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文本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人物描写的独到之处摘要《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第一课,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在这篇课文中,贾府主要人物接连完成出场。曹雪芹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了一个个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文章旨在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曹雪芹的艺术造诣,学习其塑造人物的多样化手法。关键字《红楼梦》人物出场刻画手法在小说作品中,主要人物出场时的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读者对小说人物的第一映像的来源。《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第一次,也是最重要最集中的一次主要人物出场描写。著名红学家马瑞芳曾经说道:“黛玉进府是古今中外把人物的出场写得最为尽善尽美一个章节”。作者围绕“黛玉进府”这一中心事件,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或详或略、或实或虚地先后描写了林黛玉、贾母、邢、王二夫人、李纨、贾氏三姐妹、王熙凤、贾赦、贾政、贾宝玉、袭人等众多的人物。尤其是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作者匠心独具,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使他们一出场亮相就展现出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一、人物出场的精心构思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写其他人物的。黛玉辞别父亲,千里迢迢来到京城投靠外祖母,从礼节上来说,一到贾府必定要拜见自己的长辈,与同辈的姐妹也要一一见面,这是行文的必然,也是情理的必然。因此林黛玉的到来,就自然地引出了贾府中大大小小人物的出场。而关于孰先孰后,作者做了精心的安排:“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就这样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就都一笔带过。接着,贾母吩咐“请姑娘们”,这样,迎春、探春、惜春就出场了。“三春”出场后,曹雪芹描述了她们的衣着形态、神情举止以及一些日常叙谈,这除了介绍了三人的一般情况之外,同时还是有一只造成一种“这些人个个皆屏气”的气氛,为王熙凤的出场做铺垫。王熙凤的出场方式被后人称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先前“皆敛声屏气”的气氛中,忽听后院传来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霎时和之前“三春”的到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熙凤出场后,整个场面就被她控制住了,就连气氛也大不相同。一直对着黛玉垂泪的贾母也开始露出笑颜。这样的出场符合王熙凤的性格与能力,另外也是由于她在整本书中的地位,作者给予了较多的笔墨对她进行描写。此外,通过王熙凤出场的顺次,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这样既可在写法上与前后人物的出场有所不同,做到文字翻新,同时又可与宝玉这个主要人物的出场形成一个适当的间隔。在描写了王熙凤出场后,贾母即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去”,而结果是贾赦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贾政也因今天“斋戒”去了,因此都没见着。从礼数上来讲,两位舅父大人是必须见的,但如果在文章中每人都要见面伺候,叙说一番,则不但文字枯燥,而且这两次舅甥会见的暗淡,文字上也是很不好写的。因此结果作者就这样通过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叙的困难。如果说王熙凤的出场,是读者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的轰然亮相,绚丽夺目,那么贾宝玉的出场就是作者做足了烘云托月的文章后,在读者千呼万唤的期待中缓缓移入,且给读者带了心理的极大反差,也得到了极大的艺术享受。我们来一起欣赏宝玉的到来。本来平日里整天在家厮混的贾宝玉应在林黛玉一进贾府时马上就碰着面。然而,作者却要安排“庙里还愿”的情节,一直拖到晚饭后,其他人都不在场了,才让他回来。这样的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想让宝黛单独相会;二是突出书中的两位主角避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这样使得读者对贾宝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贾宝玉的出场,不仅排在最后,而且事先作过一番渲染,主要是通过王夫人对黛玉的交底,说贾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他的嘴里“有天没日,疯疯傻傻”。加上黛玉幼时听母亲说过,这个宝玉“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等等。这样,读者也就和黛玉一起,事先对贾宝玉形成了一个先入之见:“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物呢。”然而,真正等到宝玉出场的时候,黛玉和读者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青年公子的形象,尤其是宝玉接连两次亮相,由形到神的描绘,不仅使黛玉见了吃一大惊,就是读者也因前后截然不同的对照,而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此外,作者还托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从另一侧面揭示了他的性格特点,点破他以后的身世遭遇。从表面看,这里句句都显示着对宝玉其人的嘲讽;但透过字面,却又处处看到作者对宝玉性格的赞美。这种欲赞还讽,寓褒于贬的新颖手法,在这里是显得十分别开生面的。它也是《红楼梦》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所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常常是贾宝玉外形特征的表现,而“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却是贾宝玉内在性格的核心所在。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出,作者所要写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而不是一个风月场中的情痴情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人物的出场顺序是有理有据的;在出场情景上,作者的表现手法多样活,极富变化;从重要性上讲,作者安排贾母、王熙凤、宝玉单个亮相,邢、王二夫人及李纨以及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集体亮相;从详略角度讲,王熙凤和宝玉不胜其繁地从各个方面详写,而有些人物一笔带过;从虚实手法上讲,以贾母为首的女性人物,当然女性中包括“诸艳之冠”的宝玉是实写,而以贾赦、贾政为代表的男性人物是虚写。这种人物的设计,应该不止出于艺术手法的考虑,是不是也有作者在《红楼梦》中要表达的一种思想:女性是作者理想国中的主角,男人是这个世界的陪衬。详略得当、虚实相间,文章变化多姿,而又合情合理,都体现了作者精密的艺术构思。二、人物刻画的匠心独运作者写人物不是一次性地将人物性格特点展示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眼神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全方位的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作者写林黛玉,就借了三类人物的眼光,使林黛玉的形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第一次借众人之眼写林黛玉,只作初步勾画,众人关心的只是黛玉的健康,注意点在她的体弱不足;第二次借凤姐之眼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非凡,突出了黛玉与众不同的气质;第三次借宝玉之眼用五个对偶句工笔细描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突出了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形象地绘出了一幅精美标致、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1]。写贾宝玉作者也用了两种不同的眼光来写。在世俗的眼光里,贾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在脂粉堆里厮混的不肖贵族子弟。而在林黛玉眼里,他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很有亲切感。作者借黛玉之眼拨开宝玉身上云雾,显出其庐山真面目。两种眼光下的贾宝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不愿受封建传统束缚,鄙弃功名利禄,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本色,也从宝玉“似傻如狂”的性格中,为主人公未来的皈依埋下了伏笔。《林黛玉进贾府》中还多次写到了不同人物的“哭”与“笑”,而由这些不同人物的“哭”与“笑”中我们又可以看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黛玉初进贾母房间,就被淹没在一片哭的海洋中。贾母初见黛玉,想到亡故的女儿贾敏,想到黛玉的孤苦,不禁悲从中来,搂着黛玉“心肝儿肉”地大哭起来,她的哭既有对亡女的怀念之情,更有对黛玉的怜爱之意。而此时立侍的王夫人等也“无不掩面涕泣”。哭就哭了,为何要掩面呢?王夫人等对黛玉的感情不可与贾母相提并论,但迫于贾母的权威,必须跟着贾母转,所以“掩面”就是以假乱真而装哭的最理想的手段了。“掩面而泣”入木三分地把王夫人等装哭做戏,奉迎贾母的用心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的“老祖宗”的权威。和“掩面涕泣”的假哭有异曲同工之效的是王熙凤的“用帕拭泪”,二者同是故作姿态,装哭做戏,但“用帕拭泪”的动作不仅能起到掩面的作用,而且比掩面哭的效果更逼真,更精彩,好象真有泪需拭一般,因而更带有欺骗性。由此可看出王熙凤逢场作戏,奉承讨好,见风使舵的本领更胜王夫人一筹,这也正是她能讨得贾母欢心,在贾府掌有杀伐大权,敢于放诞无礼的主要原因[2]。作者在王熙凤出场时还写了她的两次笑。先是放诞无礼的扬声说笑而来,透露出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上下细细打量黛玉后,又笑着赞美黛玉,其所发之言句句为讨贾母欢心,其奉迎讨好声形跃然纸上。在王熙凤一番淋漓尽致的表演之后,作者又写到了王夫人点头不语的“一笑”,王夫人这“一笑”不是笑凤姐当面说谎,而是对凤姐办事圆熟干练的最好肯定,因为她更得意于内侄女凭着伶俐的口舌哄得贾母满心欢喜。这一笑揭示了其虚伪的本性。除上述技巧之外,语言大师曹雪芹还用了语言描写、心里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正是这些刻画人物方法的高超运用,使得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突出,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参考文献:[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69.[2]史荣光.立体化与个性化的语言[J].中学语文教学,1984(12):36[3]陈涛.第5卷第4期2006年12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A].2006.12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