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周村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125ZHJG75)关于“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开题报告课题主持人:贺玲周村区正阳路小学2013年6月一、问题的提出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的发展。可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每个班级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他们自律能力有限,喜欢自由,有时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甚至狂傲不羁。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应付,有些受了批评还当堂顶撞老师。这些学生往往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我们把这样的学生称之为“学困生”。我们学校虽然地处城区,但学生的家境不算富裕,家长们每天忙于挣钱,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关心很少。因此,班上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不管是语文学科还是数学学科还是英语学科,他们的学习成绩都不够理想。以下是我们对正阳路小学西校区五个年级共1000名学生中学困生进行的摸底调查情况。从上表可以看出,我校学困生所占比例较大,他们的存在直接影响我们的班级甚至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学困生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学困生虽然学习成绩差,但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上进心,也拥有在童年的学习舞台上赢得掌声的权利。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更希望换一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让学困生因为学习上的障碍而使整个童年学习生活都是黯淡的色彩。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学困成因、特点及转化对策进行研究。二、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述评(一)国外研究现状1、西方教育家对学困生的研究对于学困生的研究,最早的是1896年西方摩根的研究,摩根主要是从神经学、医学角度从事研究,这种神经学模式后来被心理学模式取代。到年级被调查学生数(人)学困生数(人)学困生所占比例(%)一年级2253616二年级1872312.3三年级2145827.1四年级2165625.9五年级1583421.5本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心理学的发展,更多的教育和心理学家把注意力转移到这方面来,中心问题主要集中于语言落后的模式及其改变。到70-80年代,更多的研究者注意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背景方面的研究,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探讨学困生的成就责任归因、自我概念特征、以及行为模式同其社会特征之间的联系。其中角色理论和归因理论以及派生的控制点理论都取得一定的效果。归因理论认为:学困生往往把学习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导致自尊水平降低,自我概念更为消极,因此主张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归因训练,从而开发他们的内部动力系统。角色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形成是整个动力系统乃至人格角色偏差造成的,本身无法通过自我调整而改变,这就需要教育者的特定帮助——改变他们的社会角色,从而改变其整个行为的动力系统。西方在矫治学困生模式方面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大概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把学困生单独编班,编班进行专门矫治;第二个阶段在专门矫治为主的同时,让这些孩子们回归正常学校;目前更多的是主张学困生回归学校,定期到专门矫治机构进行矫治。2、前苏联教育家对学困生的研究前苏联有关学困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西方相比,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更多的人认为学困生的形成与教育自身的不足有关,因此较为集中的是研究教育自身的改进;第二,强调在不按学习程度分班的集体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困生的水平。前苏联的教育家们把学困生的特点归结为:①思维发展中存在缺陷;②基本的学习技能存在缺陷;③实际知识存在缺陷。他们主张应使学困生从学习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形成学习机制。(二)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李波教授研发的全脑通教育“学困生”转优完整解决方案等等。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三、本课题与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都是从学困生入手,探讨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由此制定相关的转化措施。2、区别:本课题虽然在国内外早已有研究、探讨和论述,但他们都是从学术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我们则是从学校实际教学质量的角度,从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的视角,从学生个体的发展方面去研究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研究,更具有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价值,这样的课题研究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四、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突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对学困生的新认识,揭示其成因及教育对策。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并切实促进学困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五、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一)教育生命性理念叶澜教授的教育生命性理念。该理念认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我们的学生正处在生命成长最快、最富有学习可能、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期,处于个性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我们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发展是人的本能,发展是终生的过程,发展具有层次性,人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部分个体的全面发展。“学困生”是一个可发展、可造就的“活动人”,是一个可开采、可挖掘的“资源人”。六、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1、促进学生个体的良好发展;2、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3、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4、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5、促进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6、促进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有机结合。七、课题研究的目标(一)了解不同类型学困生的特点,认真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制定出学困生转化的策略。(二)遵循心理活动规律,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和行为的矫治方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不同的教育对策,转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成功的迈入社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三)及时总结,灵活调整,形成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八、课题研究的内容(一)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生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好多学困生的成因和家庭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要尽可能的多,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了解成因,才能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转化。(二)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学习习惯,研究转化措施。学困生是指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转变的。可是,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学困生说成“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严重地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学困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因此,在学困生的培养与转化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三)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学困生不过是缺乏肥水的禾苗,他们同优秀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成才。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困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事实证明,学困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对学困生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让学困生品尝到受赞许、受表扬的欢乐,而千万别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被“遗忘”的对象,认为“老师只看到我的缺点和短处,看不到我的优点和进步”。(四)研究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作用。学困生的转化不止是老师的任务,更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我们要齐心协力,多沟通多交流,共同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九、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一)研究思路针对学困生的不同心理,利用课堂观察技术对学困生的成因和教育对策进行研究,察言观色,讲究方法;针对学困生的不同成因,追要溯源,对症下药;取得家长的有力配合,提高家长素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充分利用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困生自觉学习的习惯;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体验成功。总之,尽一切可能,用一切力量转化学困生,逐步缩小学困生的差距与比例。(二)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等。1、观察、调查法:分析目前参加研究学校“学困生”现状,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计划,确保研究对策。2、课堂实验、问卷调查法:初步总结出教育“学困生”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措施。3、行动研究法:全体参与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成绩。4、个案研究法: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5、统计、查阅文献等方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撰写研究报告,迎接验收,并进行推广。十、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1、课题研究的对象:北门里小学丝绸路校区1—5年级各一个班级中语文、数学、英语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研究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提出课题的立项申请(2013年5月初)。①确定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②陈述选题缘由和具体的研究设想。(2)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2013年5月)。主要是文字资料;自己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体验材料。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6月—2014年6月)根据自己的研究设想进行具体的研究。(1)通过观察了解以及调查表的形式,定性、定量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采取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及时疏通他们的消极情绪。(2)从习惯养成抓起,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及时对他们进行帮教,并做好记录,以便将来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学生;(3)从课堂教学抓起,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兴趣教学,分层教学,从多角度出发去评价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4)建立各个层次的帮教对子,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同化作用。(5)和家长密切联系沟通,家校形成合力“组合拳”。(6)建立档案,促其成才。各学科要建立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制定计划,全程、系统帮扶学困生,更好地使学困生早日脱困,并促其成才。此外,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大力倡导协作的风气,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形成科研合力,并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为此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信息,研究实验动态。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7月)。1、汇总研究成果。2、撰写总结性的课题研究方案,接受课题研究专家的鉴定。十一、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