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曹丕《典论·论文》第一讲:古代散文的美学历程一、文的三项意义1、“文”字的本意《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文是象形字。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本义是指花纹,纹理。“文”还是汉字的一个部首。2、引申为一切有纹理、有结构的事物。《文心雕龙》: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第一讲:古代散文的美学历程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3、专指文字以及由文字所组成的文章。二、文的概念演进1、先秦时代的“文”在先秦时代,“文”或“文学”的术语,是指文采或典籍,通常不是指文体。例如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说君子要有内在修养和精神,要有外在风范和表现。2、西汉的文体意识文章一词到西汉有了文体意识,专指诗赋等韵文,而文学一词常指儒学及学术著作。3、曹丕《典论·论文》曹丕《典论·论文》分文为四科八类:“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能备其体。”4、“文笔”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笔”说,以有韵无韵为旨归,把有韵之文称为“文”,把无韵之文称为“笔”,试图划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5、《昭明文选》的文体意识《文选》一书,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组织文士编选而成。《文选》自成书后,备受世人欢迎。唐朝学者李善为之作注,使《文选》愈加流行。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萧统的《文选》分文体为37目,其中诏、册、令、教、文、表、书、启等多达33目属散文,他的选文标准已明确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以“能文为本”。6、散文唐宋时期,古文家为矫正六朝、初唐骈体文的弊病,倡导单句散行的“古文”。南宋周必大称这种单句散行的古文为散文。这个散文术语的意思与唐宋古文家所说的古文涵义相同。明清时期,古文作品已积累到蔚为大观的地步,所以学者为之分类便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姚鼐《古文辞类纂》分古文文体为十三类。《古文辞类纂》是学习古文的重要参考书。7、纯文学样式的散文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界受西方文学界文体分类思想的影响提出并建立起了散这一文学概念。它是一种纯文学样式,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为四大文学体裁。三、中国古代散文的演进阶段1、先秦两汉时期A、实用目的这一时期,散文的各种形式都注重实用性质。甲骨卜辞、《易》传、钟鼎彝器的铭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无不为说明一定的道理,叙述一定的历史事件,记载一定的契约等实用的目的而撰写;为抒情而作、为审美而作的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尚未真正形成。B、向着美文学努力然而,这一时期,各种散文也都在实用中不甚自觉地向着美文学作着各种努力。例如甲骨文就力求行文的简洁,表意的明晰和章法的有序。《易》传则追求简要而能深刻。历史散文已经很注意条理清晰,文约事丰,人物醒目。诸子散文为阐说哲理,使用了各种文学手段。散文发展到汉代,多数文体已经形成,艺术手法已经相当完备。一封书信也可以是情理兼具的。司马迁《报任安书》就是很好的例证。例1,甲文一例: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比较汉代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例2,坤卦第一爻:履霜,坚冰至。这五字是说脚下踩霜之时,冰封大地的日子也就快来了。中土大地深秋接着严冬,这是个客观的气象描述。但放到《易》卦里,它的意义就不一样了。见仁见智,《象》则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顺的意思)致其道,至坚冰也。”为了理解以上话语,我们引述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讲解来做参考:“阴阳之气无为,故积驯履霜,必至於坚冰。以明人事有为,不可不制其节度,故於履霜而逆以坚冰为戒,所以防渐虑微,慎终于始也。”(《周易正义》)例3,《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晋国大臣赵盾)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晋灵公)介(宫廷卫士),倒戟以御公(晋灵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南朝社会经济发展,文学人才众多,几代帝王多喜爱文学,提倡文学。这样,朝野上下,竞相驰骛,务求言词吐属之雅,不仅书、论、章、表、颂、赞等传统的散文品类都用骈语,连抒情、写景,甚至日常交往的文字,也被骈化。图为《六朝文絜》书影。《六朝文絜》是一部六朝骈体文的著名选本,编选者是清代学者许梿。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有了自觉的文学意识。曹丕把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不仅品评当时的文人和文章,还自觉地对各种文体特点和文学作品的抒情问题作了理论的探讨。这一时期,作家的主体意识增强,对文章形式美的追求导致了文章的骈偶化。到了南朝,骈体文风行于世。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大盛于南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散文文体,富于文学的审美特征。骈体文,又叫骈俪文,简称骈文。两匹马并驾叫做骈,夫妻成双叫做俪,骈俪的名称正是对这种文体主要特点的的概括—语句结构的平行和对偶。骈体文又叫四六文,因其句式多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中间偶尔穿插三字句和五字句,调节音韵节奏。这是为文意识十分自觉明确以后才可能形成的文体。例5,(梁)吴均《与宋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不仅是诗歌,南朝其他文体里,山水风景也占了不小里的比例,骈文中经常涉及景物描写,自然审美的情趣比魏晋也显著增加。吴均《与宋元思书》,写富春江沿岸的景物山川风景,行文简练清丽,山水之美摄人心魄。天色、山色、水色、气色,泉声、蝉声、鸟声、猿声,真可谓有声有色;再加上山势、水势、树木形态的描写,富春江的美是被写活了。在一封信里谈到旅行途中的风景,竟然如此经意结撰文辞,文的意识是够深入人心的了。富春江因南朝文咏较多,遂成为名胜地。这个影响到了唐朝继续起作用。于是,富春文咏继续积累。这终于影响到了画。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画过不少富春江风景,其中一幅长卷《富春山居图》最为优秀,特为后世画坛所重。黄公望年近八十时,去富春游览,后历时四年画成此幅长达六米多的卷子。图为《富春山居图》卷首,一枚枚自民间至皇家的收藏印,说明此图的辗转历程。3、唐宋时期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古代散文发展至此,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有了自先秦以来散文写作的实践经验积累和文论文评积累,唐宋散文,无论骈体或散体,都取得了空前得成就,散文创作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能够高度统一在一起,许多应用文体,在唐宋作者的那里,也能体现出高度的文学价值。唐文总量大约二万余篇,作者三千三百多人。宋文总量更多,大约十万余篇,作者五千余人。唐宋散文,不仅数量空前,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创作质量之高,题材、体裁、风格、流派的多样化以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唐宋八大家”更是后人模仿的榜样,代表着中国传统散文的最高成就。古文和骈文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著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代表了古代散文的创作高峰。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许多散文名篇都出于这八位巨匠之手。4、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古代散文承续唐宋辉煌而又有所因革扬弃的时期。散文实用性和审美性的问题既已得到解决,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古文和骈文的文体功能也就成了写作者的日常功夫。丰富的散文遗产使写作者在参考学习之时,自然会产生目光局限的现象,厚此薄彼,强调一点,就有了流派意识。这一时期,古代白话文正在发展壮大,散文写作是否应该汲取白话文写作经验也构成文家思考的问题。“怎样写”的教科书式的小册子也就应运而生了。到了桐城派古文家那里,古代散文的文法最终被总结出甲乙丙丁来了。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