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拜物教性质分析资本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自我运行机制和过程以及关于这种整体社会结构的观念表达。正如资本是商品、货币的完成形态,资本拜物教也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成熟形态。从商品拜物教到资本拜物教的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以其他社会生产关系的灭亡和社会劳动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前提。在资本拜物教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关系本质在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全过程上被一层层的遮蔽,一步步转换成为资本自行增值的魔力。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实代表者,不仅从形式到内容上全面控制着人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而且从感觉到精神上形成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作为永恒的自然存在的意识形态幻象。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志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资本独特属性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力量的历史和逻辑轨迹就构成了资本的拜物教性质的全部内容。(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剩余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剥削关系本质表现为货币在流通中自行增值的能力。商品流通形式:W—G—W体现了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分离的、随机的交换轨迹。但是如果以货币持有者、以货币为考察对象,商品流通形式就成为:G—W—G′,货币从流通手段变成了流通目的,这个目的是为了更贵地把商品出售,得到比预付货币更多的价值的货币。这里就出现了货币的形而上学的怪诞:只要买进的商品被卖掉,回流的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就会出现变化:G′=G+△G,价值变成了进行自行增值运动的实体。这个实体就是资本,增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资本的剩余价值不是流通过程本身产生,这是因为商品流通过程就其社会流通的总体形式而言,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部分人的贱买贵卖等违背交换价值相等原则的行为只是引起全社会价值总额的分配变化,而不会导致价值总额的增加。资本增值的秘密就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价值的本质是劳动的对象化形式,只有劳动力进行劳动才创造价值,因此价值的增值只能是来自于作为商品而与货币交换的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这也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的使用价值。从历史来看,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进程客观地造成大批无产者,他们除了拥有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的自由支配权之外一无所有。于是,劳动的物的条件与劳动者相分离转化成为商品市场上的货币持有者和劳动力商品持有者相对立。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自由的工人——从而货币所有者和劳动能力所有者之间,资本和劳动之间,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一显然是已往历史发展的产物,结果,是许多经济变革的总结,要以其他社会生产关系的灭亡和社会劳动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前提。”1一旦完成了对劳动力商品和生产资料的购买:G—W,双方签订了劳动买卖的契约并进行劳动,预付资本就转化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和劳动力商品的对立就成为预付资本人格化的雇主和劳动力商品人格化的雇佣工人的对立,以及生产的物的条件作为资本同劳动的对立,货币的社会权力就转化为预付资本对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形式上的合法权和强制权,表现为雇主对雇佣工人的劳动成果(即新商品W′)的支配权力。按照劳动契约,雇佣工人从事约定时间的雇佣劳动,生产出蕴含新价值的商品(W…W′)并经过新商品的流通(W′—G′)实现了新价值G′。这个新价值除了包含着转移到新商品中的、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商品的预付额之外,还包含着劳动力创造出来的超过劳动报酬(作为劳动力自身价值的补偿)的、归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至此,货币从预付资本成为了现实的资本,货币持有者变成了资本家,劳动者成为了雇佣工人,资本拜物教性质才暴露出来:资本的剩余价值来自于劳动力商品在从属于资本的劳动中创造的比劳动力自身价值大得多的价值,新价值必须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实现,因而必然表现为流通领域中资本的自行增值。(2)资本主义的特殊的生产方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历史进程中,资本自行增值的能力进一步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最初表现为强迫工人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劳动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已经初步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的拜物教的性质:首先,生产资料作为资本不是从属于工人,而是工人从属于生产资料。其次,只有既生产出使用价值,又生产出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第三,资本使用劳动力的关系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关系。因为劳动过程只是形式上受资本家监督而内容上和以前生产方式并无不同,所以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形式。只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前进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以分工协作和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社会化劳动生产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实质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剩余价值,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既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又进一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分工协作规模的扩大等劳动方法和劳动过程的实质变革,最终机器化大生产为特征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成为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劳动不仅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而且在内容上从属于资本:首先,工人只能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而存在,不仅工人的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工人的劳动方式、劳动过程都要服从资本的安排。其次,不仅生产资料,而且包括生活资料的所有的物也都作为资本同劳动相对立。第三,劳动的社会形式表现为资本的发展形式,社会劳动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于是资本的拜物教性质进一步加深了。(3)在资本周而复始的再生产过程中,资本的生产力进一步表现为生产和再生产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前提是劳动的物的条件和劳动本身的分离,起点是以商品或者货币形式存在的价值的占有人同价值创造实体占有人的对立。一经进入生产领域,商品等价交换规律就作为了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起作用,资本生产的前提和起点通过生产过程就变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结果,在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再生产中被不断重复生产出来并被永久化了:全部的预付资本都“工人本身不断地把客观财富当作资本,当作同他相异己的、统治他和剥削他的权力来生产,而资本事同样不断地把劳动力当作主观的、同它本身对象化在其中和借以实现的资料相分离的、抽象的、只存在于工人身体中的财富源泉来生产,一句话,就是把工人当作雇佣工人来生产。”3最终,资本完全成为无酬的他人劳动在货币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上的化身,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完全按照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逻辑不断地扩大再生产。工人始终只能够作为资本的附属物,甚至工人的消费,也是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商品生产按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成了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4资本“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金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5资本不仅具有是物质的生产力,还具有生产和再生产出资本关系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生产力。于是资本不仅自动增值,而且不断扩张自身的权力,变成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宰。资本关系的社会形式的发展以资本自身的运动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成为对整个资本世界的终极意义的裁决者。(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关系的剥削本质。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一方面表现为作为资本关系抽象代言人的资本所具有自我增值和生产力,还表现为对被“颠倒”表现着的资本关系剥削本质的一层又一层的遮蔽。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区分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所掩盖。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等形式存在的、自身价值在多次资本循环中分多次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包括劳动力以及生产资本中诸如燃料、原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自身价值在一次资本循环中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商品中的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可以看到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但是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那里,只能够看到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抹煞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中以原材料、燃料等形式存在的流动部分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而也掩盖了资本关系的剥削本质。“在这里,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形式预付到生产中去的资本价值,都同样再现在产品的价值中。这样一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幸运地变成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了,产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的起源,也就完全被掩盏起来。其次,资产阶级经济学特有的拜物教也就由此完成了。这种拜物教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像被打上烙印一样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例如,劳动资料是固定资本这个定义,是一个引起矛盾和混乱的经院式的定义。”6其次,工资作为劳动力价值被劳动的价格所遮蔽。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资本家支付给雇佣工人的报酬,即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7这是从资本雇佣劳动关系中产生出来,身为无产者的雇佣工人的别无选择的劳动买卖契约条款。“工人劳动的时间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时间。如果工人利用他的可供支配的时间来为自己做事,那他就是偷窃了资本家。可见,资本家是以商品交换规律作根据的。他和任何别的买者一样,力图从他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取得尽量多的利益。”8劳动的价格是对工资的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本质的颠倒反映,“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转化为劳动本身的价值和价格,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关系,正好显示出它的反面。工人和资本家的一切法的观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神秘性,这一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一切自由幻觉,庸俗经济学的一切辩护遁词,都是以这个表现形式为依据的。”9在这个表现形式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只与价值形成有关,而与价值增值无关。资本家与工人是“你出钱我出力”的合作关系,掩盖了资本剥削的实质。第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彻底抹煞了资本剥削的本质和表现。对资本家而言,新商品的全部价值在扣除剩余价值后,就是补偿新商品使资本家本身耗费的东西,就构成了商品的成本价格(k)。成本价格就其量的规定性而言等于所耗费的资本的价值:c+v,但是就质的规定性而言,可变资本部分在这里被作为流动资本同不变资本中的流动部分等同起来,价值的增值过程也就被掩盖起来。另一方面,全部预付资本是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构成,尽管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在物质形态上都是全部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他所预付的全部资本都想获得回报,因此,“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p)这个转化形式。”10进而,利润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p′)。剩余价值和利润相等,但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不相等。随着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之后,不仅平均利润率不等于剩余价值率,甚至连平均利润也和剩余价值不相等了。“因此,利润也是资本直接关心的唯一形式,并且关于利润起源的记忆在其中完全消失了。因此,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使一种神秘化完成了,这种神秘化把资本表现为自动机和与劳动相对立的人,这种神秘化使生产过程的客体要素主体化。”11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把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表现为价值产品的两部分……这种表现方式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中产生的,……掩盖了资本关系的特殊性质,即掩盖了可变资本与活劳动力的交换,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人与产品的分离。代替的是一种协同关系的假象,仿佛工人和资本家在这种协同关系中是按照产品的不同的形成要素的比例来分配产品的。”12最后,利润在各个资本主义部门之间被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地租、利息、股息等等,在资本身上,所有的独立性、统治权、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商业利润仿佛是商业经营资本在商业流通领域的增值,与产业工人的从事剩余价值生产的劳动再也没有关系。利息直接表现为生息资本自身的增值,脱离了产业经营资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