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知识小结1观潮1、“观潮”中“观”的意思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的意思是“景象”,在文中指潮来时的景象。2、本文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到奔腾西去的过程,这种景象可以用古诗“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加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来形容,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3、本文的中心段(中心句)是:“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在全文中的起开门见山,总领全文的作用。全文是围绕“奇”这个字来写的。4、本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有:“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描写钱塘江大潮形态的词语有:“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漫天卷地”。5、“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句话把水浪比作“水墙”,形容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6、课文中的直接描写是:大潮的声音和形态;间接描写是: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是一个比喻句,用千万匹白色战马来比喻浪潮到来时的气势,用山崩地裂的声音来比喻大潮来临时的声响。充分体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真是“天下奇观”。2走月亮1、本文的作者是吴然,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一共出现了4次。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反复”,好处是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更有感染力。2、这篇文章写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在月光下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表现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及“我”在月光下的无限乐趣。“走月亮”的意思是:在月光下散步、行走。3、“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阿妈比作美丽的月亮,形象生动地写出阿妈对我的种种启示和引导。4、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留着月光。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潺(chán)潺的溪水,穿过碎石、穿过草丛,散发出山草和野花的清香;皎洁的月光映照在水面上,波光闪闪。5、“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倒映在小水塘中,水中就有无数个的月亮的倒影,就像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3现代诗二首1、《秋晚的江上》作者是刘大白。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季节)黄昏(时间)江上(地点)的美丽景色,描绘的景物有鸟儿、斜阳、江上、芦苇,流露出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2、一个“驮”字,写出了鸟儿的疲倦之感。3、“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话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把芦苇写作了红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芦苇在夕阳下的美丽动人。4、《花牛歌》的作者是徐志摩,他的代表作有《再别康桥》。5、《花牛歌》描绘了花牛在草地里坐、眠、走、做梦时的样子,表现了花牛的天真可爱。4繁星1、本文的作者是巴金,代表作有《家》、《春》、《秋》。全文的中心句是: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作者在从前在家乡看星星、三年前在南京看星星、如今在海上看星星,表达了作者对星星的喜爱和对母亲的怀念。2、半明半昧的“昧”是暗的意思,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忽明忽暗。3、“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繁星下的夜比喻成了母亲的怀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宁静快乐的心情。4.“我仿佛听见他们在小声说话”,星星可能会说:睡吧,好孩子,忘记一切烦恼,只要记住这个美丽的夜晚。十、课外积累:1、描写浪潮的诗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淘沙》唐刘禹锡2、日积月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唐王维3、表示时间短的词语:霎时顿时忽然刹那间一刹那眨眼间4、成语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2第二单元知识小结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1、故事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2、课文中的五粒豌豆中,曾经想飞到广大世界的豌豆被鸽子吃掉了;在地上打滚的两粒豌豆也被鸽子吃掉了;想飞进太阳去的豌豆落在了水沟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豌豆落到了长满青苔的裂缝中,长成了豌豆花,陪伴生病的小姑娘。3、“想飞进太阳里”最后“却落到水沟里去了”的那颗豆子自己认为是最了不起的一粒,可以看出它的性格特征是狂妄自大。3、五粒豌豆中我认为被青苔包裹的豌豆最了不起,因为它不仅发芽、开花,而且让生病的小姑娘看到了希望,渐渐好了起来。4、“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这句话中“它”指的是被青苔包裹的豌豆,这句话把豌豆比作了囚犯,说明了豌豆掉落的缝隙很小,成长环境并不好。5、豌豆开花的那一天,为什么作者写“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答:因为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一个钟头,感受到了快乐,并且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个节日”。6、读了这篇童话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是可贵的,更可贵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价值。6蝙蝠和雷达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身上得到了启示。”这是一个设问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第一次实验:蒙住蝙蝠的眼睛;结果:蝙蝠没有撞到绳子;得出的结论:蝙蝠不是利用眼睛导航。第二次实验:塞上蝙蝠耳朵。结果:撞到绳子。得出的结论:蝙蝠是口耳配合飞行探路。第三次实验:堵上嘴。结果:撞到绳子。得出的结论:蝙蝠是口耳配合飞行探路。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反复”指的是科学家进行的三次试验。“终于”一词说明了结论不是轻易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4、蝙蝠是怎样利用口耳配合探路的呢?答: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5、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耳朵,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大脑。6、我还知道仿生学的例子:电子蛙眼,利用青蛙的眼睛看静物迟钝,看动物灵敏的特点。7呼风唤雨的世纪1、《呼风唤雨的世纪》讲了先用设问的方法指出人类用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接着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具体介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后,作者指出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告诉我们要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要热爱科学。2、“呼风唤雨”原意是指“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3、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这句诗是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8蝴蝶的家1、《蝴蝶的家》作者是燕志俊,写了作者想象蝴蝶在下雨时藏身何处,不仅写出了作者对蝴蝶的喜爱,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思考,提出问题。2、“想到这里,我简直是没法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作者想到了蝴蝶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蝴蝶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水都不能沾污),还想到了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所以才会着急。3、小蝴蝶的家在哪儿?小作者是怎么想的?你怎么想?答:(1)小蝴蝶藏在一个秘密的家里,她们的家一定美丽而甜蜜。(2)小作者没有肯定的答案,猜想过屋檐下、麦田里、松林里、花园里的花、老树干的底面、桥下面、树叶下面。(3)我想,小蝴蝶大概藏在一个既美丽又甜蜜的家里。4、文中多次反复“我真为蝴蝶着急”,强调了作者着急的程度。因为作者找了多次都没有找到蝴蝶,所以更着急了。八、课外拓展1、带数字的成语:横七竖八、七上八下、一清二白、三心二意、四平八稳2、含有正反义词的词语:横七竖八、天旋地转、南辕北辙、上天入地3、ABB式词语:红彤彤绿油油黑乎乎慢吞吞静悄悄懒洋洋黑压压水淋淋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4、日积月累(1)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2)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一一[汉]王充(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4)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3第三单元知识小结9古诗三首《暮江吟》1、《暮江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暮江吟”的意思是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残阳:晚霞。瑟瑟: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呈现出的青绿色。诗意: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怜:可爱真珠:通珍珠。似:好像诗意: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4、残阳照在水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写出了太阳离水面非常近,也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5、诗人把露珠比作“真珠”,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题西林壁》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北宋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题写。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启迪人们认识事物要多角度观察、多角度思考。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从正面看。侧:从侧面看。各不同:不相同。诗意: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识:认识;清楚。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缘:因为;由于。诗意: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4、诗的前两句写了诗人从正面、侧面不同的角度,处在远、近、高、低不同位置观看有不同的感觉。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想到一句俗语:“当局者迷。”《雪梅》1、《雪梅》的作者是宋代的卢钺,他自号梅坡。这首诗运用咏物言志的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2、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降:服输。骚人:诗人。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逊:不及,比不上诗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10爬山虎的脚1、本文作者是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2、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往上爬的。告诉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爬山虎的脚指的是爬山虎茎上的细丝。3、在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时,作者写了三个方面:(1)脚的样子(2)脚是怎么爬的(3)脚和墙的关系4、“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爬山虎茎上的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5、“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段话中第一句话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第二句话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第三句话写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6、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爬的:触墙,细丝头上变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7、通过课文我们体会到作者观察的方法是细致、长期连续观察。11蟋蟀的住宅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法布尔,他是法国的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这篇文章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修整过程,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2、(第5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