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地貌地貌是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如突起的山地和高原,平坦的平原,凹陷的盆地和海盆等等。地貌与组成它的岩石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了岩石地貌体。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反过来又影响着各个圈层的发展变化。地貌又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场所,其形态的差异又必然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变化。因此,地貌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基本部分。本章主要是阐述各种地貌体的特征、分布、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过程。第一节地貌的成因与地貌类型一、地貌成因地貌是在内营力、外营力、岩性和时间等作用下形成的。(一)内营力因素(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又分为内营力(内力)和外营力(外力)二种。内营力是由地球内部放射能和重力能所引起,它使地壳发生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运动、裂断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活动以及重力作用等。内营力力量十分巨大,对地貌的影响也最为深刻,世界上的巨型和大型地貌主要是由它所造成的,但它的作用过程除火山和地震之外都非常缓慢。岩石褶皱地震引起地裂喜马拉雅山由大地构造形成并受大地构造控制的地貌,叫构造地貌。即反映内力作用的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的地貌。构造地貌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的大陆与海洋——星体地貌,在宇宙的动力作用下形成。第二级是山地、平原、盆地、高原——内力为主的作用下形成,称为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是方山和单面山等——地质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被外力剥露的结果。(二)外营力因素外营力主要是由地外太阳能所引起,它产生岩石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洋作用、生物作用等。这些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和迅速,产生的地貌则以中小型为多,而且都叠加在巨、大型地貌之上。由于外力明显地受气候带(区)影响,所以地貌也就具有气候的地带性,如湿润热带地貌带,它是以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喀斯特作用及热带海岸生物作用等为显著。风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大多数地貌受气候控制。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组合。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以冰川冰缘地貌为主;温湿气候条件下,流水地貌发育;干旱气候条件下,风蚀风积地貌发育不同的气候区有着不同的外力组合,并且各种外力的相对重要性也是不同的。内、外营力在造貌过程中是同时出现的,并且互相影响,只不过作用强度不同而已,这就是营力的主导性。例如在地壳稳定时期,以外营力为主导,结果使高地夷平,低地填高。如果在地壳强烈活动时,则以内营力为主导,此时地貌高差增大,海底可能上升成为陆地,而陆地下沉也可能变成海洋。按地貌的营力不同,可把地貌分为构造地貌(即内力地貌)和外力地貌二大类。后者又可细分为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等。(三)岩性因素岩石是形成地貌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岩石,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物理性与化学性质不同,它们都会影响到岩石的软、硬和抗蚀强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地貌形态。如坚硬结晶质的花岗岩,重结晶的石英岩,矿物硬度高的石英砂岩等,抗蚀力都很强,多造成高山峻岭;软弱的岩石如页岩、泥岩、泥灰岩等,抗蚀力差,只能形成低矮的丘陵。此外,具有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岩)、卤盐类岩石(如盐岩)等则造成特殊的喀斯特地貌。黄山喀斯特地貌南京桂子山石柱林(四)时间因素地貌是时间的产物,它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即“随时而变”。如原来的高原或高山,随时间的推移,会侵蚀成低山或丘陵。因此地貌有早期、中期和晚期之分。一般由外力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所需时间较短,如一条沟谷只需数年或数十年即可生成;但由内力形成的地貌大多数需要很长的时间,少则百万年,多则超过千万年,如喜马拉雅山的生成,至少也有3000多万年的历史。由上可见,地貌是内外营力、岩性和时间的综合产物。由于这些因素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同,所以就造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此外,在地貌形成过程中,人类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作用将显得越来越为重要。例如劈山开路,建造机场,围海造陆,开凿运河,修筑堤坝等等。为了经济建设和军事需要,建造新地貌,改造原地貌已非困难之事。颐和园里的昆明湖与万寿山京杭大运河(五)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二、地貌类型世界上地貌种类繁多,而且大小不一,但它们之间都有着一定的成因关系。因此可以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分类。按形态成因原则,可将各种地貌分为5级200种(参见表6.20)。现将主要地貌类型简介如下:(一)陆地地貌1、山地山地是具有尖锐的山顶、急陡的山坡(25°)和低缓的山麓的高地,不论高度和起伏变化都很大。高度在海拔500m以上至8000多米。山地主要生成于地壳强烈隆起区,其中包括褶皱山地、断块山地、褶皱—断块山地和火山等。按高度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等4种。分别说明如下:(1)极高山的下界线(5000m)大致与现代冰川和雪线相符合。喜马拉雅山(2)高山与中山的界线3500m此线以上融冻风化作用强烈,山坡陡峭,堆积物粗大。此线在我国西北地区为森林上限。祁连山(3)中山与低山的界线(1000m)主要考虑到我国东部山地大部分在1000m上下。此线以下气候温湿,流水作用强烈,山地受到较明显的切割,但脉络仍然明显。衡山(4)低山与丘陵的界线(500m)主要根据是低山相对高度和山坡坡度较大,山地走向明显等特征来加以区别。2、丘陵地壳轻度上升的情况下,古地面受到强烈的侵蚀破坏而成。相对高度(200m以下)和坡度(7°-25°)较小,面积小,分布零散,走向不明显,风化壳较厚。以相对高度划分为高丘陵(相对高度100-200m)和低丘陵(相对高度小于100m)两种。丘陵分布范围广,从沿海平原到高原均可看到。丘陵3、平原形成于地壳稳定或轻微下沉的地区,高度小,一般为0—200m,个别达到600m(成都平原)或0m以下(如吐鲁番盆地)。地面平坦、缓倾、轻微起伏或凹状。坡度在20—7°左右。如平坦的华北大平原,倾斜的祁连山北麓平原,波状起伏的东北平原及东欧平原(冰碛),凹状的如吐鲁番平原等。成都平原按平原的成因可分成二大类:即堆积平原和侵蚀平原。(1)堆积平原在地壳缓慢下沉的地区,堆积的速度补偿了下沉速度,故平原得以形成,如果下沉速度大于堆积时,则成为湖泊或海洋。堆积平原在不同的外力作用下形成,主要种类有:1)冲积平原:由河流堆积而成的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两岸。2)三角洲:在河口堆积的平原,以河流作用为主,加上海洋作用参与下所成。长江中下游平原3)洪积平原:由山地沟谷流水堆积而成的平原,一般由洪积扇联合所成,倾斜度较大。4)湖积平原:由湖泊堆积而成,平原围绕湖岸分布,堆积物主要来自入湖的河流泥沙,或湖岸侵蚀物质,如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洞庭湖平原5)风积平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风沙堆积而成。平原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沙丘,或者是平铺的沙地,如沙漠中的沙丘平原等。沙丘平原6)冰碛平原和冰水平原:主要分布在第四纪大陆冰川作用的地区,如欧亚和北美洲北部。其中冰碛平原是由各种冰碛物组成,平原起伏较大,平原上还有冰碛丘陵、蛇形丘、鼓丘、终碛垄等残留地貌,如欧洲大平原,分布在波罗的海沿岸,包括德国、波兰和俄罗斯等地。欧洲某一平原7)海积平原:由海岸带的沙质海滩或淤泥质海滩演变而成。前者多由沿岸堤、干渴湖及海岸沙丘等综合组成,地面起伏较大。后者组成物质细小,地面低平,多洼地及沼泽。8)珊瑚礁平原:由珊瑚礁破坏后的珊瑚砂、砾组成。如台湾南端大板湾沿岸的平原,我国南海珊瑚岛(如东沙岛、永兴岛、太平岛等等)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珊瑚岛上的平原。珊瑚礁平原面积较小,四周较高(3-5m),中间低洼,如碟形。永兴岛(2)侵蚀平原在地壳稳定或轻微上升的地区,经过外力的长期侵蚀,高地被侵蚀夷平,成为准平原或山足剥蚀平原。这类平原地面起伏较大,组成物质较粗,堆积层较薄,有残丘分布。由于侵蚀作用的外力不同,故侵蚀平原又分为:侵蚀剥蚀平原,它是由流水作用所成,如山东低山丘陵外围的平原;由喀斯特作用所成的溶蚀平原,如广西中南部的贵港一带平原;由冰川作用所成的冰蚀平原,如芬兰平原;由海洋作用所成的海蚀平原和风力作用所成的风蚀平原等。4、高原指海拔500m以上,面积较大,地面起伏和缓,四周被陡坡围绕的高地。它是准平原受地壳强烈抬升而成。由于各地高原的发育史和切割度不同,所以地面的起伏差异很大。例如,蒙古高原是起伏和缓的高原;青藏高原内部夹着数条高大的山脉;云贵高原内有山脉,也被多条河谷所切割,成为山地与高原并存的山原形态。高原的成因除地壳上升外,有的是由玄武岩喷溢堆积而成的,如印度的德干高原、我国的张北高原;还有的是黄土堆积的黄土高原,如我国陕北的洛川塬、甘肃的董志塬等。黄土高原(二)海底地貌海底地貌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深海平原、海岭等。三、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作为活跃的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对其他要素与地理环境整体特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二)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三)地貌对生物界产生影响(四)地貌对自然地理界地域分异的影响(五)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