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提升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一)现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需要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能适应环境、与人正常交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具备较好协调能力的表现。教育部1999年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方面,文件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克服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学校是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导机构,学生成长需要学习的人际认知和人际技能,应该由谁来教给学生呢?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人际交往对儿童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通过人际互动,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建立适当的自我概念。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学校是小学生一生中可塑性最强时期的主要生活环境。小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学。小学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但是,许多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些小学生不能与他人和谐共处,致使学习效率下降;有的小学生内心冷漠,对集体他人漠不关心,无动于衷;有的小学生气量狭窄,处世为人“我”字当头,容不得别人比他强;有的小学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发怒,甚至还会产生偏激行为。这常常会引起他们的离群、冷漠、自卑、抑郁甚至敌对和反社会化倾向,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关键期对学生实施人际交往辅导。所谓人际交往辅导就是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理论、技术和手段、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和活动,以此改进学生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推动学生人格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三)本校实际情况使对小学生进行校内人际交往辅导成为必然就我校《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前期情况看,虽然我们从研究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内容、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途径、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技巧、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策略入手,对全校学生实施了人际交往辅导工作,而且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学生的交往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仅增强了小学生的校内交往意识,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伙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发展。但是,我们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良好心态与技能、交往行为方式,加强与与家长、社区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发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闭式的教育。但人作为网络中的点,学校人际关系的构建却是一个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它不可能关起门来,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把研究范围辐射到家庭、社区,与他们有机结合,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辅导,协调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人际交往环境,同时争取社区有关部门的配合,创设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巩固并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继续提出并深化小学生人际交往辅导的实践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教育意义。二、课题的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一)课题研究的目标1、总目标:(1)学生目标: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辅导,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人际交往的辅导,引导小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交往的实际锻炼,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通过训练学习人际交往的良好态度、行为、技能和技巧、艺术,促进学生的社会进程,最终推动学生人格的成长与成熟,增进学生心理健康。(2)教师目标:通过实验促使我校班主任对人际交往辅导有更准确的认识,提高课题组成员和全校班主任的教科研能力和教育素养。(3)学校目标: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构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人际交往的辅导模式。2、特定目标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在课堂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烦恼。了解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分享意识和合作竞争意识。体会父母、老师的爱,学会尊重老师、父母,关心老师、父母。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学会关心、尊重、理解、赞美他人,全面(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小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准备从调查我校学生的交友意识、交往态度、交友能力、交往方式入手,全面分析我校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而探究小学生人际交往辅导的内容、技巧、途径、策略等,对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使他们“殊途同归”。2、小学生人际交往提升的内容(1)交往心态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交友观、友谊观;确立情感重于金钱、地位的观念和诚实、信誉高于一切的观念;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增强其在积极主动的交往中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反省自身的交往意识。(2)交往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学会赞美、学会解释、学会沟通,恰当地进行心理换位,变我向思维为他向思维,消除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和误会。(3)交往行为方式矫正学生的交往方式有退缩型、攻击型与自主型几种。学生只有在自主型的交往中,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个性。交往辅导必须致力于变革学生的交往方式,矫正退缩型和攻击型的交往方式,消除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和误会,进行必要的社会技能训练。三、研究对象和步骤1、研究对象:三、四、五、六年级学生2、研究步骤:(1)时间划分:阶段时间主要内容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4至2015.6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组织教师开展基础理论学习和有关人际交往辅导理论的学习,包括课题研究方案。3、开展心理测评(前期测验)和建立心理档案。采取问卷调查和观察相结合的手段对本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一些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形成的原因,修订方案、计划。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7—2015.121、调整课程,制定课题研究具体实施计划,并有计划地组织课题组的教师。3、学生个别辅导、团体辅导。4、开展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5、积累、收集研究的数据和具体材料,包括有关计划、活动课设计、教学反思、论文、个案、观察日记、辅导记录、学生活动记录或其他学科渗透教案、测试结果以及体现研究成果和问题的一切书面、音像材料。第三阶段2016.2—2016.41、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和数据,分工负责撰写实验经验,汇编心理活动课设计、论文、个案。2、撰写结题报告。四、研究方法与过程1、研究方法:(1)调查法:⑵研究过程:就是把研究步骤具体化.①研究工作一步一步怎么做的.②如何运用方法开展研究的,要充分体现是如何运用研究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理性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⒋研究成效主要阐述:⑴认识成果,即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丰富了哪些观点,对这个问题的感悟与思考等.⑵操作技术成果,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形成的操作技术/路径/模式/方法等,并用高度概括的文字呈现出来.⑶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学生进步/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提升等.⒌问题讨论与建议⑴问题讨论:主要是讲不足,两三条即可.⑵建议:结合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醒别人开展类似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⒍附件主要是列举报送的附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