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遥感概论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第五章遥感图象目视解译与制图•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第七章遥感应用第一章遥感绪论1、遥感(RemoteSensing)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系统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见P2图1.1)3、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等。☆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0.05~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多波段遥感:传感器由若干个窄波段组成☆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应用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P4)4、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瞬时信息获取范围☆时效性----同一地区信息获取的重复周期☆信息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综合反映----卫星轨道的确定性、影像分幅的同一性、同一系列传感器信息的兼容性☆经济性----与传统信息获取手段相比☆局限性----相对于整个电磁波谱段而言自行阅读:课本第一章第五节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与电磁波谱•☆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电磁波(电磁辐射):电磁振源产生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称为电磁波谱。(P17,F2.3)•☆电磁波的性质:波长与频率成反比;两者的乘积为光速;电磁波传播到气体、固体、液体介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透射、吸收等现象。2、遥感技术使用的电磁波分类名称和波长(λ)范围:名称波长范围紫外线100Å----0.38μm可见光0.38----0.76μm近红外0.76----3.0μm中红外3.0----8.0μm热红外8.0----15.0μm远红外15----1000μm微波1----1000mm无线电波1000mm(1m)3、电磁辐射与黑体辐射☆辐射源: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不仅能够吸收其他物体对它的辐射,也能够向外(发出)辐射。☆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单位:J(焦耳)。☆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单位:W(瓦)。☆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W/m2。辐射通量密度、辐射亮度(P18)☆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光谱吸收系数(吸收率):α(λ,T)光谱反射系数(反射率):ρ(λ,T)绝对黑体:α(λ,T)=1;ρ(λ,T)=0☆黑体辐射规律:(P20,F2.7)(1)黑体的辐射(发射)能量----辐射出射度(M)是波长λ和温度T的函数;某一波长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Mλ是指在某一单位波长间隔(λ~Δλ)的辐射出射度。在紫外、可见光和红外波段Mλ与λ5成反比;在微波波段,Mλ与λ2成反比与T成正比。(2)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M:黑体对所有波长的(发射)辐射能量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M~M(T)。即:M∝T4(P20,F2.7)F2.7表明总辐射出射度M与温度T的关系是:随着温度的升高,M的值急剧增大;不同温度下的M值在波长—能量曲线图中,展现为一系列互不相交的曲线(族)。(3)黑体辐射出射度Mλ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λmax与黑体自身温度T的关系:λmax与T成反比。即:黑体温度越高,其总辐射出射度M的曲线的峰值就越向短波方向偏移。(太阳的λmax=0.47μm;地球λmax=9.0μm)4、实际物体的辐射☆发射率ε(比辐射率)的概念:物体(地物)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之比。☆物体的发射率等于该物体的吸收率:αλ=ελ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发射率:0<ελ<1☆物体的发射率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物体的发射率与身的性质、物理状况(如粗糙度、颜色等)有关;物体的表面温度受自身的比热、热惯量、热导率、热扩散率等影响较大。☆黑体的ελ=ε=1;灰体的ελ=ε=常数1;选择性辐射体的ελ1,且随波长而变。(P21,表2.3;P22,F2.10)5、太阳辐射☆太阳常数:在不受大气影响的情况下,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通常指日地平均距离,约1.496×108公里)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黑体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其数量为:1.360×103瓦/平方米。☆太阳辐射(太阳光谱)的主要特征(P25,F2.11)(1)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层顶时与60000K黑体的辐射能特征基本相同:辐射能的强度特征、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特征。(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后,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强度有所减少,而且存在多个O3、CO2、H2O的吸收带。(3)在0.3~0.47μm范围内,随波长的增加太阳辐射能急剧增长,在0.47μm左右达到极大值;随波长的继续增大,太阳辐射能逐渐减少,在中红外波段,太阳辐射能已相当微弱。(4)在0.6μm附近有一个O3的吸收带;在0.7、0.9、1.1μm附近有三个水汽的吸收带、在1.4和1.9μm附近太阳辐射能完全被吸收;CO2的强吸收带在2.7和4.3μm附近。(5)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43.5%集中在可见光波段38.6%集中在近红外波段。(P25,表2.4)6、大气吸收、大气散射与大气窗口☆大气层次与成分(自行阅读)☆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P28,F2.14)☆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引起。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I∝λ-4。----天为什么是蓝的?日出日落时天空是橙红色?☆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烟尘、小水滴和气溶胶引起。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I∝λ-2。米氏散射在光线前进方向比向后方的散射更强。☆非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云雾中水滴粒子的直径与可见光相比;云为什么是白色的?☆散射作用与波长的关系:瑞利散射主要发生在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米氏散射发生在近紫外~红外波段,但在红外波段米氏散射的影响超过瑞利散射;在微波波段,由于微波波长远大于云层中水滴的直径,因而属于瑞利散射类型;此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散射强度相对很弱,透射能力很强,故微波具有穿透云雾的能力。☆大气的折射与反射:大气的折射率与大气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大。因而,电磁波(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轨迹是一条曲线(P31,F2.17)。大气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并与云量密切相关。☆大气窗口:将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0.3~1.3μm1.5~1.8μm和2.0~3.5μm3.5~5.5μm8~14μm0.8~2.5cm7、地球电磁辐射的基本特征根据课本34页图2.20。自行总结8、地球表面的热辐射特征☆温度为300K的黑体,其电磁辐射的波长范围是:2.5~50μm。☆地球表面的发射辐射能量集中于近红外波段和热红外波段;在热红外波段,地球的发射辐射能量远远大于太阳的电磁辐射能量,通常称地球的发射辐射为热辐射。☆地球表面的热辐射(能量)与自身的发射率、波长、温度有关:M(λ,T)=ε(λ,T)×M0(λ,T)☆发射光谱曲线:某种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曲线。☆观察图2.22可以发现:随着二氧化硅含量的减少(酸性---基性)岩石发射率的最小值向长波方向偏移。☆由于地表温度的日变化,热红外遥感应在一天中的何时进行?9、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反射率与镜面反射、漫反射(朗伯面)、实际物体反射(方向反射)☆对于地球表面而言,入射辐射能量(入射辐照度)由太阳的直接辐射和经大气散射后又漫入射到地面的能量组成。在晴朗、干燥的天气下,后者可以忽略不计。☆地物反射光谱曲线:地物反射率随波长λ的变化曲线。☆课堂讨论:四种典型地物----雪、小麦、沙漠、湿地在可见~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光谱特征。☆土壤、水体、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地物反射光谱的实验室测量和野外测量七、地物的透射光谱1、可见光波段:透明地物2、红外波段:半导体3、微波3、人工辐射源(1)微波辐射源*全天时、全天候的探测能力*对干燥、松散的物质有一定的穿透能力(2)激光辐射源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1、气象卫星系列☆高轨气象卫星(静止气象卫星)----地球同步轨道轨道高度:36000公里信息采集时间周期:约20分钟分辨率:1.25~5公里主要应用领域: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性天气过程日本静止卫星GMS全球圆盘图空间分辨率为:可见光公里、红外5公里1.25☆低轨气象卫星----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800~1600公里信息采集时间周期:每天固定时间经过固定地点;美国NOAA卫星系列,双星运行,上下午各获取一次信息。扫描宽度:2800公里分辨率:星下点1.1公里,边缘部分4公里NOAA气象卫星的光谱特征:波段序号波长范围(μm)光谱效应10.58~0.68白天云、地表20.725~1.0云、水泥、植被、水33.55~3.93火灾、夜间海温410.3~11.3海、陆、云顶温度511.4~12.4海、陆、云顶温度相关资料:NOAA(NationalOceanic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是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英文缩写。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TIROS-1),奠定了气象卫星业务系统的技术基础。现在,极轨气象卫星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TIROS-N于1978年10月13日发射成功并开始运行。这个系列共有11颗卫星:TIROS-N/NOAA-A到J。NOAA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发射前以字母标号,入轨运行后以数字标号代替,如1984年12月12日发射的NOAA-F运行后更名为NOAA-9。NOAA极轨气象卫星采用双星运行模式,单号星从南向北飞,经过赤道时间为地方时14:30;双号星从北向南飞,经过赤道时间为地方时07:30。目前,在轨运行的是NOAA-13、NOAA-14和NOAA-15(据悉,未能正常工作)。表2FY-1C的波长范围和光谱效应序号探测波段(µm)探测对象(光谱效应)10.58~0.68云、植被20.84~0.89植被、大气校正33.55~3.93灾情及夜间温度410.3~11.3洋面及陆表温度511.5~12.5洋面及陆表温度61.58~1.64作物水分及地表温度70.43~0.48海洋水色80.48~0.53海洋水色90.53~0.58海洋水色100.90~0.965水气含量中国FY-1B气象卫星四轨拼接图象地面分辨率公里1.12、陆地卫星系列☆美国陆地卫星系列Landsat美国陆地卫星系列的基本特征卫星系列Landsat1Landsat2Landsat3Landsat4Landsat5Landsat6Landsat7发射时间1972.7.231975.1.221978.3.51982.7.161984.3.11993.10.51999.4.15结束运行时间1978.1.61982.2.251983.3.31已结束运行运行1993.10.15正式确认未能成功入轨设计寿命6年;“地球使命计划”轨道特征与倾角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98。2º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98。2º回归周期18天16天扫描宽度185公里搭载的传感器反束光导管摄象机RBV;多光谱扫描仪MSS多光谱扫描仪MSS;专题制图仪TM增强型专题制图仪ETM再增强型专题制图仪ETM+(ETMPlus)美国陆地卫星系列Landsat5~7主要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TM、ETM:30米ETM+:15米相关资料:地球观测系EOS(Eart

1 / 8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