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的精神交往论-读书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精神交往论——马恩的传播观》读书笔记《精神交往论》是一部文献研究著作,作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中寻找出有关传播思想的内容,并按照现在的传播学体系重新排列,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较完整和清晰的传播观。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照顾到马恩有关传播的所有观点,但是不易于归纳出一条明确的逻辑线索,看不清楚马恩观点的思考推理过程。因此,我不打算按照原书的章节安排来写笔记,而是按照我自己理解的,也许存在的一种逻辑来重新看待此书,帮助我记住马恩的传播观,以及它发展和推演的路径。我将本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纯粹的理论和逻辑思考,另一部分是对人类历史、具体的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主张。我将马恩对社会形态的观点看做是逻辑的末端,纯粹的理论和逻辑思考是对这一结论的理论支撑——它又分为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部分。以下是我按照这个思路整理的详细读书笔记:人类历史的发展→交往的社会形态【原书第十六章】马克思从宏观角度考察人类交往的过去与未来,提出了与人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密切联系的社会形态。这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的独立性不相同,人的物质交换和精神交往体系也不相同。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他们各自的特征,并作出了逻辑说明和推理:“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有个性,是第三阶段。”1.1.交往的人的依赖形态A.时间跨度: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以前的所有社会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古希腊-罗马社会和整个欧洲中世纪、亚细亚社会)B.共同的交往特征:人们的交往始终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个人在交往中始终没有独立的个性,依赖于他们的共同体,以其中一份子的心态参与精神交往。C.依赖形态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原始时代人的交往形态中,最初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两性交往;形成氏族的时候,慢慢服从于与“神”的交往,与巨大自然界的交往,表现形式是自然宗教,人通过祈祷、祭祀和舞蹈等仪式与幻想中的神交往。在原始社会的发达阶段,人民大会成为交往的表现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口头文学使得精神交往从与物质交往的交织中逐步分离出来。古希腊-罗马时代初步的商品经济以及社会分工使得精神活动得以独立,但是公民仍然是作为公民而不是作为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个人参与一切活动,城邦主义或国家主义只是放大了的依赖形态的反应。公民的个性仍然消失在意识形态之中。中世纪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人的依赖关系,特点就是直接的人身依附。比如上层等级对下层等级的权利和反过来的义务。这种联系带有政治性质,世俗交往世俗化。这种情况下,精神交往对权力组织来说是一种特权,控制信息的流通,有意封锁信息成为他们生存的条件。在这种外向道路被封锁的情况下,一般人的交往不得不转向内向传播,所以基督教成为普遍的精神交往形式。亚细亚社会亚细亚社会主要指东方社会,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地域19世纪以前的情况。这种社会形态的显著特点是,皇帝是唯一的所有者和权力的唯一象征,造成了精神交往的高度集权、全体官吏和人民依附于皇帝一个人的特殊情况。所以任何交往手段都服务于至高无上的权力,人的价值极为低下。1.2.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A.时间: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指资本主义的商品社会。B.交往特征:马克思所说的“物”主要指资本,或是它的具体形式如货币、商品。当精神生产和交往纳入普通商品的范围,精神产品和精神交往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消费对象。这种商品化,刺激了精神交往向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特权成为人民的普遍权力。因为商品是劳动的产品、交换者地位平等、等价交换,一旦信息交换按照这三点来行事,以往的精神交往特权就没有了。以往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无一例外被纳入社会生产和交换的范围,成为自为、合理地服务于社会的东西。C.交往异化:从物的依赖形态中,再次考察人的交往关系,就会发现资本在为人的物质和精神交往社会化开辟道路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就是交往的异化。人们的交往受到物的控制,是交往异化的基本原因。马克思说,人们的交往屈从于社会条件,这些社会条件采取物的权力的形式而存在,独立于与人的关系而存在。“物的社会性离开人而存在了”。同时,物的联系控制了人的联系。马克思说:“普遍的需求和供给互相产生的压力,促使毫不相干的人发生联系。”但是这种在物的联系控制下的联系,是人们为了自己的实际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利益使得人们之间相互不信任,保守秘密,关系十分冷漠,正是在这种冷漠的关系之上,人们互相交换。所以,“尽管竞争把各个个人汇集在一起,但它却使个人彼此孤立起来。”这时的人,“即仅仅通过私人利益和无意识的自然必要性这一纽带,同别人发生关系的独立的人;即自己营业的奴隶,自己以及别人的私欲的奴隶。”1.3.交往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物的依赖形态已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设想出来的未来社会交往形态——它摆脱了前两种形态对交往的限制,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特征。在物的依赖形态中,劳动时间是衡量财富的尺度,而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中,自由时间才是衡量财富的标准。这时候的人,不再将自己作为共同体的一个细胞或附属于某个物的一部分参与生产活动。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历史发展的动力→交往革命【原书第六章】人的交往形态从对人的依赖发展为对物的依赖,都要归功于马克思所说的“交往革命”。从工业革命后期直至工业革命完成后的若干年内,发生了一场世界性的交通和通信革命,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各种信息产业突飞猛进发展,世界真正进入密集型的社会交往时代。2.1革命的进程第一阶段是蒸汽作为动力运用于交通工具,新型的交往手段把整个欧洲和北美联结为一个世界工业地区。不但打通了物质限制,也带去了精神交往的新形式和新内容。电报的使用和海底电缆的朴实标志着第二阶段——通讯革命的开始,马克思把通讯社和电信看作是现代精神交往的象征物。与该逻辑相关的论述如同货币被看作是交换的媒介一样,马克思也把新闻的载体报纸看作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真正纽带”,看作是物质与精神交换的一种杠杆。2.2时间消灭空间交往手段的变革,具有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特殊功能,它适应了资本扩张的本性,使整个世界流动起来。因为生产越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交换的物质条件——运输条件就越重要。马克思说:“用时间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用时间消灭空间带来的新情况主要是物质意义上的,但正是由于这些巨大变化,大大刺激了精神交往的发展。人们为了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同样需要用时间消灭空间,不断了解使自己感到陌生的世界遥远地方的情况。现代交易所和新闻事业的急速膨胀,抢行情、抢新闻的职业习惯,实际上是物质交往要求用时间消灭空间,在精神交往方面的一种直接反映。2.3对信息时代的预测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首先是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居于主导地位。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是第二个特征,即“白领工人”取代“蓝领工人”成为主导,体力劳动者中智力劳动的支出比例也提高。信息时代的第三个特征是资源结构发生变化。信息将成为社会财富增长中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知识的生产力成为关键要素。最后,科学的组织和决策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马克思指出,判断未来社会进化程度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2.4警示随着精神交往的密集发生,交往资料也趋于集中。交往手段如果在变革后掌握在独裁的寡头手中,结果就不是强化人们的联系,而是加强了专制者控制局面的权力。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宏观解释→客体与精神交往【原书第一章】3.1精神交往与物质活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讲述两者之前的哲学关系——精神交往的独立性,他离不开物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意识关系可以帮助理解。A.什么是精神交往?思想、说话、唱歌都是人们精神交往的通常形式。精神交往是意识的表现形式。B.精神交往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人们的精神交往,无法脱离人身机能和交往手段发展的限制,也无法摆脱周围环境的制约。人本身的发展、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交往手段的发展等等,构成了精神交往的物质基础。(精神交往观)马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因为在早期的生产生活中,人们还意识不到精神和物质的区别。(早期是交织的)马克思说:“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所以,物质活动本身也不可避免的包含精神交往。(不可避免的交织)自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后,人们的精神交往才开始不再表现为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人们开始构造各种精神交往的独立形式。(慢慢独立)3.2处于“力的平行四边形”中的交往A.影响历史发展的力量一旦原始的精神交往与物质活动的交织状态被冲破,社会便处于三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它们是社会状况、生产力、意识。三者相互制约,任意两者的变化都会引起第三者的变动。它们三者形成恩格斯所说的“一个总的合力”,每个力量都在合力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一起影响社会的变化。B.推论因为有社会状况和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只有通过交往才能使双方的观点接近,而要发展交往就必须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才能有普遍的交往。从社会发展的整体看,扩大的交往将改变人的环境。与该逻辑相关的论述a)交往革命推动人类交往形态的发展。b)“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战争本身还是一种通常的交往形式”。历史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一种通过战争的交往而实现的民族融合过程。根据民族交往的三因素原理,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民族一般会融合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不论战争中谁取胜,结果都是一样。马克思认为,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他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c)马克思谈到交往的社会作用:首先,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粘合剂。这种现象特别在人类早期的活动中更为明显。第二,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流,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平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日孤立状态下需要几十、几百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的社会矛盾,由于交往打破了孤立状态而往往很快暴露出来,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改革的需要。最后,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为世界的普遍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趋同步化。”3.3社会需要与精神交往A.马克思的把需要分为:历史自行产生的需要(由生产本身产生的需要)社会需要(由社会生产和社会交换中产生的需要)社会需要受制于具体的社会生产结构社会需要决定精神交往的程度、水平和内容B.社会对精神交往的作用首先,社会需要产生了人们的交往器官,接着是语言。人类最初的政治共同体也产生于社会需求,《理想国》中说:当我们每一个人不能满足自己,而需要更多人互助的时候,城邦产生了。一旦政治存在成为现实,新的需要又会产生。与该逻辑相关的论述现在的世界交往体系就是在需求开拓交往,交往扩大需求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现代交往媒介、发明的使用和推广、其直接动力也是社会需要。3.4精神交往内容和形式的延续性如果拿“物质决定精神”去简单的套用,许多问题无法解释。事实上,交往的内容和形式会在很远的时代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为什么?A.这是由于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一旦形成传统,延续性现象会自发产生,不依个人或某个团体的计划为转移,不能人为消灭。B.新旧精神交往的内容与形式更替非常缓慢。例证:法国大革命美国因为没有任何传统的观念,所以比其他国家表现出更多的自由精神。C.延续性对现代交往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一种制约,它更多的是传统的力量、个人的情感、个性、欲望、潜意识、文化心理等内容。与该逻辑相关的论述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