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简答论述题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建筑史简答论述题汇校(下)25.1宗教建筑概说##佛寺演变概说:佛寺的形制的产生和形成源于古印度佛教绕塔膜拜的礼仪。但由于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天室外气温非常寒冷,不是一座佛教礼仪。因此佛寺中的金堂、法堂逐渐成为了做佛教礼仪的主要场所,并逐渐取代了佛塔成为了佛寺中的主要建筑物。这样,佛塔不再是主要的膜拜对象了,其位置也从佛寺的中心位置移到侧后,后来成为了佛寺中可有可无的建筑物。论述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以及佛教建筑的汉化过程简述道教宫观与佛教寺庙的异同(赵导P185)答:道教的许多宗教仪规模仿佛教,所以道观建筑与佛寺基本相同,没有特别的宗教特征。如佛寺山门设两金刚力士,道观设龙虎神像;佛寺天王殿设四天王,道观设四值功曹像,佛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道观三清殿供老子一气化三清像;佛寺有戒坛、转轮藏,道观也有同类建筑等。但道观中没有佛寺中某些特殊的建筑,如大佛阁、五百罗汉堂、金刚宝座塔等。除此外,道观中的塑像和壁画的题材多为世俗常见,建筑风格也比较接近世俗建筑。佛教寺院的构成:⑴汉代:以塔为中心的庭院,塔院⑵南北朝:以佛殿为主多进庭院布局“舍宅为寺”“前塔后殿”⑶唐代:寺塔并列•以塔为中心逐步较为以楼阁为中心的转型期•双塔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⑷宋代:寺庙形制基本定型(塔的地位进一步下降)⑸明代:形成标准的寺庙形制◆钟楼:出现于晚唐,立于南北轴线东侧◆鼓楼:出现与明中叶,立于钟楼对应西侧◆罗汉堂:田字形,最早见于五代◆转轮藏:创于南朝,遗物以宋代最早◆戒坛:宋代开始5.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南禅寺大殿(唐)①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李家庄②寺区周围山峦环抱,寺址规模不大,居高临下,排水畅通③体量不大,殿深面阔、进深各3间,平面近方形,通面阔11.75m通进深10m④整体结构十分简练⑤殿内无柱,仅殿身四周施檐柱12根,柱子均有显著“侧脚”、“生起”⑥外观简洁,立面设计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按照2:3:2的比例划分空间⑦屋顶为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屋面坡度为1:5.15⑧以舒展的屋顶、简洁的屋身,雄劲的气度表现出唐代建筑豪爽之美佛光寺大殿(赵导P188,用它本加“主要特征”)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为殿堂型构架。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风貌的典型实例。——主要特征:①面阔7间,进深8架椽,单檐四阿顶,屋面坡度平缓,举高约1/4.77;斗拱宏大,约为柱高1/2;出檐深远,出挑3.96m②台基低矮,内外两圈柱,柱高相等——“金厢斗底槽“3采用三角形屋架与圈梁结构的结合(更利于抗震、抗风)③圆直柱,上端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升起,斗拱作用发挥最完善④脊槫径下不施侏儒柱,而仅叉手,是现存木建筑中孤例,上下平槫,下用托脚,天花用平闇⑤门窗用直棂窗,吻为鸱尾,没有仙人走兽⑥大殿外观间接、稳健、恢宏色彩简单,屋顶用灰瓦,斗拱层和柱子用红色,之间用白色,基座用金色——剖面特点:①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殿堂型构架的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屋顶为四角顶。大殿殿堂型构架的前提是内外槽的柱子一样高。分为三个水平层,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唐称内外槽,明清称檐柱,金柱,且檐柱,金柱不等高)②分明栿,草栿两层。(明清称梁,唐宋称栿)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细腻,力求美观。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砌上明造",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内。③运用了叉手托脚。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没有这个构件。——立面特点:①角柱升起,八根柱子越到边上越高,每个高起2寸。②正脊——典型的凹曲线(明清为直线)。垂脊平直,平缓有力,不象太和殿那么陡。③五个开间相等趋于正方形,尽间减小。④没有仙人走兽。⑤屋顶较扁,檐口微翘。单檐四阿顶。(明清称庑殿顶)⑥升起(生起),有侧脚,外槽向内倾斜89。5度。(侧脚:指外槽柱子向内倾斜,角柱从两个方向向内倾斜,而外槽柱子从心间向角柱逐渐升高)(生起:逐渐增加某一类构件高度的做法,称为生起。如外槽柱子自心间向角柱逐渐加高。)⑦斗拱肥硕。⑧出檐深远。——内部空间处理:①空间层次丰富,从室内看,明栿在下,平闇在上,衬托着明栿层次多,丰富。②尺度把握较好,平闇的格子很小,对比之下感觉室内空间的尺度很大。③空间比例严谨,内槽柱子与平闇围合成了一个趋近于正方形的空间。④斗拱制作灵活,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有下昂(双杪双下昂),内转改为偷心造(不设横拱)即插拱内槽柱子内侧为七铺作偷心造,由于佛像的圆光罩很占地方,设横拱则放不下,故全部采用偷心造,很灵活。佛光寺大殿的成就(《中外建筑史(笔记)》P9)①解决了较大跨度的梁栿和较大出檐(3.96米)的悬挑问题,主要靠斗栱悬挑。②初步建立了模数化的规格化的技巧。③梁架采用了叠梁式与三角形屋架结合的形式。④斗栱的结构功能明确(柱与柱之间的补间斗栱解决悬臂的问题,柱头上斗栱解决悬挑问题),形式不同,作用不同。⑤体现宏伟雄大、飘逸的唐风。##佛光寺正殿:概说: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面阔7间,进深4间(8架椽),单檐四阿顶(即庑殿顶)。大殿建于低矮的平台之上,由内外两圈柱网组成,属于《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的平面结构,木构架为殿堂型。檐柱有侧角和生起,阑额上无普拍枋,柱上端略有卷杀。外观特征: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平缓挺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屋檐,宏大有机的斗拱,五间方板门一气呵成,檐柱“生起”和“侧角”、台基低矮组成了大殿简洁、稳健的气度,反映了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空间特点:(1)外槽依两山墙和后檐墙,砌三级台阶,置罗汉像,内槽空间宽大、高敞、规整。内外槽尺度与佛像的尺寸比例很合称。(2)架空的明栿丰富了上部空间的层次和内槽空间的划分。(3)繁密的平誾、简洁的月梁、斗拱、精致的背光与全部朴素的结构形成了恰当的对比。(4)微微弯曲的佛像背光与后斗拱的全偷心出跳和沿边天花的斜撑平行,更增加了内槽空间与佛像的有机整体感。结构特征:(1)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侧脚”,左右后三面的檐柱包砌在厚厚的土坯墙内,对稳定柱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2)在铺作层则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在屋架层运用了四椽草栿和草乳栿,形成了明、草两套梁栿。(3)在平檩上还使用了“叉手”和“托脚”形成了局部三角构件,增加了屋架的稳定性。(4)斗拱用材已经标准化,表明已经成熟运用了以才分为标准的设计方法。简述佛光寺大殿的建筑造型特点。(1)唐代建筑稳健雄丽的风格。座东朝西,七开间,每间成方形。(2)单檐四阿顶,坡度平缓,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3)柱有生起及侧脚,柱上有卷杀。(4)斗栱高大,斗栱与柱高比为1:2,屋面出檐近4m。概述佛光寺大殿的建筑特点,并比较它与明清建筑在构架形式和外观造型上有何不同平面:阔7间,进深八架椽,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两圈柱子之间形成一周外槽空间斗栱:殿共用7种斗栱,外檐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出双下昂,半偷心。外檐补间铺作每间仅施一朵,内外出双抄。外观:覆单檐四阿顶(庑殿顶),下承低矮的台基,平缓提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出檐,造型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雄大有机的斗栱,一起五间的方形板门,细腻的柱列“升起”、“侧脚”,以及鸱尾对准左右第二缝梁架的严密构图,组构了大殿外观简洁、稳健、恢宏的气度,典型地表示出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构架形式:殿堂型构架,由下层柱网层、中层铺作层和上层屋架层水平层叠而成。柱网层有显著的“升起”和“侧脚”;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列都包砌在很厚的土坯墙内,对柱网稳定起很大的作用;在屋架层内运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形成明、草两套梁栿;在平梁上采用“叉手”,在四椽草栿上添加“托脚”,构成局部的三角杆件,增添了屋架的稳定性;斗栱用“材”已标准化,“材”高30cm,“分”长2cm,大殿的面阔、进深、柱高均为“材分”的整数倍,表明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至迟在唐已成熟运用。佛光寺大殿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属殿堂型构架。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构架特点:殿堂型构架1)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和“侧脚”2)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列都包砌在很厚的土坯墙内,对柱网稳定起很大作用3)在屋架层内运用了四椽草栿、草乳栿,在铺作层内运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形成明、草两套梁栿。4)在平梁上采用“叉手”,在四椽草栿上添加“托脚”构成局部的三角杆件,增添了屋架的稳定性5)斗栱用“材”已标准化,“材”高30厘米,“分”长2厘米。大殿的面阔、进深、柱高均为“材分”的整齐倍数。外观特点:大殿上覆单檐四阿顶(庑殿顶),下承低矮的台基,平缓提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出檐,造型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雄大有机的斗栱,一气五间的方形板门,细腻的柱列“升起”、“侧脚”,以及鸱尾对准左右第二缝梁架的严密构图,组构了大殿外观简洁、稳健、恢宏的气度,典型地表示出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简述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造型特征及其结构技术成就造型特征:观音阁台基较低矮,各层柱子略向内倾斜,下檐上面四周建平座,上层复以坡度缓和的歇山式屋顶,造型上兼有唐代建筑的雄健和宋朝建筑的柔和,是辽代建筑的一个重要代表。结构技术成就:①高三层,外观为两层,中间设暗层。②结构上使用内外两槽的构架和明栿、草栿两套屋架,内外槽和两套屋架紧密联系。③上下柱子不贯通,采用“叉柱造”。④上下两层空井采用不同形状,有利于防止空井的构架变形,加强阁的刚度。⑤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座楼板以下的夹层,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刚度。⑥利用下昂和华栱出跳相等而高度不同的特点调整屋面坡度,使外观更雄壮有力。(3)斗拱尺度大,补间铺作数量少。(4)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5)建筑装饰简洁有力。独乐寺观音阁的结构与艺术特色结构特色:观音阁是一座典型的殿阁型构架的建筑,平面为金箱斗底槽形式,分内外槽。1.整座构架浮摆在石柱础上,木柱与石柱之间可以发生位移,祈祷隔离水平方向的地面运动的减震作用2.由内外槽斗栱组构的三个铺作层,形成了三道水平刚性环,有利于保持各层柱网和整体构架的稳定3.采用递角栿、抹角栿、柱间斜撑等多种斜向构件,强化了整体构架的稳定性54.斗栱具有榫卯组合的“柔性构造”的特点,独乐寺的熊大斗栱充分发挥了“耗能节点”的减震作用。艺术特色:观音阁外观显两层,台基低矮、宽大,前方伸出宽舒的月台。阁顶覆九脊顶(歇山顶)。阁身中部平坐、下檐深远的出挑形成立面构图强烈的横分割。整座建筑形象稳定、端庄、雄健、舒展,没有峻严神秘的感觉,而带有亲切、易于接近的意味,颇能吻合人们心目中的观音菩萨的性格特点。观音阁在尺度上处理十分严谨,从地面至下层柱头,从下层柱头至平坐柱头,从平坐柱头至上层柱头,从上层柱头至中平榑,高度都基本相等。里面总广恰为下檐柱高的5倍,上层总广恰为上檐柱高的7倍,存在着以檐柱高作为定高、定宽模数的现象。独乐寺观音阁(《中国建筑史(笔记)》P8)⒈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外观两层,有腰檐、平坐,内部三层,屋顶用九脊顶式样。⒉台基为石建,低矮且前附月台,平面为“金厢斗底槽”。⒊柱子仅端部有卷杀,前有侧脚,上下层柱的交接使用叉柱造,上层和夹层的檐柱较底层檐柱收进半个柱径,在底层斗栱上和平坐楼板以下的夹层施以斜撑。⒋斗栱种类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