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流行的历史传染病曾造成人类历史上巨大的灾难医学科学发展,人类战胜传染病能力大大增强人类早期传染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传染病发现与发明1546年,意大利医生费拉卡斯托罗提出,疾病可通过健康人直接与患者接触传播,也可间接传播。1677年,荷兰显微镜专家虎克在显微镜下观测到细菌。1786年,丹麦生物学家奥托.弗里德里希.米勒最早著书描写细菌。1798年,英国医生琴纳发现接种牛痘,会对天花产生免疫力。1867年,消毒外科手术开始普及。1910年,德国细菌学家埃尔利希发现一种砷化合物能杀死梅毒螺旋体。1921年,卡介苗问世。1928年,第一种青霉素用于治疗。同年,百日咳疫苗诞生。1932年,德国化学家吉哈德.多玛克发明硫元素化合物能杀死链球菌。1935年,德国生物学家马克发现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1939年,美国微生物学家迪博发现抗菌素的抗菌作用。1944年,美国人发明链霉素。1955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索尔克制成脊髓灰质炎疫苗。最近30年新发传染病(见下表)发现时间病原体疾病1977埃波拉病毒埃波拉出血热1977嗜肺军团菌军团菌病1977汉坦病毒肾综合症出血热1981HIV艾滋病1982大肠杆菌O157出血性肠炎1982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1988人疱疹病毒6型突发性玫瑰疹1990西尼罗河病毒西尼罗河脑炎1992O139非O1型霍乱1995庚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1996朊病毒新变异型克-雅病(疯牛病)1999尼帕病毒尼帕病毒性脑炎2003冠状病毒变体SARS人类战胜传染病的进步隔离检疫制度的建立病原微生物的发现特异性杀灭病原微生物疫苗的应用1854年,JohnSnow对伦敦霍乱流行进行开创性的流行病学工作,在一个多世纪中,传染病流行病学已经取得巨大进展。天花于1977年在全球消灭1980年5月8日,第33届世界卫生大会庄严宣告:全世界消灭了天花1991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美洲消灭了脊髓灰质炎。2000年9月和2002年6月西太平洋地区和欧洲先后宣布消灭本土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2002年我国基本上消灭了脊髓灰质炎。2005年全球最终消灭了脊髓灰质炎。我国的传染病形势(一)传染病流行概况20世纪50年代初急性传染病死亡位居死因第二位20世纪70年代已退出前十位死因传染病发病率从解放初期2000/10万,降到200/10万左右。传染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例由20%现降到不足1%。呼吸道、肠道、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减少80%以上.但经血和经性传播的疾病逐年上升。20世纪末传染病死因构成比由19世纪的50%-60%下降至10%以下(二)中国传染病防治面临的挑战尚未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等。一些过去已经基本上控制了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如淋病、梅毒、结核等。1964–1980长达16年的时间里,淋病、梅毒等性病基本消灭。新的传染和潜在传染病陆续出现,如艾滋病、O157:H7感染、SARS、H5N1、猪链球菌感染等。西部大开发对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影响。2002年我国报告的前10位传染病发病例数传染病1病毒性肝炎2结核病3腹泻病4淋病5麻疹6伤寒7梅毒8疟疾9出血热10猩红热每年病例数658185500181454595159422583415406453420329773137114369ChineseHealthStatisticalDigest2002世界传染病流行现状虽然广泛开展计划免疫和相应的预防措施,一些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在占世界人口约75%的发展中国家,传染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48种疾病中,40种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995年全球死亡5200万人中,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占32%。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严重肆虐人类的传染病中,大致可分为4大类:(一)原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如黄热病和登革热等。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非洲大陆,黄热病呈地方性流行的33个国家,每年发生黄热病20余万例。1996年全世界报告60余万例登革热,死亡2400例。(二)疾病本身早已存在,但在发现病原体后才被真正认识,如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等。(三)疾病本身早已被认识,但未被认为是传染病,如由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引起的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人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突发性玫瑰疹、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病等。(四)疾病在人群中以往可能不存在,确实是新出现的传染病,如我国的艾滋病、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等。消灭脊髓灰质炎1347-1351年鼠疫导致2400万人死亡1910年人类与鼠疫作斗争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防治霍乱河南省某村艾滋病病人--2003疯牛病儿童AIDSSARS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截止2003年7月10日全球共诊断8437例,死亡812例我国至2003年6月确诊5327例,死亡348例.概述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体包括致病性微生物和寄生虫。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流行病学预防措施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概念: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共生状态:寄生物与人体宿主和平共处,互相适应,互不损害状态。▲机会性感染:平衡破坏,宿主损伤产生感染与免疫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一过性感染)隐性感染(coaertinfection)(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无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天然疫苗)显性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还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冰山一角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病毒者、带菌者和带虫者。携带病原在3-6个月之内为急性携带者,超过6个月为慢性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为恢复期携带;发生于隐性感染之后为健康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为潜伏期携带者。共性: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潜伏性感染:机体免疫系统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成为携带者。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者不排出病原体。感染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病原体进入人体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最常见不出现任何症状体征,免疫学检查才发现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最低出现症状、体征、病理改变免疫反应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次之不出现症状、能排除病原体潜伏性感染atentinfection少局限化、不能将病原体清除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被清除定居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invasiveness)毒力(virulence)数量(quantity)变异性(variability)感染与免疫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病原体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免疫机制非特异免疫故有免疫特异免疫适应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菌毛、定植因子、黏附作用外毒素、内毒素等成正比最低致病量不同逃避免疫制作疫苗补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外部,内部吞噬细胞等T-cellB-cellIgMIgG、IgA、IgE致病及防御机制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病原体的入侵部位病原体在体内的定位病原体的排出途径二、机体组织损伤的机制病原体的直接侵犯病原体的毒素作用机体的免疫反应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2、水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6、土壤传播7、医源性传播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有感染后免疫力传染病的特征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复发和再燃后遗症潜伏期定义:是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意义:诊断、追溯传染源、确定检疫期、选择免疫方式短潜伏期疾病:霍乱、菌痢、鼠疫潜伏期1—3周:麻疹、乙脑、HFRS、破伤风长潜伏期疾病:麻风、狂犬病、艾滋病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前驱期的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如头痛、发热、乏力、肌肉关节痛等。起病急者无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都获得充分表达,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肝脾肿大和脑膜刺激征、黄疸、器官功能衰竭等。恢复期: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次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症状再度出现,成为复发。再燃:有些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时,成为再燃。复发和再燃可见于伤寒、疟疾、菌痢等。后遗症: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称为后遗症。多见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等。(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2、皮疹3、中毒症状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传染病的特征发热发热仅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反应之一。发热的高低和长短以及体温的形式,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和治疗(抗菌药物、解热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的影响,因此未经治疗的典型病例,才可能有典型的热型。驰张热波浪热稽留热间歇热多见伤寒见于疟疾、败血症多见于伤寒缓解期、HFRS见于回归热皮疹出疹时间——水、红、花、麻、斑、伤第一天水痘、风疹第四天麻疹第二天腥红热第五天斑疹伤寒第三天天花第六天伤寒形态斑丘疹:见于麻疹、风疹出血疹:见于出血热、流脑疱疹、脓疱疹:见于水痘、天花荨麻疹:见于血清病发生皮疹的主要传染病病原体疾患皮疹形态麻疹病毒麻疹斑丘疹,疹形不易区别幼儿急疹幼儿急疹(婴儿玫瑰疹)风疹病毒风疹埃可病毒4,6,9,16型不能区别斑丘疹,临床不易区别柯萨基病毒A9,16,23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水痘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点或出血斑传染病的特征病原体疾患皮疹形态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斑疹或出血疹化脓性链球菌猩红热毒素所致红斑疹化脓性链球菌脓疱病儿童特别容易形成疱疹,脓痂化脓性葡萄球菌败血症荨麻疹样,猩红热样多型性皮疹伤寒杆菌肠热症(肠伤寒)散在玫瑰疹含有病原体脑膜炎球菌败血症型脑膜炎出血点,出血斑含有病原菌传染病的特征发生皮疹的主要传染病毒血症症状:病原体的代谢产物、细菌毒素可引起多种临床症状,如乏力、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骨骼疼痛、多器官功能衰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临床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三)临床类型1、按病情轻重分型: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爆发型;2、按病程分型:急性、亚急性、慢性3、按临床类型分型:典型及非典型传染病的特征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一、临床资料:二、流行病学资料: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指方向)2、病原学检查(确诊)3、分子生物学检测(补漏)4、免疫学检查(发展方向)5、其他检查(重要参考)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综合治疗,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二、治疗方法:1、一般及支持治疗:隔离、护理和心理治疗2、病原或特效疗法:为根治和控制传染源3、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