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地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体本身具有较难损坏的硬体或较难分解有机质。(2)生物死亡后能被迅速埋藏、密封、冷冻或干燥等外界条件。(3)随着沉积物的固结成岩生物被石化而保存下来。2、化石的类型(1)实体化石:生物遗体或遗体本身被石化的化石。①未变实体化石:生物遗体本身没有明显的变化。如:琥珀、第四纪冻土中的猛犸象等。②变化实体化石:生物遗体硬体部分被充填、置换或碳化而形成的化石。(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的印痕或铸体。(3)遗迹化石:古生物活动时留下的痕迹。3、化石的地质意义(1)确定和对比地层同一种生物在历史上不会重复出现;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门类的化石,在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相同门类的化石。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那些演化迅速、生存时间短、数量多、特征明显的生物化石。(2)阐明古地理古气候条件。(3)阐明某些沉积矿床的成因与分布。三、古生物化石的分类和命名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化石的命名:用拉丁文命名第一节地层时代的概念和确定方法地层:在一定地质时间内形成的岩层或岩石组合。地层既是一个物质概念,同时也具有时间概念,是地壳发展历史的物质记录。那些发生在亿万年以前的往事,是怎样知道的?发生的时间(地质年代)是怎么确定的?地球的历史就记录在岩石(地层)身上地质年代: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地层形成的时间)。分为:相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龄(绝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各地层(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同位素地质年龄:各地层(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是运用同位素技术测得。一、地质年代(地层时代)的概念和确定方法如何确定相对地质年代?三条准则:•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地层层序律:正常情况下,总是相对老的地层在下,相当新的地层在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由于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是自下而上逐层叠置起来的,形成了老者在下,新者在上,下伏地层比上覆地层老的自然顺序。化石层序律:相对老的地层中含有相对老的化石,相对新的地层中含有相对新的化石。层状岩层层状岩层—弯曲变形•上述两条准则主要适用于确定沉积岩的相对新老关系,但对于呈块状产出的岩浆岩或变质岩则难以运用,因为它们不成层,也不含化石。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1、地层的划分:确定地层剖面上各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以此将剖面划分为若干个地层单位2、地层对比:将不同的地层进行比较,确定地层的时空关系。“时”就是地层的新老顺序,“空”地层的空间分布。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方法3、地层划分的方法和依据:化石、岩层的接触关系、沉积旋回、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球物理性质等通过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建立一个地区或全球性的地层时空关系,从而研究一个地区或全球性地壳的历史演化。三、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表(一)、地质年代单位:相对地质年代中的时间单位划分宙代纪世期时(绝对地质年代没有年代单位)(二)地层单位地层单位的划分有三类: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1、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相对应,相应的地质年代时期形成的地层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地质年代---时间单位)宇、界、系、统、阶、时间带(地层单位—物质单位)地质年代单位(时间单位)地层单位(物质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宇界系统阶时间带2、岩石地层单位: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相均一的岩石构成的地层。分为:群、组、段、层。3、生物地层单位:•组合带:地层中所含化石或其中某一种类化石从总体上看构成一个自然组合,并以此区别于相邻地层内的生物组合。•延伸带:指某一生物分类单位在其整个生存延续范围内所代表的地层。•顶峰带:指某化石的种、属最繁盛的一段地层(三)地质年代表经过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建立起整个地质年代所有的地层年代表复习思考题1、标准化石。2、地层3、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4、地质年代表的符号。第七章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岩体的各种变形和变位。第一节层状岩石的产状及其接触关系一、岩层的产状岩层的产状: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岩层的存在状态)。(一)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的变形、变位1、走向:岩层在空间的水平延伸方向。走向线: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示的方向就是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方向,相差180度。2、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倾向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斜线: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倾斜面向下延伸的垂线。倾向:倾向线所指示的方向。3、倾角:岩层的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也叫真倾角岩层产状三要素AB—走向线;OD---倾斜线;OD′—倾向线;a---倾角4、产状的表示方法(1)方位角方法如:走向33°、倾向123°、倾角50°表示为:123°∠50°(只要记录倾向和倾角)(2)象限角方法如:倾向北偏东20度,倾角27度,走向南偏东80度。记录为:N20°E∠27°(3)地质图上,岩层产状的常用表示符号(二)水平岩层水平岩层:岩层的产状近于水平,倾角小于5度的岩层。岩层的原始产状一般都是水平岩层。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1、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岩层的上下界面)受地形控制,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2、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岩层顶、底面的高程差。3、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水平岩层的露头特征水平岩层(三)倾斜岩层倾角在5~85度之间的岩层。绝大多数倾斜岩层都是构造运动造成的。1、倾斜岩层的露头形态倾斜岩层的露头形态既受地形的影响,又受岩层产状的影响。(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露头界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程度总是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小。1、倾斜岩层的露头形态(2)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倾角大于坡角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弯曲。(3)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出露形态2、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3、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实厚度铅直厚度(岩层顶、底面之间沿铅垂方向的距离)二、地层的接触关系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地层在纵向的相互接触关系,反映了一个地区构造运动的发展历史。地层接触关系类型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一)整合接触连续沉积的一套不同时代地层的接触关系。特征:1、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连续沉积,没有沉积间断;2、岩性和所含化石是一致的或渐变的;3、产状也基本一致。(二)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岩层之间出现沉积间断,出现地层缺失。分为两种类型: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1、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相同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平行不整合主要是由地壳的升降运动造成的。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并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2、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不整合接触是地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形成的。•下降沉积→褶皱上升沉积间断并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地层接触关系(三)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1、确定不整合的存在(1)地层古生物化石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地质年代相差较远。(2)古风化壳的存在(3)构造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的程度不同等。(4)岩浆活动或变质作用的标志下伏地层受到的岩浆活动或火山作用更强烈。2、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间其形成时间可近似的认为是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的那部分地层所相当的时间。3、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复习思考题1、地质构造、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2、绘图说明岩层产状三要素3、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4、什么是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并简要说明其形成过程。第二节褶皱构造一、褶皱和褶皱要素(一)概念褶皱:岩层受力作用而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褶曲:褶皱中每个单独的弯曲。褶曲的基本形态:背斜褶曲、向斜褶曲。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较老,外侧岩层较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较新,外侧岩层较老。背斜、向斜褶皱—野外实例(二)褶曲要素1、核部:泛指褶曲中心部位的岩层。2、翼部:褶曲两侧的岩层。3、转折端:从一翼向另一翼过度的部分。4、枢纽:褶曲中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其形态多样,直线、曲线、直立、倾斜等。5、轴面:褶曲中各层面的枢纽线所构成的面。形态多样,平面、曲面、直立、倾斜、水平等。6、轴迹:轴面与地面或任意一平面的交线。7、脊、脊线:背斜同一褶曲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高点为脊,脊的连线为脊线。8、槽、槽线:向斜同一褶曲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低点为槽,脊的连线为槽线。褶皱要素轴面轴迹枢纽翼部翼部核部褶皱要素褶皱要素—野外实例二、褶曲的基本形态描述1、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1)根据轴面产状,结合两翼产状特征•直立褶曲: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倾斜(斜歪)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其中一翼地层倒转。•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一翼地层正常,另一翼倒转。翻卷褶曲:轴面弯曲的平卧褶曲。褶皱类型二、褶曲的基本形态描述(2)根据两翼夹角(翼间角)大小:•平缓褶曲:翼间角大小为120°~180°•开阔褶曲:翼间角大小为70°~120°•闭合褶曲:翼间角大小为30°~70°•紧闭褶曲:翼间角小于30°•等斜褶曲:翼间角大小近于0°,两翼近于平行。(3)根据转折端的弯曲形态:圆弧褶曲:岩层呈圆弧形弯曲;尖棱褶曲:两翼平直相交,转折端呈尖角状;箱棱褶曲:两翼陡,转折端平直,褶曲呈箱状扇状褶曲:两翼岩层倒转,整个褶曲呈扇状;挠曲:缓倾斜岩层中的一段突然变陡,呈台阶状2、根据褶曲的平面形态分类:根据褶曲中某一岩层在平面图上呈现的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之比:•线状褶曲:褶曲的长宽之比大于10︰1,是一种狭长形的褶曲;•短轴褶曲:褶曲的长宽之比介于3︰1和10︰1之间;•穹窿构造:长宽之比小于3︰1的背斜构造;•构造盆地:褶曲的长宽之比小于3︰1的向斜构造。三、褶皱的组合形态1、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类型平行状褶皱:由一系列背斜和向斜相间平行排列分支状褶皱:一个主褶皱沿其延伸方向分为若干个分支小褶皱。帚状褶皱:相间排列的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其一端收敛,另一端散开,整体上呈扫帚状。弧形褶皱:一系列褶皱呈弧形弯曲状排列;燕行褶皱:一系列短轴褶皱其轴线呈斜列式(燕行式)分布。三、褶皱的组合形态2、褶皱在横剖面上的组合类型•复背斜和复向斜:一系列小的背斜或向斜组合成一个大的背斜或向斜。隔挡式和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发育不等的背斜和向斜组成。隔挡式褶皱:背斜狭窄紧闭而向斜平缓开阔的褶皱组合型式;隔槽式褶皱:背斜开阔而向斜紧闭狭窄的褶皱组合型式。复习思考题1、褶皱、褶曲2、褶曲的要素3、横剖面上根据轴面产状,结合两翼产状特征,褶曲的基本类型有哪些第二节褶皱构造一、褶皱和褶皱要素(一)概念褶皱:岩层受力作用而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褶曲:褶皱中每个单独的弯曲。褶曲的基本形态:背斜褶曲、向斜褶曲。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较老,外侧岩层较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较新,外侧岩层较老。背斜、向斜褶皱—野外实例(二)褶曲要素1、核部:泛指褶曲中心部位的岩层。2、翼部:褶曲两侧的岩层。3、转折端:从一翼向另一翼过度的部分。4、枢纽:褶曲中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其形态多样,直线、曲线、直立、倾斜等。5、轴面:褶曲中各层面的枢纽线所构成的面。形态多样,平面、曲面、直立、倾斜、水平等。6、轴迹:轴面与地面或任意一平面的交线。7、脊、脊线:背斜同一褶曲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高点为脊,脊的连线为脊线。8、槽、槽线:向斜同一褶曲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低点为槽,脊的连线为槽线。褶皱要素轴面轴迹枢纽翼部翼部核部褶皱要素褶皱要素—野外实例二、褶曲的基本形态描述1、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1)根据轴面产状,结合两翼产状特征•直立褶曲: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倾斜(斜歪)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其中一翼地层倒转。•平卧褶曲:

1 / 18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