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级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课题汇报材料洋县南街小学申庚云一、课题的选题及申报(一)、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课题研究现状:近些年来,因为集中办学原因,各镇中心小学及县城学校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而办学规模和师资并未得到相应改善,就我校现有70个教学班,学生人数都在75人左右。这与新课标要求的小班化教学相差甚远。2、课题选题意义:面对当前教育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去解决大班额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因材施教,使每名学生都有收获,每个人都能提高学习能力。不能因为班额过大就听之任之,降低要求。我们适时提出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就是期望通过实践研究切实解决大班额条件下的系列问题,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全面提高,真正达到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1、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1)、促进学校数学教学形成多层次的培养目标;(2)、促进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转变;(3)、初步形成大班额条件下的数学课堂“因材施教”的策略与模式。(4)、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5)、通过该课题研究,努力提升教师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水平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学困生的转化,中等生的优化和优生的发展,在确保学生必要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学生充分的发展。2、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采取以实验研究方法为主,并辅之以个案法、测验法、问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策略。(2)、在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处理好个别与全体的关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3)、大班额条件下,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创造性地把握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2013年9月,在教研室、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由申庚云、刘宏、吕花萍三多年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从课题研究状况、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研究目标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研究思路、方法步骤,课题可行性分析,预期研究成果六个方面申报了一般课题《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2013年10月,县教研室批准立项研究,课题立项证书编号YXYB13-037。二、课题研究过程(一)、课题开题会议。该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与2013年11月中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会上课题负责人按照课题申报表、立项证书编YXYB13-037的要求,从课题的提出、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学习。(二)、课题研究的步骤:第一阶段:课题申报、课题修改、开题论证、健全实验组织。组织学习阶段:(2013.9---2013.10)1、立题论证。2、以理论为先导,更新参研人员观念,提高认识和理论水平。3、成立实验研究小组,确定实验骨干教师,制定“大班额”教学研究实验实施方案和第一阶段实验计划。负责人:申庚云第二阶段:前期准备,调查学习阶段:(2013.10—2013.11.)召开开题报告会、修改开题报告、研究实施方案。负责人:申庚云刘宏吕华萍第三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3.12—2014.3.)1、在调查问卷基础上,总结分类,然后开展多形式的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2、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实验研讨会、实验经验交流会、实验工作会;3、收集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材料和实验论文,并整理交流或编撰成册。负责人:申庚云刘宏吕花萍第四阶段:分层次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阶段:(2014.4---2014.7)1、数学课堂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研究。2、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研究。3、充分发展学有余力学生个性特长的研究。建立数学探究小组,提高学优生解决难题的能力;通过学优生在“伙伴教学”活动中充当“小师傅”的角色,提高学优生-3-自身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负责人:申庚云刘宏吕花萍第五阶段:总结深化阶段(2014.7---2014.8)收集整理实验报告、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组结题大会,成果集锦与展示。负责人:申庚云刘宏吕花萍(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1、调查问卷,分类指导:通过教师、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形成学生数学成绩有所分化的原因。同时,我们我们还采用“谈话法”,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心交流,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课题组老师共同参与问卷调查的汇总统计工作,初步收集资料,由刘宏老师执笔撰写了《大班额条件下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报告》,根据调查分析报告将学生进行如下分类和研究指导。。(1)、对学困难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研究。a、兴趣缺乏型。开展活动,感受魅力。b、自信不足型。赏识鼓励,发现亮点。c、意志薄弱型。正确面对,坚定意志。d、目标不明型。树立理想,有所追求。e、基础薄弱型。指导学法,巩固基础。(预习、“听”课、思考问题、完成作业方法等)f、学习习惯不良型。对症下药,查找根源。(2)、对中等生实施因材施教的研究。a、能力有限型。指导方法,提高能力,温暖心灵,由中变优。b、不求上进型。培养责任感,提高要求,改变态度,提高能力(3)、充分发展优等生个性特长的研究。a、高分低能型。积极创新,勇于实践,全面发展。b、闭锁排他型。参加活动,玩出精彩,感受快乐。(五)数学课堂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研究1、尝试“五三五”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0分钟:5分钟用于兼顾“学困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巩固;30分钟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正常教学;还有5分钟进行拓展延伸,为“学优生”服务。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根据教材特点,从各层学生实际出发,使教学目标层次化。对A层只要求学会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转变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稳步发展为B层学生,对中等生要在“熟练”上下功夫,注意发展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牢固掌握教材所规定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为C层学生。-4-3、对课型进行分层。新授课在时间的安排上,A层、B层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30至35分钟。这样能保证A、B层学生听懂吃透。对C层只需点到为止,一般15分钟左右,使A层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4、复习课、练习课分层教学。利用C层学生的答问、小结、归纳、板演、辅导为A层学生开拓思路、取长补短。教师按照学生的分层而设置分层练习,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可能性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5、对课堂提问进行分层。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提问时思维有难度的问题让C层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适中问题让B层学生回答,这样使每个层次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领略到获得学习的愉悦和欢乐。6、对练习与作业进行分层。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由优生完成。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三是放缓坡度题,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既缓和了差生学数学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7、对课后辅导进行分层。利用自习课、作业整理课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对C层学生辅导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及解题的思路分析,并提供一些课外思考题,充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对B层学生辅导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A类这些学生要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其闪光点和进步之处,并予以鼓励增强其学习信心。三、课题研究的成果(一)、各层次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成绩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1、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通过课题研究实验,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尖子生也开始脱颖而出,可以说,“因材施教”功不可没。2、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明显改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自信心增强了。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学优生学习劲头更足了,学困生也有了明显改善,学生学习数学变得轻松多成绩提高了,学习有了自信心。3.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意志得到增强。学优生在完成了老师规定的作业后,能主动找更多、更难的题目去做,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以前增多了。学困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延长了。懂得了如何控制自己,课外也能逐渐抵制外界的诱惑,逐渐自觉地学习。-5-4、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善了,问题解决能力也提高了。以前总有部分学生迟交或缺交作业。现在,随着作业的分层,加上成功心理的强化,学生普遍地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不懂能主动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平时测验和考查,也能认真、反复检查,力争考出好成绩。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上也比以前更完善,能用多种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来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5、学生的心理更加成熟了。由于“因材施教”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学生间的学习自然形成了竞争,学习的升降,各层次的转变,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中,都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良性竞争的趋势。(二)、教师的观念与教学模式得到改变。1、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课题组老师越来越感受到学生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大,关键是否能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对其“因材施教”;要切实促进学生全体、全面发展就必须广泛、合理地实施“因材施教”教学策略,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要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就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及智能发展情况设计教学,大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经过磨练,实验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课堂教学、教学论文等各级各类评比中多次获奖,被学校评选为教学先进个人。2、“细分学生,因材施教”。我们并非将学生简单地分为A、B、C三个层次,而是将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分析,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到“对症下药,快速成效”。3、课型分类,因材施教”。我们在不同的数学课型上做了一定的“因材施教”的尝试和探索。比如:导入课可采取自学模式;对于重点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讨论式;对于难点知识的教学可以采取讲授式;对于识图课可采取发现式,并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复习课可采用归纳记忆法;对于习题课可采用合作交流式。当然,“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也并不是说这些课型与这些教学模式是一一对应的,有时也需要适当地变通。只有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寻找出最佳的方式,才能求得发展。4、“同伴互助初见成效”。在对学生进行分类后,各班都进行了“一对一”的“师徒结对”活动。在这个“伙伴教学”活动中,不少“学优生”充当了小教师的角色,不但减轻了老师的不少负担,同时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而我们的“小徒弟”也在“小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学习的自信心渐渐增强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于“中等生”我们也是让他们互相结对,通过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形成良好的竞争势头,促使双方共同进步。-6-5、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深入研究课题中,实验教师逐渐养成了常思考、常反思的习惯。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主动的将一些困惑与收获记录下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供大家思考和交流。每个成员从课题出发,关注学生点点滴滴的错误,将错误作为一种资源,写成了一个个小的策略,我还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和大家共同分享。并且撰写了几篇比较有影响性的论文。6、提升了教师理论水平。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思考总结自己的教学,养成了爱阅读、善思考、勤写作的学习习惯;研究成员自觉运用研究成果指导教育教学,提高了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研究成员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机构举办的教研活动和科研成果评比活动,形成了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等。7、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研究成员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机构举办的教研培训、研讨活动和科研成果评比,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形成了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等。四、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1、在这次的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些问题和疑惑,如少数学生偷懒躲在低层次里不愿向高层次递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风格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在发展变化中合理对学生进行分层,如何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去找寻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2、教师的教学思想有时还不能完全彻底的开放,有时还是会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