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理论流派3剖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Page1第三章游戏的理论流派Page2第一节经典的游戏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第三节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第四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第五节游戏的觉醒理论第六节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第七节游戏的生态学理论第八节其他的游戏研究本章主要内容Page3第一节经典的游戏理论一、经典的游戏理论二、对经典游戏理论的评析Page4一、经典的游戏理论(一)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二)娱乐论(松弛说)(三)复演论(种族复演说)(四)生活预备说Page5二对经典游戏理论的评析贡献对游戏分类的影响游戏发展论的出现对于儿童游戏重过程轻结果的描述局限性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行为做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把儿童游戏与小动物的游戏需要等同起来,认为游戏是儿童生物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基本生活欲望的表现。结论大都相互重复或相互矛盾,只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决了部分问题,没有揭示游戏的本质Page6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二、埃里克森的掌握论三、佩勒的角色扮演四、门宁格的宣泄说及相关研究五、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Page7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1、游戏的“发泄”、“补偿”说——本我自我超我2、游戏的动机是“惟乐原则”3、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Page8对弗洛伊德观点的评价进步:(1)将游戏的研究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密切联系(2)强调早期经验对成年生活的重要性(3)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4)“娃娃游戏”方法缺陷:(1)没有建构系统的游戏理论(2)发端于精神病学——临床诊断色彩(3)缺乏系统的、精确的关系(4)“泛性论”Page9二、埃里克森的掌握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是一种身体的过程与社会性的过程同步的企图游戏,游戏可以降低焦虑,使愿望得到补偿性的满足。第一阶段:自我宇宙阶段第二阶段:微观阶段第三阶段:宏观阶段Page10三、佩勒的角色扮演儿童自主选择角色和情境角色的选择与游戏背后的情绪三类角色选择(1)热爱和敬佩的人(2)恐惧的人(3)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满足的角色Page11儿童性别心理发展阶段中儿童游戏结构的变化第一阶段:与机体有关的(玩弄自己的身体)第二阶段:前恋母阶段(亲子游戏)第三阶段:恋母冲突阶段(角色扮演游戏)第四阶段:后恋母阶段(同伴游戏)(规则游戏)Page12四、门宁格的宣泄说及相关研究宣泄与生俱来的攻击性的本能“性本恶”费奇贝克:攻击性玩具刺激并提高了攻击性行为班杜拉:攻击性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天生的Page13五、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主要观点:意识与无意识;潜意识里充满了与社会道德不相容的本质冲动和欲望;儿童游戏就是发泄潜意识中的能量缺陷:“泛性论”——将儿童生物化进步之处: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要意义,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游戏治疗手段;将统计方法引入游戏研究方法中。Page14第三节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杰把游戏看做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去考察。游戏:同化超过顺应游戏的原因:儿童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期间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而是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这个活动领域就是游戏。Page15皮亚杰:游戏发生、发展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0-1个月):反射练习期第二阶段(2-4、5个月):练习性游戏发生期第三阶段(4、5-9个月):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第四阶段(9、10-11、12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第五阶段(11、12-18个月):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期第六阶段(18-24个月):象征性游戏形成期Page16与认知相关的游戏的发展阶段(1)练习性游戏(2)象征性游戏(3)规则游戏Page17象征性游戏的发展主要表现形式:以物替物角色扮演游戏、语言游戏特征:(1)活动来自现实情境;(2)与真实情境虽不同去仍有所归属。依赖于同化和顺应的两极分化以及它们的不平衡促进幼儿从个体性向社会性发展(倒U型函数)替代式语言的出现Page18象征性游戏在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发展的两个阶段(1)前概念思维阶段(2-4岁)象征性的对应或等同发生在模仿动作之前,且用语言标志出来,直接导致游戏的发生模仿性动作与儿童原先的活动发生分离,完全是模拟由象征所引起的客体的活动(2)直觉思维阶段(4-7岁)向规则性游戏过渡,一直持续到成人社会向结构游戏转轨Page19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进步性(1)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游戏发展阶段(理论精华)(2)强调活动的重要性(3)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结构(4)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5)将认知与游戏联系到一起,使游戏不再与学习相对Page20局限性(1)忽视了社会生活对游戏的影响(2)忽视了游戏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双向影响(3)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样式,而只是作为智力活动的派生物(4)强调儿童与环境交往的影响,却忽视了与人的交往Page21第四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苏联代表人物: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宾斯坦艾里康宁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Page22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关于游戏的主要观点(1)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2)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4)游戏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Page23一、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一)游戏的起源儿童心理发展: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心理发展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游戏产生的诱因: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时,游戏便产生了。Page24(二)游戏的发展价值(1)游戏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2)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3)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Page25二、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的,而是人类的及物活动游戏这种活动与儿童的心理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紧紧相连(二)游戏的特点在于注重行为过程本身儿童要求对成人广阔的世界有所行动儿童在游戏的操作与行动里掌握人类的现实游戏行为是一种概括性的行为游戏操作虽然决定于现有的实物条件,但永远服从于行动Page26三、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吸取了维果茨基、列昂节夫的理论基础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Page27艾里康宁关于“角色游戏”的主要观点(1)角色游戏是由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地位的变化所产生的结果;(2)儿童的角色游戏不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而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才出现的;(3)角色游戏产生于成人与儿童间的关系Page28游戏对于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一、个性的两种关系系统(1)儿童——社会现象儿童掌握社会规则,成为一位社会人(2)儿童——社会成人成人作为儿童掌握社会规则的参照物二、游戏统一了形成个性的两种关系系统Page29四、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进步性(1)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强调用游戏来整合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活动(3)赋予了儿童游戏重要的认知价值局限性(1)过分强调角色游戏的作用,忽略了其他游戏形式的重要作用(2)忽视了游戏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Page30第五节游戏的觉醒理论代表人物:伯莱恩艾利斯赫特费恩伯莱恩的理论模式:最适宜水平艾利斯的理论模式:游戏是寻求刺激的行为赫特的理论模式:激发水平短暂起伏说舒尔茨的理论模式:游戏调节激发论Page31第六节游戏的元交际理论元交际:这是一种抽象水平的交际,它以否定和解释为基本框架,依赖于交际双方的关系和对于所传递的信号的辨识和理解。(言外之意)“我们这是在玩呢。”游戏中儿童操作的两层含义:游戏与真实生活游戏的作用在于游戏本身Page32第七节游戏的生态学理论一、人类发展生态学对游戏的解释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生态学理论二、生态心理学对游戏的探究观察处于自然情境下的儿童注重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单元分析和研究Page33第八节其他的游戏研究萨顿.史密斯:游戏可以培养好奇心和灵活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儿童的自主感。布鲁纳:游戏对发展运动技能的动作灵活性的作用,同时游戏培养的灵活性还使得工作策略的发展成为可能。范登堡:游戏是包括探索和“运用”在内的一个更广阔的和谐发展的侧面。辛格:幻想游戏对发展形象描述能力有好处。雷诺兹:游戏是经验的模拟方式,行为原型从中产生并得到检验。Page34Page35Page36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