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秦以前这段时期。▼远古期:野蛮时期和蒙昧时期。▼五帝上古期:170万年前―前221年可知朝代有:夏、商、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约为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青铜时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观点)“元谋猿人”:距今已有170万年。一、中国人的起源“北京猿人: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以前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二、原始物质文化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二、原始物质文化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巡览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三、原始观念文化中国先民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二是生殖--祖先崇拜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崇拜。水族祖先崇拜铜鼓图案三是图腾崇拜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他作为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四、原始社会组织1.婚姻关系:再次是族外婚(禁止组内群婚,本族的人必须同别人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在母系氏族社会,是一群外族男子嫁到另外的氏族姐妹的家中,在父系氏族社会,是一群外族姐妹嫁到本族的男子家中)婚姻关系的不断变化,证明人类逐步走向文明。首先是:血亲杂交(群居杂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性关系,导致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母系氏族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2.氏族关系: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地皇神农氏人皇伏羲氏天皇燧人氏说法不一极其混乱!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xu)、帝喾(ku)、唐尧、虞舜。说法不一。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3)私有制确立;(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五、上古文化分布中华民族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它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1)华夏文化集团黄帝、炎帝就生活在这个区域。黄帝和炎帝是传说中的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两个部落首领。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射日的后羿就生活在这个生活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人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日日心”的诗句)。蚩尤也生活在东夷文化区域内(涿鹿大战,黄帝和蚩尤)。(2)东夷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以支撑四极,杀死猛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八卦也是由伏羲创制的。(3)苗蛮文化集团以上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多年征战,最后由华夏文化集团占据了统治地位。从此,华夏族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一直成为中国人的象征。华夏族的最终形成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节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一、殷商神本文化商部落原是一个活动在山东半岛渤海湾的从事畜牧业生产的部落。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长期流动不定的商族多次迁都。到盘庚(商代第十代君主)在位时,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历史上又称商王朝为殷商。据考古所及,南越长江,北达辽西,西抵陕西,国土面积大大超过了夏王朝。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商朝的文化观念,集中体现在“尊神重巫”,表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二、周人的文化维新周部落原来活动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姬弃,后经周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在河南孟津与800诸侯会盟,兴兵灭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约800年,共传30代37王。商周的分界是公元前1046年。电视剧《封神榜》反映的就是周王灭商的过程周人文化维新的内容(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周朝为了有效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分封姬姓贵族子弟和功臣、还有殷商后代(兴灭国、继绝世的文化传统)到各地去建立政权。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其中姬姓的达53个之多。另外,规定周天子的王位和诸侯的封爵由嫡长子继承。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2)确立了礼制。就是周公着手建立的周王朝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周礼的内容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君臣的礼仪原则。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强调父子、兄弟关系来维系宗族,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分清君臣上下的等级。共宗旨就是要“别贵贱,序尊卑”。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为什么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呢?之所以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含义是指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主要依据有:(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4)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那么,怎么又会出现这样一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巅峰时代呢?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二、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所谓诸子百家,“诸”是指各个;“子”是对“士”的尊称,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刘歆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一)儒家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孔子思想内容:(1)“仁”“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其内容有四个含义,一曰“仁者,人也。”二曰“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四曰:“克己复礼为仁。(2)“礼”•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yi4》)•“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3)“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子路》)。他所谓“和而不同”,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不是单纯的一方依顺另一方,而是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礼”本来是用来显示不同等级之间人们身分差别的,强调“和为贵”,就是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4)“教”与“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5)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他们重视血亲人伦,重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养,(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2)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3)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4)在修身论方面,他们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二)道家文化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思想的

1 / 7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