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2011居民出行调查每天在路上超过半小时本次居民出行调查范围为市内七区的城市常住人口,采用均匀抽样方法,采取家访入户调查方式,被调查户约3.7万户,调查人数约11万人,平均抽样率达3%。主要分析结论如下:家庭小汽车拥有率:被调查家庭的小汽车拥有率达到20%,而2002年(第一次调查时间)家庭小汽车拥有率只有4.1%,年均增长率25.4%。同时,约10%的被调查户有购车意愿,家庭小汽车拥有率仍将保持高位增长。人均出行次数和出行总量: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包括6岁以下儿童)的平均出行次数为2.13次/日,比2002年的1.98次/日提高了0.15次/日;常住人口一日出行总量为778.2万次/日,比2002年的538万人次增加了44.6%。出行方式结构:2010年,中心城区居民常规公交出行方式比重为22.1%,小汽车出行比重达28.4%,出行分担率上升了17.8个百分点,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过快增长。同时,摩托车和自行车出行比重呈下降趋势。出行时间分布:居民出行的早高峰时段为7:00-8:30,早高峰时段出行量占全天的27.8%;晚高峰时段为17:00-18:00,晚高峰时段出行量占全天的20.2%,中午小高峰不明显。7:00-19:00的12小时全方式出行量占全天的87.5%。从几种市民主要出行方式时间分布来看,市民乘坐公交、开车的高峰时段一般都重合在一起。出行时耗中心城区居民出行平均时耗为31.8分钟,较2002年的25.5分钟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城市空间范围扩大和交通拥堵加剧。在青外地人半数是“省内”根据流动人口分布特征,本次调查采取分层的随机抽样调查,以把握典型、掌握特性为目的,共调查流动人口5000余人次,主要调查地点为机场、火车站和汽车长途客运站等交通枢纽。流动人口出行特征如下:来源地分布:流动人口来源以省内为主,占54.8%,其中来自青岛郊市(即墨、平度、胶州、胶南、莱西)的占20.6%,本省其它地区的占34.2%;来自外省市及其他地区的占45.2%。来青目的:流动人口来青岛的目的以旅游娱乐为主,占24.3%,务工、公务、探亲访友出行目的分别占19.2%、15.9%、15.1%。驻青时间:流动人口在青岛逗留时间主要集中在1周以内,占总量的56.8%,其次是只在青逗留1天的,占20.6%。多路口高峰时车流量饱和调查选取中心城区13个主要道路交叉口,分车种、分方向观测12小时(7:00-19:00)的车流情况。调查交叉口都是各个区重要的或有代表性的交叉口,能够反映各区域主要道路交通运行状况。主要结论如下:市南沿海一线、李沧中心区等人口、岗位密集区的道路交叉口饱和度普遍较高,多个路口高峰时段达到或接近饱和。同一交叉口的不同进口道以及相同进口道的不同流向之间高峰小时的交通饱和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存在一定的“短板效应”。台东站一天8.7万人上下车公交跟车客流调查动用1000多名学生对中心城区188条公交线路进行16小时(6:00-22:00)的跟车客流调查。主要调查统计结果如下:截至2010年6月,青岛市中心城区拥有各类公交营运车辆4348辆,折合标准车5184标台。常住人口公交车辆万人拥有率为14.2标台/万人,较2001年的13.8标台/万人略有增加。截至2010年6月,青岛市中心城区共有公交线路188条,线路总长3558.6公里。东西向最大公交客流走廊为莱阳路-文登路-香港路,最大断面客流达到6.8万人次,南北向最大公交客流走廊为威海路-人民路-四流路,最大断面客流达到5万人次。黄岛区客流呈“U”形,主要分布在嘉陵江路、江山路和黄河路。公交站点日集散量在2万人次以上的有12个,其中台东站日客流集散量最大,达8.7万人次。目前,青岛市市内中心城区共有出租车营运企业31家,车辆保有量9241辆。出租车常住人口万人拥有量为25.3辆。2009年出租车载客里程74244万公里,载客次数13534万车次。不少道路车流量翻倍选定山东路-重庆路、李村河-张村河、唐山路、洪江河、齐长城路5条核查线,分时段观测与核查线相交的53个道路断面16小时(6:00至22:00)的流量情况。通过山东路—重庆路核查线上各条道路断面观测得出的车流量数据来看,2002年,宁夏路(观测断面为山东路相交处)上在16个小时内的车流量7万多辆次,而到2010年接近14万辆车,东西快速路的通车和私家车数量的增加,成了宁夏路上车流量翻倍的主要原因。2002年,香港路(观测面为与山东路相交处)车流量为16小时内5.8万辆车,到了2010年约6.2万辆次,虽然增加不是太大,主要是因为目前的车流量已经超过了香港路当初的设计通行能力,所以上下班高峰时拥堵严重。通过观测,鞍山路上的车辆增加也很快,2002年16小时内鞍山路(观测面与山东路交叉处)车流量约3.5万辆次,到了2010年超过7万辆次。海尔路的车辆增加迅速,2002年16小时内海尔路(张村河观测面)车流量约4.2万辆次,到2010年增加到8.1万辆次。黑龙江路(张村河上观测面)2002年16小时内车流量3.8万辆次,到2010年增加到6.1万辆次。青银高速(张村河上观测面)车辆更是增加迅猛。2002年16小时内车流量0.7万辆次,2010年增加到4万辆次。道路上车辆各断面出行方式构成最高的是小客车,平均达65%,市内四区的出租车构成比例相对较高,达15.6%。一天21万辆车出入青岛选定13个青岛市中心城区主要对外出入口,分方向、分车种观测各出入口16小时(6:00-22:00)的车流情况。主要调查结果如下:调查日全天出入青岛市境的机动车总量约为21万辆。出入青岛市境的车流中客车比重最高,占60.02%,较2002年提高17.7%;货车比重为25.61%,较2002年下降10.7%。出入市境车辆(不包括摩托车)中,本地车辆占78.6%,外地车辆(包括市域5个郊市)占21.4%。从车流时间分布看,早高峰时间为9:00-10:00,晚高峰时间为17:00-18:00。总体来看,16小时流量分布相对均衡,入境与出境在时间分布上无明显差异。4000人次采集100万条信息本次调查包括居民出行调查、流动人口出行调查、客流吸引点调查、核查线调查、主要路口调查、出入境调查、公交跟车客流调查、车速及延误调查等8个大项,涉及30余个政府部门,共有调查技术人员50余人、调查人员约4000人次参与了调查活动,共调查了3.7万户居民、约11万人,道路交通流量观测点100余处,获得近100万条数据信息。调查成果翔实地反映了青岛市城市交通发展的各项特征及供需变化情况,是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为全面、系统地了解青岛市的交通现状、了解市民的出行需求和特征,解决当前交通问题,科学制定全市交通发展规划,确保青岛“十二五”计划各项城市建设和交通工程任务的顺利实现,经市政府批准,开展本次交通调查。本次调查采取6种调查方式。一是抽样家访调查方式,调查员对抽到的家庭户(集体户)各成员在调查日24小时内发生的出行进行调查。二是对抽到的流动人口在调查日24小时内发生的出行进行调查。三是观测选定的核查线相交道路断面的车流量。四是配备调查人员在市境出入口道路对所有的进、出口处作全样的分车种的车辆数观测。五是派调查员坐在抽样的公交车上,记录每一车站的上下车人数量,调查时段为从第一班车开始到最后一班车结束。六是在城区主要道路上,派调查员登车,记录车速和延误情况。【调查意义】服务规划建设2010年开始实施的第二次交通出行调查,是市政府确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旨在把握新时期的青岛市城市交通特征,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及“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次调查涉及面广、推动力度大、取得成果丰富,是青岛市历史上最重要的交通出行调查,调查所得的数据对青岛的各项基础规划和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招并举破解交通困局本次调查还为车多路堵等困局提出具体建议。调查首先建议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力度,重点推进轨道交通M3线的建设,确保首期工程2014年底通车运营,加快推进轨道交通M2线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和上报,力争早日开工。切实保障公交优先建议市政府切实保障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以快捷、方便、优质的公交服务应对小汽车的强势挑战。坚定不移地执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做到大容量公交设施优先建设、用地配置优先、公交路权优先、政策支持优先和科技投入优先。实现七区公交统筹发展,完成线路班车公交化改造,全面实现主城区与城阳及高新区间的公交联系,实现主城区与黄岛区的公交对接。利用城市边缘的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和高等级公路,开辟基于快速道路系统的快速公交线路。整合既有普通公交专用道,在主要客流走廊上开辟新的公交专用道。加快推进公交场站建设和公交车辆更新。结合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布局,建设一批换乘枢纽,促进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有机衔接。编制快速路路网建议加快推进城市快速路系统建设,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加快推进云南路和四川路隧道、快速路三期工程、新疆路高架工程、海湾大桥连接线等工程的建设,确保与海湾大桥和海底隧道同步通车。加快重庆路快速路的研究和建设,增加城市南北向对外通道能力。继续完善前湾港疏港快速路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和建设董家口港的疏港交通系统。促进停车场的投资建设建议政府配合停车场建设实施税费减免,提供贷款等政策优惠措施,促进停车场的投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