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重难点解析练习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一、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金石并用、井田制、奴隶集体劳动)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1、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2、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礼乐制度。阶段特征经济政治文化二、春秋战国(东周:前8至前3世纪)1、农业: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具推广;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春秋末范蠡被尊为商人祖师);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经济1、春秋时期各国变法(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公开承认土地私有。2、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1、思想: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2、文艺:《诗经》;《离骚》;战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政治文化1、改革:前6世纪初古希腊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基础;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政治著作《理想国》和他的教育实践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古希腊学者者亚里斯多德在物理、生物学、哲学、伦理学、特别是逻辑学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其办学实践培养了人才,对整理和保存希腊文化贡献巨大。选修:改革;人物三、秦汉(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1、手工业:青铜器轻巧华丽;东汉水排使冶铁长期领先世界,瓷器生产技术成熟;丝路开通,丝绸外销激增。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主要商业城市(汉代长安、洛阳、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发展为著名商业中心)。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人才选拔制度:世官制、察举制2、汉承秦制。西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经济政治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东汉始创楷书;绘画门类丰富,帛画与战国传承明显;汉赋。3、科学: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文化选修:改革;人物人物:秦始皇四、魏晋南北朝(3世纪至6世纪晚期,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手工业:发明灌钢法,钢量、质大为提高。商业:草市;江南经济的开发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女史箴图》)等有力推动绘画发展。科技:火药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文化政治经济改革:公元5世纪后期,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杰出政治家冯太后及其子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选修:改革;人物五、隋唐(6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1、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市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重要市镇);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后期商业经营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经济政治1、思想:“三教合归儒”。2、文艺:唐诗(空前繁荣:名家辈出,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绘画产生许多杰出画家和优秀作品;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3、雕版印刷、火药发明。文化人物:7世纪上半期,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选修:改革;人物六、宋元(10世纪中期至13世纪晚期,中华文明的高峰时期)1、手工业:景德镇宋代著名,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两宋市坊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早晚都可经营;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主要商业城市(宋代:开封、临安;元代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参知政事;元代(地方):行省制;经济政治1、思想:宋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代表二程、朱熹。2、文艺:宋词;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散曲3、科技: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管形火器出现;罗盘针用于航海;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文化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国(14世纪中期-1840年,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手工业: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仍领先世界;景德镇成全国瓷都,明清发明五彩瓷和珐琅彩瓷,瓷器大量外销;苏杭丝织业鼎盛;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出现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缓慢发展。2、商业:著名商帮(徽商、晋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内阁获票拟权(明宣宗)。2、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顶峰)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经济政治1、思想:王阳明心学;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反传统的民主思想)3、文艺:明清小说;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元明清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写意画最能反映其风貌。文化1、美国国父华盛顿;一代雄狮拿破仑;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2、近代科学之父牛顿。选修:改革;人物1、分封制(1)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占领朝歌。(2)分封制的实施:A、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B、内容:“封建亲戚,以番屏周”(实质是贵族政治)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C、作用:巩固周朝统治,强化中央控制能力,扩展统治区域,传播先进文化,形成区域特色。推进部族融合,有利于促进民族统一体的形成。D、局限性:诸侯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容易构成对王室的威胁。重难点解析2、宗法制(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含义: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关系;(注:大小宗的划分与关系)(3)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结果: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秩序;(5)作用:凝聚宗族,保证了贵族特权和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积极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强调家族血脉相连、认祖归宗,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导与练》P8(现实链接)消极表现:强调家庭本位,长幼有序,在家长制压力下抹杀年轻人的个性;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的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力受到约束,有悖于现代社会的平等与法治意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周礼之间的关系: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保证分封制的实施,以血缘、姻亲为纽带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互为表里;周礼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4、分封制和井田制及生产力发展的关系:①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②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锄耕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5、皇帝制度的确立:①皇帝的地位及权力: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②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6、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确立:①三公九卿制度:各负其责、听命于皇帝。②三公的职责: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7、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的推行: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后,秦皇采纳李斯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②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道”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分封制的最大不同)③郡县制建立的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后世所延续,对巩固国家统一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影响深远。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连大一统条件下实行传承制度世袭皇帝任免调遣,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管理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西周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的比较8、元朝的行省制度1、行省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此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行省制度的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9、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异盛行时代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确立盛行于元朝与中央政府关系独立性很大,权力与地位可世袭中央下属行政机构、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影响一定时期有作用;但从长远看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不仅在当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而且影响后世,作用更明显。同都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一定时期内都发挥过积极影响10、皇权和相权之争:秦建立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西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形成尚书台——以丞相为核心的外朝权势丧失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专职制度趋于完善、相权分割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并立相权再分割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元朝宰相权势过重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清朝时期雍正皇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皇帝一人裁决,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丞相位高权重项目中国西方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