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三卷理论体系框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资本论》三卷理论体系框架引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中通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分别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展开阐述。《资本论》三卷体系框架综述•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阐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不断被破坏,引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三卷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进而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第一卷: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劳动价值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形式,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货币理论•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则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派生职能。第二篇到第六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提高剩余价值率有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第七篇:资本积累理论•阐述了资本的积累理论,分析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关系的发展及其变化趋势,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二卷: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矛盾•《资本论》第二卷考察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这里的资本不是商业资本,而是产业资本,流通过程并不是狭义的流通过程,而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是广义的流通过程,但是重点考察的是狭义流通过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阐述了剩余价值实现的理论。第一篇:资本的循环•马克思对个别资本运动的分析集中在第二卷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其中第一篇主要研究了资本循环中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的连续性,阐述了科学的资本循环理论。•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要依次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保存和增殖自身的价值,最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第二篇:资本的周转•在第二篇中马克思把个别资本的运动作为一个周期的,不断反复进行的循环,即资本周转来研究,阐述了科学的资本周转理论。•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会加快,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年剩余价值率会提高。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马克思在第三篇中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过程,研究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形式,阐述了科学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总资本运动顺利实现的条件即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及各部类内部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第三卷:阐述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与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按要素分配”•《资本论》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它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过程,而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在第一、二卷已经分别被阐述过了,因此,第三卷重点阐述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从而揭示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第一篇到第三篇:产业资本与利润•在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中的最一般形式——利润,研究了产业资本家内部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问题,阐述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产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关系。第四篇: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本来在生产中才能产生的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资本带来的利润,而且在商业资本的场合,进一步表现为流通中的价值增值。•这一篇更具体考察商业资本怎样从产业资本中分裂出来,利润如何表现为商业利润和产业利润。第五篇:生息资本与利息•本篇的中心问题是生息资本的出现以及利润分裂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对剩余价值分配过程的考察,即对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又转化为与各种特殊资本形式相适应的各种特殊利润形式的分析到此告一段落。第六篇:土地所有者和地租•资本主义地租和剩余价值的其他各种特殊形式不同,是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利润的转化形式。第七篇: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总结•在研究了生息资本理论和地租理论之后,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过程就结束了,所以,第三卷第七篇的任务和内容就是对《资本论》一至三卷的内容作全面的概括和总结。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社会结构•工人阶级依靠出卖劳动力,以工资形式得到了等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活劳动耗费;资本家依据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剩余价值形式无偿地占有了活劳动耗费的另一部分;资本家阶级中不同的集团分割剩余价值,形成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利息;大土地所有者依据对土地的所有权,以地租的形式在剩余价值中占有了一部分。这就是雇佣劳动在生产资料私有权基础上的社会三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大土地所有者阶级。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社会结构。总结•总之,整部《资本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剩余价值论为核心而展开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社会结构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谢谢观赏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