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什么是“资本—帝国主义”?这个概念表达的实质含义是什么?“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摘自《共产党宣言》1,近代列强为什么要以战争作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手段?资本扩张的需要,是近代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两个世界体系(华夷秩序与西欧国际体系)逻辑的根本对立,不利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这是列强屡次发动战争的逻辑前提。西方列强占有显然的军事优势,并有强大的经济支持,这是其屡次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中国相对落后(相对欧美)和相对强大(相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两面特性,是近代中国遭受多次侵略战争的一个经常性因素。列强的军事侵略及其他侵略手段,加上晚清政府的无能和无知等原因,使近代中国丧权深重,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1871年,俄军侵占伊犁。1881年签订《改定伊犁条约》。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中日《北京条约》。1883—1885年,中法战争。《中法新约》。1888—1889年,英国侵犯西藏,第一次侵藏战争。《中英会议藏印条约》。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1903—1904年,英国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拉萨条约》。1904—1905年,日俄在东北进行日俄战争。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1914年,日本与德国在山东进行了日德战争。日本强迫中国签订《关于山东之条约》。清末民初比较重要的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2,对中国政治方面的侵害。直接割占、租借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资料——割占中国领土的条约主要有:英国:1842:《南京条约》、1860:《中英北京条约》、1898:《拓展香港界址专约》。葡萄牙:1887:《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俄国:1858:《瑷珲条约》、1860:《中俄北京条约》、1864:《堪分西北界约记》、1881:《改定伊犁条约》日本:《马关条约》俄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势力范围方面:德国:1898年:强租胶洲湾,把山东划为自己势力范围俄国: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作为自己势力范围英国:强租威海卫和香港新界,并把长江流域作为自己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把两广和云南作为势力范围日本:把福建作为自己势力范围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图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主要有:侵占中国主权,如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权、驻军权等。驻华公使对华政治横加干涉。把持海关行政等。赫德(1861—1908年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在治外法权和不平等条约的制度下,外交使团及其在条约口岸的领事馆的属员实际上可以认为中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公使们借故生端地警惕着一切违反条约的真实的或想象的情况……他们像要求撤消在长江和珠江航行的障碍那样,也毫不犹豫地屡次企图要求镇压那些所谓辱骂外国人的出版物。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和力量,攻击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授给其他强国排他性的特许权或与之订立合同的行动。前美国公使田贝在1906年写到:‘在欧洲国家,如果他试图做这些事情中一小部分,他就会拿到护照离任。’”——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80页费正清(1904—1991年)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如:帮助镇压太平天国、1870年的天津教案、残酷镇压义和团等。3,对中国经济方面的侵害强开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进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强开通商口岸《南京条约》:广州厦门,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天津条约》:牛庄(营口),登洲(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洲(汕头),琼洲,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北京条约》:天津。如何看待帝国主义强开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首次规定协定关税《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7月22日):“值百抽五”。1858年《天津条约》:商船可在各口岸自由转口,再交2.5%就可通行内地。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1865年开始出现入超,除1872—1876年这5年中国有小额出超之外,一直入超。1865年到1868年中国每年入超750万海关两,1890年至1894年,每年入超增加到3400万余海关两。自1895年马关条约明文承认外资在中国自由设厂后,1895年至1913年在中国新设工厂130多家。清末民间流传的讽刺列强瓜分中国铁路权益的漫画如何认识近代中外贸易?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自1896年美国在北京门头沟同中国“合办”煤矿开始到1911年前后,中国93%以上的铁路,83.8%以上的长江航运吨位,9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90%以上的机械采煤,100%的铁矿开采和生铁冶炼,都操纵在帝国主义手里,另外,41.2%的纱锭和49.6%的布机也为外资所有。财政:每年4000—5000万两的关税、盐税大部分用于偿还债务。1911年,全国9618.1公里的铁路中,由外国控制的达8952.5公里,占93.3%。中国自主修筑的铁路只占6.9%。航运业:1877年,中国占36.7%,外国占63.3%;到1907年,中国只占15.6%,外国占了84.4%。1911年,长江航运吨位中,太古、怡和、日清三个轮船公司就占了83.8%,轮船招商局仅占16.2%。4,对中国文化方面的侵害文化交流还是文化侵略?简评传教活动。“除了不得不这么办,他们不愿意进入中国人的世界。他们的整个目的是让中国人进入他们的世界。”——《剑桥中华民国史》192页5,列强侵略中国的客观后果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急剧改变了中国的利益结构(特别是地域分布和阶级构成方面),中国不平衡发展加剧。中国社会处在剧烈变动和尖锐冲突之中。在客观上促使了中国新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总的来说,就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他们的侵略、压迫的过程。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临的神圣使命。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励的斗争。中国民众的反抗与“官—民—洋人”的三角关系。洋人怕怕官怕民众中国军民反抗的伟大成果——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晚清的两次边疆危机瓜分危机的显现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扩展:东亚地域安全结构与中国的安全困境中国尚能保持领土基本完整的再分析(上次课已讲,这里只是作一个展示)1,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是最基本的原因。2,帝国主义的相互牵制。3,资本主义战争目的的变化。4,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等硬国力因素亦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几点印象:1,如刚才分析,中国人民的反抗坚韧持久、力量强大。这是中国仍能保持部分主权和领土的基本完整的首要因素。2,在整个十九世纪后半期,反抗水平总的来说还不高,尚处于自发抗争的阶段。3,下层民众和精英分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脱节。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晚清反侵略战争不断失败的主要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软国力”与“硬国力”对甲午战败的一个案例分析.(二)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这里的民族意识实际上是指民族国家意识,即在中央政权直接管制下的疆域内,国民对于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共同自觉。何谓觉醒?觉醒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意指对某事物比较正确、比较清醒的认识状态。因此,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即指国人对于世界大势开始有一比较清醒的认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19世纪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睁眼看世界”与“师夷长技以制夷”(1),开始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未知王化者言之。故曰:先王之待夷狄,如禽兽然,以不治治之。非谓本国而外,凡有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且天下之门有三矣:有禽门焉,有人门焉,有圣门焉。由于情欲者,入于禽门者也,由于礼仪者,入于人门者也,由于独知者,入自圣门者也。诚知夫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只良友,尚可称之为夷狄乎?”——魏源:《海国图志》(2),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的主张。其中,长技不仅包括战舰、火器,而且包括养兵练兵之法,颇为难得。此阶段中,林则徐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二阶段: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西方了解的加深,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开始从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且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第三阶段: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才开始有了较为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形容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因此,康提出了“保国、保种、保教”。严复:第一次提出了“救亡”的口号,并翻译《天演论》,从理论上阐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孙中山:创立了以拯救民族危亡、建立新国家为己任的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民族觉醒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主要表现:1,意识到民族危机的有识之士要广泛得多。2,开始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变革提上实践日程。少数先进的中国人甚至开始走上革命道路。3,开始使用近代理论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危亡险境。但这时的“觉醒”还无法与五四时期的“觉醒”相提并论。“五四”标志着又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到第四章再来讲它。对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的一个分析框架。器物层次(洋务运动)——制度层次(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思想层次(新文化运动)这个分析框架对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三章和第五章的第一节都非常重要。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