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蠕虫药抗蠕虫药:能杀灭或驱除寄生于畜禽机体的蠕虫的药物,亦称驱虫药。可以分为线虫、绦虫和吸虫三大类。抗蠕虫药物也将依其三种分类叙述。一、驱线虫药二、驱绦虫药三、驱吸虫药四、抗血吸虫药一、驱线虫药家畜线虫病不仅种类多(占家畜蠕虫病一半以上),而且分布广,因此几乎所有畜禽都有线虫感染,给畜牧业生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驱线虫药发展迅速,我国已合成许多广谱、高效和安全的新型驱线虫药。根据其化学结构,驱线虫药大致可分为以下6类:(1)抗生素类:如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美贝霉素肟和越霉素A等。下面仅介绍阿维菌素类体内外杀虫药。(2)苯并咪唑类:如噻苯咪唑、阿苯达唑、甲苯咪唑、本双硫脲和三氯苯咪唑等。(3)咪唑并噻唑类:如左咪唑和四咪唑。(4)四氢嘧啶类:如噻嘧啶、甲噻嘧啶和羟嘧啶等。(5)有机磷化合物:如敌百虫、敌敌畏和哈罗松。(6)其他驱线虫药:如哌嗪乙氨嗪、硫胂胺钠和碘噻青胺。返回(一)阿维菌素类阿维菌素类(AVMs)药物是由阿维链霉菌产生的一组新型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目前在这类药物中以商品化的有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和埃普利诺菌素。由于其优异的驱虫活性和较高的安全性,被视为目前最优良、应用最广泛、销量最大的一类新型广谱、高效、安全和用量小的理想抗内外寄生虫药。【化学结构】AVMs为二糖苷类化合物,其基本结构为16元环的大环内酯,在C13位上有一个双糖,从C17到C18是两个六元环的螺酮缩醇结构。而通过对AVMs结构的改造,可减少药物的毒性或改变药物的极性,从而降低药物残留量或增强驱虫作用。【药动学】阿维菌素类药物具有较高脂溶性,因此其药物动力性特征具有较大的表观分布容积和较缓慢的消除过程。不论内服还是注射给药,阿维菌素类药物均易吸收,且吸收速率较快,但皮下注射的生物利用度高,体内药物持续时间较长,对某些寄生虫尤其节肢动物的杀灭作用由于内服给药。不同制剂配方、不同给药方式、不同种类动物及不同饲养方式等因素,均可对这类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特征产生明显影响。【药理作用】AVMs可增强无脊椎动物神经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从而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最终使神经麻痹,并可导致动物死亡。与传统的抗寄生虫药物相比,阿维菌素类药物抗寄生虫的作用机制独特,因而不与其他类抗寄生虫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阿维菌素类药物对吸虫和绦虫无效,可能与吸虫和绦虫缺少GABA神经传导介质以及虫体内缺少受谷氨酸控制的Cl—通道有关。【不良反应】伊维菌素对试验动物的毒性略低于阿维菌素。研究表明,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对哺乳动物、鸟类、鸡鸭毒性很小,而淡水生物对其有高度的敏感,但因该类药物不溶于水,所以对植物无毒,不影响土壤微生物,对环境是安全的。【耐药性】阿维菌素类驱虫药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可能包括虫体对药物摄入量的减少、代谢增强和氯离子通道受体发生改变三个方面。频繁用药和亚剂量用药可能是导致耐药性产生的两大主要原因。伊维菌素本品的主要成分为22,23-二氢阿维菌素B1a。【理化性质】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在水中几乎不溶,在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中易溶。【作用与应用】具有广谱、高效、用量小和安全等优点的新型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对线虫、昆虫和螨均具有高效驱杀作用。伊维菌素尚可用于预防犬恶丝虫病,但不它能用于治疗,因杀虫效果很快,会导致被杀死的成虫阻塞心脏,从而引起突然死亡。【应用注意】安全范围较大,但超剂量可引起中毒,无特效解毒药。一般采用皮下注射或内服给药。驱虫作用较缓慢,要持续给药。泌乳动物及母牛临产前1个月禁用。返回(二)苯并咪唑类苯并咪唑类药物是一类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抗蠕虫药,主要药物有甲苯咪唑、芬苯达唑、阿苯达唑等。他们的基本作用相似,主要对线虫具有较强的驱杀作用。【作用机理】本类药物基本上都是细胞微管蛋白抑制剂,抗虫作用机理主要是与虫体的微管蛋白结合,阻止了微管组装的聚合。【不良反应】本类药物的一般毒性低,安全范围大,在应用治疗剂量时,即使对幼龄、患病或体弱的家畜都不会产生副作用。但该类药物具有致畸作用,应慎用。阿苯达唑阿苯达唑又称为丙硫苯咪唑、丙硫咪唑。【理化性质】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无味。在水中不溶,在氯仿或丙酮中微溶。在冰醋酸中溶解。【药动学】本品脂溶性高,比其他本类药物更易从消化道吸收,由于有很强的首过效应,血中的原形药物很少,主要在肝脏代谢。【作用】本品对动物线虫、吸虫、绦虫均有驱除作用。但对绦虫、吸虫需用较高剂量。【应用注意】马较敏感,不能连续给予大剂量;产奶期禁用。返回(三)咪唑并噻唑类本类药物对畜禽主要消化道寄生线虫和肺线虫有效,驱虫范围广,主要包括四咪唑和左旋咪唑,驱虫主要由左旋体发挥作用。左咪唑【药动学】本品内服、肌内注射吸收迅速和完全。主要通过代谢消除,原形药(少于6%)及代谢物从尿中排泄,小部分随粪便排出。【作用与应用】左咪唑为广谱、高效、低毒驱虫药,对牛、羊主要消化道线虫和肺线虫有极佳的驱虫作用。它可通过虫体表皮吸收,迅速到达作用部位,与酶活性中心相互作用,使延胡索酸还原酶失去活性。左咪唑还具有明显的免提调节功能。【应用注意】一般宜内服给药,中毒可用阿托品解毒。返回(四)四氢嘧啶类该类药物也是广谱驱虫药,主要包括噻嘧啶和甲噻嘧啶。这类药物适用于各种动物的大多数胃肠道寄生虫,噻嘧啶和甲噻嘧啶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甲噻嘧啶是噻嘧啶的甲基衍生物,其驱虫作用较其母体化合物噻嘧啶为强,而毒性较小,安全范围较大。两者均为去极化型神经肌肉传导阻断剂,对虫体和宿主具有同样作用。对虫体先引起肌肉产生乙酰胆碱样痉挛性收缩,继而阻断其神经肌肉传导,导致麻痹而死亡。返回(五)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最早主要用作农业和环境杀虫药。以后将一些毒性较低的化合物发展为兽药而用于驱虫的有敌百虫、敌敌畏、哈罗松等。我国应用最广的首推敌百虫。有机磷化合物驱虫杀虫的作用机理是抑制虫体内胆碱酯酶活性,导致乙酰胆碱蓄积而引起寄生虫肌肉麻痹致死。有机磷化合物对畜禽安全范围较小,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中毒机理亦系抑制畜禽体内胆碱酯酶活性,使体内乙酰胆碱蓄积过多而出现胆碱能神经兴奋的症状。中毒后可用阿托品或胆碱酯酶复活剂解毒。返回(六)其他驱线虫药哌嗪【药动学】哌嗪及其盐类能迅速由胃肠道吸收,部分在组织中代谢,其余部分(30%~40%)经尿排泄。【作用与应用】哌嗪的各种盐类均属有效驱蛔虫药,此外对食道口线虫、尖尾线虫也有一定效果。哌嗪的驱虫活性,取决于对蛔虫的神经肌节头处发生抗胆碱样作用,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本品常用作畜、禽的驱蛔虫药,毒性小,临床用药安全。返回二、驱绦虫药绦虫发育过程中各有其中间宿主,要彻底消灭畜禽绦虫病,不仅需要使驱绦虫药,而且还需控制绦虫的中间宿主,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以阻断其传播。理想的抗绦虫药,应能完全驱杀虫体,若仅适用绦虫接片脱落,则完整的头节大概在2周内又会生出体节。目前常用的驱绦虫药主要有吡喹酮、依西太尔、丁奈脒和硫双二氯酚等。有的药物兼有抗绦虫的作用,如苯并咪唑类药物。返回吡喹酮【理化性质】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臭、味苦。有吸湿性。在氯仿中易溶,在乙醇中溶解,在乙醚及水中均不溶。【药动学】内服后在肠道迅速吸收,并迅速分布于各种组织,其中以肝、肾中含量最高,能透过血脑屏障。首过效应很强,形成单羟化或多羟化代谢物,门脉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外周血液浓度。吡喹酮在体内代谢迅速,主要经肾排出。【作用与应用】为较理想的新型广谱驱绦虫药、抗血吸虫药和驱吸虫药。主用于动物血吸虫病,也用于绦虫病和囊尾蚴病。吡喹酮能使寄主体内血吸虫产生痉挛性麻痹而脱落,并向肝脏移行。对大多数绦虫成虫和未成熟虫体均有良效,加之对动物毒性小,是较理想的药物。但高剂量使用偶有血清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现象,但部分牛会出现体温升高、肌肉震颤、胀气等反应。返回硫双二氯酚【理化性质】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或微带酚臭。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或丙酮。在稀碱溶液中溶解。【作用与应用】硫双二氯酚对畜禽多种绦虫及吸虫均有驱除效果。用于治疗肝片吸虫病、前后盘吸虫病、姜片吸虫病和绦虫病。本品内服,仅少量迅速由消化道吸收,并由胆汁排泄,大部分未吸收药物均由粪便排泄,因而可驱除胆道吸虫和胃肠道绦虫。本品安全范围较小,多数动物用药后均出现暂时性腹泻症状,但多在2d内自愈。为减轻副作用,可以小剂量连用2~3次。马属动物较敏感,用时慎重。禁用乙醇或增加溶解度的溶媒配制溶液内服,否则会造成中毒死亡。返回三、驱吸虫药除前述吡喹酮、硫双二氯酚以及苯并咪唑类药物等具有驱虫作用外,尚有多种驱吸虫药,这里主要介绍常用驱肝片吸虫的药物。硝氯酚【药动学】内服后可经肠道吸收,但在瘤胃内可逐渐降解灭活。体内排泄较慢,9d后乳、尿中基本上无残留药物。【作用与应用】硝氯酚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抗牛羊肝片吸虫药,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在我国已代替四氯化碳、六氯乙烷等传统治疗药而用于临床。硝氯酚能抑制虫体琥珀酸脱氢酶,从而影响肝片吸虫能量代谢而发挥作用。硝氯酚对动物比较安全,治疗量一般不出现不良反应。返回四、抗血吸虫药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病,疫区内耕牛患病率颇高,对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故防治耕牛血吸虫病,对消灭人血吸虫病具有重要作用,应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下面介绍非锑剂抗血吸虫药物,包括吡喹酮、硝硫氰酯、六氯对二甲苯和呋喃西胺。返回硝硫氰酯【理化性质】无色或浅黄色微细结晶性粉末。不溶于水,极微溶与乙醇,溶于丙酮和二甲基亚砜。【药动学】单胃动物内服后,吸收较慢,吸收后药物能与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结合。在体内分布不均匀,胆汁中浓度高于血中浓度10倍,有明显肝肠循环现象,对杀灭血吸虫有利。吸收后药物主要经尿液排泄。反刍动物内服后驱虫效果较差,可能是在瘤胃中被降解所致。【作用与应用】硝硫氰酯具有较强的杀血吸虫作用,使虫体收缩,丧失吸附于血管壁的能力,而被血流冲入肝脏,使虫体萎缩,生殖系统退化而死亡。本品对耕牛血吸虫病和肝片吸虫病均有较高疗效。但由于内服时杀虫效果较差,而临床多选用第三胃注入法。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