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方法相信各位护理工作者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的间歇清洁导尿解小便方法并不陌生,有时为了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我们还会制定膀胱功能训练计划。但是我们凭什么确定清洁导尿的时间点和膀胱功能训练计划呢?简易膀胱容量测定可帮助判断膀胱容量、压力、残余尿量,从而指导膀胱训练,减少膀胱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对排尿的控制能力。它是根据压力量表的原理,将压力表与膀胱相通、膀胱内压力可随储量改变而对外显示的指导思想设计自制的简易装置。测定装置的设计和制作:标有垂直刻度输液管(简称压力表)、高度80CM(测压时如遇膀胱痉挛压力可达到此高度),其0CM点有接头与Y型冲洗器管连接,Y型接口可与尿管、测压管、冲洗器管相通。(见图1)实际操作: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加热至与人体体温一样的温度(防止液体过冷引起膀胱痉挛)与测定装置垂直悬挂与输液架上,悬挂的高度为压力表上标尺的0CM点与尿道口在同一水平,患者平卧,开始自行解小便,同时辅以膀胱刺激诱导反射性排尿至不能解出为止。撕开一次性导尿管包装,打开石蜡油瓶盖,带一次性手套,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周围,拽出一次性导尿管,蘸取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前端,插入尿道,尾端接尿壶,导出尿液并计量(此为第一次导尿量),留尿样检查尿常规,观察尿液颜色、气味、有无沉渣、絮状物、结石等。将0.9%氯化钠注射液、输液器、压力表、尿管通过Y型接管相连,打开开关,让0.9%氯化钠注射液滴进膀胱,速度60-120滴/MIN,密切观察和记录每进入50ML时压力表上H2O柱的刻度,并绘制膀胱储量与压力的曲线图。出现膀胱痉挛,可见压力表内H2O柱波动并迅速上升,此时酌情减慢滴速。压力表H2O柱达40CMH2O时停止注入,导出膀胱内液体并计量(此为第二次导尿量),导尿完毕拔出导尿管,安置患者,整理用物。确定导尿时间:大膀胱的导尿时间点以膀胱内尿液生成量达500ML时为宜的前提下夹闭导尿管,餐后每小时开放1次,记录每小时尿量,连测3天,分析餐后膀胱储尿达500ML时间点,该时间点即为导尿时间点;小膀胱遵循饮水计划2的前提下,以餐后膀胱内压力达40CMH2O的时间点为导尿时间点(即第2次导尿量为依据),或在患者掌握自己的漏尿时间点前导尿或在运动前导1次;如非膀胱痉挛引起而是由膀胱挛缩引起的小膀胱可在漏尿时间点前导尿,平时可用尿套接尿,要求患者每天在相同的饮食、运动及体位的情况下记录漏尿时间点,掌握其中的规律;正常膀胱容量的患者,膀胱储尿达300ML-500ML时导尿,导尿时间点的设定方法同上。大、小膀胱患者在间歇清洁导尿的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均用测定装置测定,以比较采取措施后膀胱容量的变化。膀胱训练:大膀胱患者在导尿前进行叩击膀胱,轻拽阴毛,刺激大腿内侧以及挤压等物理方法以引起反射性排尿、反射性膀胱,逐步恢复膀胱逼尿肌的张力;小膀胱在解除膀胱痉挛后可通过上述物理方法刺激,使膀胱的顺应性增强。训练在测定装置测定后即开始按计划进行。评定内容:1.残余尿量:嘱患者自解小便,同时辅以膀胱刺激至不能解出为止,此后立即导出的尿量即为“残余尿量”。2.膀胱容量:压力达40CMH2O时,行第2次导尿,导出的液体量即为膀胱容量,膀胱容量包括注入的氯化钠注射液量加第1次导尿后膀胱内尿液生成量。注入量500ML而压力40CMH2O为“大膀胱”;压力达到或40CMH2O而注入量300ML时为“小膀胱”;注入量在300ML-500ML时压力达40CMH2O为正常膀胱容量。膀胱容量测定的意义在于区分膀胱属于何种类型。大膀胱与膀胱括约肌过紧、逼尿肌无力而患者又无意识及时排尿、尿液过多潴留,导致膀胱长期过度扩张所致;小膀胱与膀胱痉挛或与长期留置尿管而又不定时夹管、导致膀胱长期处于空虚状态或尿液过少潴留,膀胱得不到充盈所致。在制定间歇清洁导尿计划前进行膀胱容量、压力测定,对设定间歇清洁导尿的具体时间点及防止膀胱感染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及膀胱训练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