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诗,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格律,实现“诗体大解放”文学社团的兴起•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创造社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第一阶段小说的发展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内容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小说创作代表作品短篇小说居多问题小说冰心《斯人独憔悴》、《超人》王统照《沉思》、《微笑》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庐隐《一封信》、《或人的悲哀》俞平伯《花匠》等人生派小说叶圣陶《隔膜》、《火灾》、《线下》、《潘先生在难中》王统照《春雨之夜》、《一叶》、《黄昏》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乡土写实主义王鲁彦《许是不至于罢》、《阿长贱骨头》彭家煌《怂恿》、《活鬼》、《隔壁人家》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台静农《地之子》废名《竹林的故事》等浪漫抒情小说郭沫若《鼠灾》、《未央》、《漂流三部曲》、《行路难》郁达夫《沉沦》、《银灰色的死》张资平《冲击期化石》陶晶孙《音乐会小曲》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菊子夫人》第一阶段的散文创作“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语丝派”散文大家:鲁迅、周作人散文名家: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冰心第二个阶段(1928——1937年6月)革命与自由之争第二个十年小说的发展左翼作家柔石的《二月》、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张天翼的《包氏父子》、叶紫的《丰收》“东北作家群”作家萧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京派”作家沈从文《边城》、《阿黑小史》、《龙朱》、《月下小景》、《八骏图》等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桥》萧乾《篱下集》“海派”作家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穆时英《白金女体塑像》施蛰存《将军底头》、《梅雨之夕》革命现实主义小说茅盾《子夜》、《蚀》三部曲、《林家铺子》民族化小说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主观抒情小说巴金《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之《家》第二个十年的长篇小说创作第二个十年“诗坛领袖”——戴望舒戏剧界的收获——曹禺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其中《雷雨》在上海曾轰动三年,茅盾赋诗曰:“当年海上惊《雷雨》”。第三阶段(1937年7月——1949年9月)小说老舍《四世同堂》钱钟书《围城》茅盾《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歌艾青《我爱这土地》七月诗派“九叶派”诗人话剧街头剧“好一计鞭子”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小说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等诗歌民歌叙事体诗李季《王贵与李香香》戏剧秧歌剧运动;新歌剧贺敬之《白毛女》沦陷区文学小说张爱玲《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戏剧改编剧李健吾《王德明》陈绵《茶花女》、《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