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费尔巴哈论》解读我们来共同研读恩格斯的一本著作,叫做《费尔巴哈论》。这是简称,它的全称是《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含义(一)“路德维西费尔巴哈”的含义“路德维西费尔巴哈”,这是一个德国哲学家的名字,他和马克思、恩格斯差不多是同时代的,比马、恩的年龄大十多岁,他是一个重要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这本书重点论述的对象就是他。(二)“古典”的含义“古典”这个词值得我们重视,咱们一般汉语里面讲的古典,往往说的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但是德语的古典这个词的意思主要不是指古代,而说的是经典,就是很好的、超一流的,能够成为典范的这样一种东西,德国古典哲学,几个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他们建立了一连串的伟大的哲学体系,体系很宏大,而且结构可以说精雕细琢,能够成为典范的很伟大的思想。(三)“终结”的内涵再接着我们说的是“终结”。这个词也值得重视。汉语说终结,往往就是结束了、到头了、完了。但是德语里这个词有两种不一样的含义:它一个意思就说是结束了,到头了,没有了;但它还有一个意思是出路,结果,出口。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恩格斯的这本书说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到了费尔巴哈就结束了终止了,但是它还有一个出口一个结果,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恩格斯这本书的名字简单的说就是论述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这是它的主题思想。二、恩格斯当时为什么写《费尔巴哈论》?恩格斯他当时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这本书是1886年写成的,1888年出版最早的单行本,写这个书第一个直接的原因是,有一个丹麦的哲学博士施达克,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他写了一本书来论述费尔巴哈,于是德国的《新时代》杂志,它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邀请恩格斯写一篇书评。于是恩格斯就写了一篇很长的书评,就形成这样一个著作。但是这只是一个很直接的简单的原因。实际上背后的更深刻的更主要的原因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在年轻的时候,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而且后来又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巨大的冲击,然后马克思恩格斯才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于是就产生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前面的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究竟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恩格斯就抓住了约稿这样一个机会,写了这样一篇很长的文章。这个文章可以说现在已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经典到什么程度呢,列宁曾经说,说每一个觉悟的工人必读的书,其中有一本就是这一本,因为这本书全面系统准确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论述得很准确,因为恩格斯他本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因此他来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是相当的准确。第二,很系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其中主要的概念,特别是概念之间的联系说得很明白,所以叫系统。还有第三个,很简明。恩格斯这本书里面所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是日常生活的语言,很少有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所以,恩格斯的这本书就成为我们学习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的著作,如果你想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你只打算读一本书,就是这一本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三、《费尔巴哈论》带给我们的意义和价值这本书有什么价值?学习这本书有什么意义?最重要的是两个价值:第一,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马克思主义最基础的部分。因此咱们必须要看一看马克思、恩格斯究竟是怎么说的,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个什么样的。当然并不是说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但要发挥和发展,必须先学习一下原汁原味,你原汁原味都没搞清楚,就在那个地方引申、发挥,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出路。当年焦裕禄——兰考县委书记曾经说过,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我理解他这个话的意思是,就是你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馍的那个原味,它肯定沾了别人的唾液味。不是这个道理吗?你比如咱们读一本书,《联公部党史简明教程》,这个书有一个第四章有一个第二节,这一节就是斯大林写的,这一节的名字叫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是我们读这一节的时候,必须要认识到,这一节实际上写的是什么,是斯大林所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说已经是斯大林嚼过的馍。类似的情况很多。因此,咱们直接来读原著,把握原意,可以说离马克思主义更近。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当时谈论的问题,可以说离我们很遥远。但是我们应该看,这个恩格斯当时论述这些人,谈论这些事情,所运用的分析方法,思维模式,这一点可以说直到今天,还有很多重要的价值。你比如恩格斯在书里面,他讲施达克犯错误,我们看恩格斯是怎么分析他犯错误的。恩格斯的分析方法是什么。我们可以运用恩格斯分析施达克错误的方法,来分析我们今天工作当中的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所以我经常说,读书,读原著要会读,要有技巧,这个技巧重要的就是看他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立场。这可以说直到今天,对于我们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我们读恩格斯这本书有很多的现实价值,我们简单的就说这么两条。四、《费尔巴哈论》的内容恩格斯这本书主要的内容一共分为四章。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方法;第二部分探讨的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第三部分探讨费尔巴哈的唯心论;最后一部分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一)黑格尔的辩证方法咱们下面就按照顺序,首先来探讨第一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黑格尔的辩证方法。黑格尔出生在一个税务官员家庭,可以说是个中产阶级,他妈妈在黑格尔1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黑格尔后来上大学,是在图宾根大学,后来在图宾根神学院,那里面认识了好几个朋友,后来成为著名人物的,一个就是赫尔德林,德国一个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还有一个就是谢林,后来成为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这三个人是好朋友。大学毕业以后,黑格尔就当过报纸的编辑,当过中学的校长,后来一直担任大学教授。一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后来在柏林大学,而且有一段时间,曾经是柏林大学的校长兼官方代表。后来在1831年的时候,黑格尔生病去世。黑格尔可以说做出重大的哲学贡献,而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他的辩证方法,于是恩格斯首先来分析。1.黑格尔辩证方法的革命性恩格斯探讨德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首先把它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来探讨,而且恩格斯指出,当时的德国和法国是一样,都是哲学革命成为政治崩溃的先导。先有哲学革命,然后发生政治上的变革,或者说政治变革的前面有一个哲学革命作为引导。想一想,这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每一次大的政治运动的前面,都有一个思想上的改变。当年毛泽东说要想推翻一个阶级,先要做舆论工作,先要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你看咱们30多年以前改革开放,前面先有“真理标准讨论”,“思想大解放”,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恩格斯接着说,德国的哲学革命和法国的哲学革命大不相同。先来看法国的哲学革命,法国哲学家都是直接和政府官方对着干。比如伏尔泰,曾经两次被关进了巴士底狱,你看卢梭,卢梭从小就是个孤儿,到处流浪。后来一直被政府迫害的东躲西藏,后来几乎患上被害妄想症。他随时怀疑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出卖他,包括他的很多朋友。更有意思的是霍尔巴赫,霍尔巴赫外表上看,是一个贵族,但是他经常暗地里写文章来反对政府,反对教会。他写的文章和书全部偷偷的运到国外,在国外匿名发表,而且一辈子是匿名发表,从来不署真名,一直到他死以后,很多的朋友都不知道,原来霍尔巴赫是一个著作等身的伟大的思想家。再看德国,德国哲学革命的那些所谓领袖人物,全是正规的官方任命的大学教授。你看康德,一辈子从学校到学校,典型的是一个书斋学者,而且他从来没有出过哥尼斯堡那个地方,生活极其规律,简直就是一个书呆子。据说康德周围的邻居经常根据康德每天散步散到什么地方来对表。这种人怎么能闹革命呢。你看谢林,少年得志,23岁就成为大学教授,而且后来一直给普鲁士国王家的小孩讲哲学,被封为“青年导师”,后来曾经做过政府的顾问。黑格尔,前面说过,他是柏林大学的官方的教授和官方代表。在这样一些书斋学者里面,他们怎么能够有哲学革命呢,怎么可能。而且他们的著作极其晦涩难懂,他们的著作全都像天书一样。28年前,我在北大读研究生,我研究生的专业就是西方哲学。有一段时间,我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它的德语原文,英语翻译,再加上汉语翻译,三本书对照起来读,好多地方还是读不懂。如此难懂的哲学,如此的书斋学者,但同样是革命,咱们举个例子来说。这是恩格斯举出来的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怎么理解呢?首先我们要注意三个关键词。第一,凡是。就是全部的所有的没有例外的,这是第一个,两个凡是。第二个叫做现实。就是目前能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很真实的东西叫现实。而黑格尔把这个词理解成是具有必然性的。合理,这个词的意思,咱们一般说是符合理性的,而这个理性,在17世纪以后,特别得到推崇。所谓符合理性的,我们一般认为那肯定就是正确的,就是值得赞美的,是一个褒义词。请注意,恩格斯给它加了一个理解,就是有理由的。各位看,解释完这三个词我们就会发现,对于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可以说有四种不一样的理解。有四种理解。先说第一种,就是官方的。当时的普鲁士政府的理解和当时官方的反对派,自由派、激进派的理解,他们认为合理的,现实的,意思就是现存的,就是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于是普鲁士政府很高兴,为什么,他说目前存在的都是好东西了,因此我们这个政府是好的,政府的各种措施也都是正确的了,我们的书报检查制度也是值得赞美的了。而当时的自由派就骂黑格尔,认为黑格尔是个走狗,维护官方政府。但是恩格斯说,在这个地方,不管是普鲁士政府,还是反对派,他们全理解错了。他们全是近视,他们看不到深刻的,长远的。恩格斯认为黑格尔是怎么理解的呢,黑格尔理解的是,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当中,表现为必然性。这句话是很典型的黑格尔语言。什么意思啊,就是说在现实性当中包含着必然性,必须是必然的它才是现实的。你不要理解为某一个偶然出现的那个东西,也是现实的。那么具有必然性的,即使现在还看不见,摸不着,比如我头脑当中某种观念,一种新观念,但只要具有必然性,它肯定会发展而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的,是这个意思。黑格尔认为自己这个理解也具有革命性,有可能成为一个出格的理解。德国诗人海燕,有一次曾经记载,说有一次他到黑格尔那个地方去问他这个话什么意思,黑格尔解释完以后,惊惶地四顾,生怕被别人听到,黑格尔自己也认为这个命题,可以说是在当时的政府看起来,是和他们是不合主流观念的。恩格斯接着对黑格尔这个理解做了一个补充。为什么有很多坏的东西,糟糕的东西,明显不合理性的问题,它依然还存在呢?恩格斯说那是因为它有一些客观存在的原因和理由。恩格斯说普鲁士政府为什么很糟糕还存在,那是因为当时普鲁士的老百姓不行啊,政府的恶劣只能用臣民的相应的恶劣,来加以解释,来加以理解。最后恩格斯对于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加以引申,恩格斯说,按照辩证法的观念,任何现实的,它实际上就包含着一些不合理性。由于不合理性的发展,最后肯定是要灭亡的,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任何存在的,不管你现在看起来是多么了不起,但最终都是要灭亡的。这四种理解,很显然第一种理解是错误的,是不符合黑格尔原意的。而最后一种理解,恩格斯的理解,是最符合辩证法理念的。那么从这样一个简单的命题当中就看出,黑格尔的哲学,表面看起来带有保守性,但是实际上背后隐藏着深刻的革命性。它的最深刻的革命性的地方就表现在辩证方法。这个辩证方法我们可以用一个图来简单的表示一下。就上面这个图,大家看,现实事物,这个C事物,相对比较低级,D是比较高级的,而E是更高级的事物。C事物发展到3到4这个阶段的时候,它处在一个衰落的时期。在衰落的过程中,它的内部出现了D这样一个新生的事物。而D在1、2这个阶段的时候,是很弱小的,是一种萌芽,或者表明了某种观念,某种可能性。但是由于它具有必然性,所以它不断的发展壮大,最后来到了2到3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它就战胜了C,而成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真正存在的东西了。但是,D这个事物再发展下去,超过了它的顶点,它也要开始衰落,就到了3和4这个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