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问答题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文中写景的作用)(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通过对滁州自然山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被贬后抑郁的心情,以及与民同2、归纳段意:第一自然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它的名字的由来。第二自然段:山间的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分两层写)。第三自然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第四自然段:日暮醉归,点明文章主旨3、第一段写景的顺序?由全景到局部,由远及近。3、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山和泉各有什么作用?答: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做了自然的铺垫。4、.第二段文字分别描述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答:六幅图画。朝:日出而林霏开;暮:云归而岩穴暝;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石出。5、第二段文字分几层?答:一层:山间早晚的景色二层:山间四季的景色三层: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结构:分-----总6、文中的“醉”和“乐”是什么关系?答: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醉与乐”是统一的。7、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8、文中第三段描绘了几幅图景滁人游是9:原文填空:主旨句:太守之乐其乐也。核心命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点明醉与乐关系的句子)(微露主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描写众宾欢场面的句子: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醉翁称号的由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文中“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第四段中写归后情景的: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第二段中把山水之乐具体化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10、文中写了几种乐?(“乐”有几种情境?)关系?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衬托11、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几方面?(太守与民同乐表现在哪里?)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三乐归一,与民同乐。1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写太守宴前先写“滁人游”的意图?)描绘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表明太守政绩,百姓和乐,政治清明,为太守宴前创设欢乐气氛,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13、太守宴具有怎样的特点不铺张这样写表明政治清明,与民同乐。12、太守真的喝醉了吗?不是真醉,心醉于滁人生活的安定富足,醉心于太守与民同乐。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山水之间吗?醉翁之意不仅在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还在于与民同乐)1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滁州百姓生活安乐15、.作者在第四自然段怎样使用衬托手法的?答:第四自然段写太守游罢而归的情形并揭示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滁人之乐又以滁人之乐衬托了太守之乐。1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答: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表达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17、从欧阳修和范仲淹身上你得到哪些人生启示?答:无论是处于何种人生境地,都不能沉溺于个人的得失应积极乐观向上,胸怀宽广,尤其是当代青年人在竞争的大潮中更容易出现个人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有范仲淹、欧阳修那样的胸怀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